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珍珠养殖一年仅300公斤 大量从外地进货
海南珍珠养殖一年仅300公斤 大量从外地进货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3-11-19

←养殖工人们打捞珍珠贝。

←工人们在清理贝壳。

←养殖工人展示企鹅珍珠贝。本报资料图片

三亚大东海商店里的珍珠首饰。本报记者 苏建强 摄

海面上的鱼排给近海水域带来污染。本报记者 古月 通讯员 陈思国 摄

  ■ 本报记者 杜颖 易建阳

  中国海水珍珠(南珠)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公元前110年,海南岛因盛产珍珠,汉武帝特设“珠崖郡”。

  曾有资料显示,中国的海水珍珠以合浦珠、海南珠品质最好。

  而如今,海南珍珠产业已衰微,2013年全省珍珠养殖量仅约300公斤。而1980年代,仅陵水新村镇的珍珠养殖最高产量可达每年5吨。

  养殖业衰微的同时,我省珍珠市场需求量猛增。据媒体报道,我省一家大型企业一年的珍珠需求量达5吨至10吨,不得不全部从广东、广西进货。

  近日在三亚召开的珍珠产业圈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海南的珍珠养殖业大有可为,预计2013年我省的珍珠产品年销售额可达5亿元。珍珠加工业和珍珠文化产业的探索也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衰落缩影

  新村珍珠

  一蹶不振

  1981年8月,在陵水新村港,第一次育成我国大型商品珍珠

  中国现代海水珍珠的科研就是起步于海南。

  南海珍珠养殖,在海南岛,集中在陵水、三亚一带,这里曾有一个特别响亮的品牌———新村珍珠。

  新村珍珠 曾荣极一时

  大型珍珠的形成技术,过去在我国一直是一项处于攻坚的课题,珍珠质分泌以后,层复一层地沉积在珠核上,大约要1年半至2年的时间,厚度才可达到1毫米以上,可是在这其间,受贝源、育珠环境等因素影响,其成活率是非常低的,养殖出大型珍珠的技术一直很难得到破解。

  1979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三亚鹿回头半岛创立了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海水珍珠养殖研究和探索。1981年8月,陵水新村港发生了一个震惊珍珠行业的“大新闻”,这里成功育成了一颗19×15.5毫米、重6克的银白色大型珍珠,这是我国第一次育成大型商品珍珠。“新村珍珠”在当时可谓“一炮打响”。

  一拨拨人慕名来到新村,希望买到南海珍珠。30年后,陵水县城一些商场的柜台前仍可见“珍珠王产地”宣传标语,便可知当时新村珍珠多么荣极一时。

  1980年就来到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参与了大型珍珠核心技术的研究员李有宁说,“新村珍珠养殖最高峰达到了每年5吨的产量,一个小镇有这样的数字,这在当时全国来说是很了不起的。”新村镇文化站站长郑石养回忆,当年珍珠产业贡献的税收,占据了陵水县税收收入的十分之一。

  无利可图 养殖户纷纷转行

  让李有宁没有料想到的是,他亲眼见证并为之付出心血的珍珠产业,并没有因为这项技术的突破而带来长足的发展,反而在巅峰时刻迅速滑落。

  因缺乏市场监管,商人从外地带来等级低的珍珠,甚至带着假冒珍珠来到新村,打着“新村珍珠”、“南岛珍珠”的旗号叫卖,给本地品牌带来了巨大伤害。

  “当时尤为轰动的一个事件是,1995年、1996年、1997年新村珍珠用于出口时,由于质量不过关而相继被欧盟退回,损失惨重,这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李有宁说。

  专家介绍,在经历过十几年的珍珠养殖之后,新村港海水珍珠的繁育质量开始变差,珍珠颗粒变小。“新村港用于采捕的珠母越来越少,珠母主要靠人工培育,长期近亲繁殖,导致了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也逐年下降,那时已经开始严重亏本。”已有了多年养殖经验的吴增利分析说。

