
鹦哥岭树蛙。 姜恩宇 摄
■ 本报记者 单憬岗 杜颖
通讯员 苏文学 王世辉
“鹦哥岭树蛙是首个以鹦哥岭命名的物种。”人称“树蛙”哥的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科研人员廖常乐说,这是一种仅生活在鹦哥岭高山上的精灵,全身碧绿,体型不大,叫声却不小,“它们是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原始林里被发现。”
说起这种高山精灵,鹦哥岭的每一个人都很熟悉。因为除了廖常乐,鹦哥岭上还有好几个人与树蛙有缘。2003年的鹦哥岭科学考察中,管理站副站长、动物学博士陈辈乐等人首先发现并捕获了鹦哥岭树蛙的标本,并将之暂时带到香港进行研究。2005年的科考中,考察队在鹦哥岭主峰再次发现了鹦哥岭树蛙。
2007年,陈辈乐等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动物学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这标志着鹦哥岭树蛙新种身份得到了全世界分类学者的认可。
为什么要几年才能确定鹦哥岭树蛙的“身份”呢?
“要确定其为世界新种,发现者需要以论文形式描述它的生物学特征,并在世界权威学术刊物上刊载。”陈辈乐表示,刚发现时,由于受野外考察的简陋条件限制,必须回实验室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仔细核对,在受到行业内的审定通过后,才能最终确定自己的发现是不是真正的新种或者新记录。
2009年,廖常乐从学校毕业后选择到鹦哥岭从事自己深爱的动物学研究。由于在学校期间他就专注于蛙类研究,因此他一来就“盯上了”鹦哥岭树蛙,“两年多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陈辈乐发现的基础上,在大范围内发现了鹦哥岭树蛙的分布。”为了对鹦哥岭树蛙的繁殖进行系统性研究,廖常乐经常上山,几乎爬遍了鹦哥岭的每一个山头。甚至在雨天蹲守观察了4天4夜。“我每天吃完早饭,就一直蹲在那里观察,一直蹲到晚上12点,因为必须要一直不停观察,才能发现树蛙的繁殖等行为。”
据护林员王金忠回忆,那时山上一直下雨,但晚上廖常乐还是坚持跑到离营地几公里远的一个水潭边观察树蛙。后来甚至干脆把帐篷搬到那边,长期驻扎在水潭边。“山上连续呆了几天,雨没有停过,我们经常上山的护林员都有些受不了,但他却不喊苦,怎么劝都不回去,一定要研究出个结果来!”
正是因为有这种执着的精神,廖常乐在鹦哥岭树蛙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发表了两篇SCI索引的高质量论文,逐步解开了这一雨林精灵的神秘面纱。 (本报鹦哥岭6月16日电)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