  无利可图,纷纷转行,新村珍珠养殖业到1990年代末期的产量急剧下滑,2000年以后最少的时段,一年的产量还不到1吨。

  海陵珍珠养殖厂如今破败的景象让人心痛,杂草丛中,职工当年住的宿舍楼现如今长满了密密的青苔,台风“海燕”过后,破旧老厂房被水淹了。

  记者从省海洋与渔业厅获悉,目前海南的珍珠养殖主要是零星养殖,规模都很小,主要分布在陵水、临高、儋州和三亚等沿海市县。

  瓶颈攻关

  生态养殖珍珠

  挣钱环保两不误

  三沙水域水质好,生产的珍珠质量也好,价值高。更重要的是,那里远离近海,可避免污染,而且深海海底养殖可避免台风带来的风险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珍珠产业圈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海南珍珠养殖产业急剧萎缩,跟两个因素关系密切,一是近海海水污染,二是台风天气多发。但这两个瓶颈,目前都已找到解决的办法。

  深海海底养殖可抗台风

  多位专家提出在三沙养殖珍珠贝,远离近海,可避免污染。三沙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王式政说,三沙市气温恒定、温差小,温度、盐度及叶绿素变化值皆满足多种珍珠贝的养殖要求环境,具有天然的环境优势。  

  目前,三沙市珍珠贝养殖还是一片空白,只要养殖企业能规避台风带来的风险,三沙市养殖珍珠贝大有可为。

  “我对到三沙养殖珍珠贝前景非常看好,那里水质好,生产的珍珠质量也好,价值高。”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系教授王爱民说,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已经研究出海底养殖珍珠贝的技术,顶住了台风侵袭,这项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前不久,强台风‘海燕’来袭,蜈支洲岛岸上养殖基地损失大,海底珍珠贝养殖基地基本上没什么损失。”王爱民对海底养殖很有信心。

  科学养殖不会污染海域

  省海洋与渔业厅养殖处副处长覃甫良说,海南的海水珍珠养殖因为在产业发展的高峰期迅速跌落,并没有出现如其他珍珠养殖省份的水域污染问题,但旅游开发、鱼排等直排进海水的污染物的增加,的确加剧了珍珠养殖条件的恶化,使得珍珠养殖量萎缩。

  覃甫良边翻阅近年来的《内陆养殖报表》边说:“你看,近几年来,全省上报的珍珠养殖产量为零,目前,仅在陵水新安、三亚蜈支洲岛、儋州等少部分区域有零星养殖珍珠的农户外,几乎没有大型企业参与海南的珍珠养殖。”

  冯永勤说,在科学正确地按照质量标准的密集度进行养殖的过程中,大范围大规模海水养殖珍珠是不会对海域造成污染的。现在部分地区出现的污染问题,多是由于缺乏规划、过度密集、无序发展带来的恶性循环。

  珍珠地方标准逐步完善

  1990年代末,正因为看到了珍珠质量高低不同,鱼目混珠对销售市场产生的巨大影响,李有宁和一批研究人员一起,率先于全国开启了海水养殖珍珠的质量地方标准的探索。

  从1998年开始,李有宁拿出了17年前奋战研究大型商品珍珠的劲头,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在经历了一年时间不间断地尝试后,1999年,海南率先于全国发布了《海水养殖珍珠质量地方标准》(DB46 T13-1999),而国家出台有关质量标准是在其发布的4年后。

  尽管这一标准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可是,在品牌信誉受到严重冲击失去口碑的情形下,这份晚到的质量地方标准,未能改变海南珍珠已经走向衰微的颓局。

  10年后,李有宁和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冯永勤等专家一起,对这一标准进行了修订。2009年,《海水养殖珍珠质量地方标准》(DB46 T13-2009)代替了原标准,针对珍珠养殖生产的实际情况,对珍珠层厚度和质量等级指标做了微调,并主要对人工黑珍珠的鉴别检测的方法进行了调整,新标准较过去更加完善。

  4年后的2013年11月17日,李有宁踏上了北上的航班,这一次,李有宁等研究员对有关海水养殖珍珠质量标准进行再度修订,对珍珠苗种的范围予以了扩大。标准修订专家评审会设在了滨海省份山东,李有宁说:“海南对于海水养殖珍珠质量标准的探索15年来从未间断,即便海南珍珠养殖业因多种原因受限了,但其标准也将对我国南珠质量的衡量认定起到积极的借鉴意义。”

  南珠历史

  中国海水珍珠,又称南珠。广西、广东和海南是我国南珠主要产地。一直以来,都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可见南珠在历史上有较高的声誉。自秦始皇时代起,南珠就成了朝廷贡品,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据传清朝慈禧太后皇冠上镶嵌的数千颗珍珠就是南珠。近年来南珠产量已超过日本,中国成为世界上海水珍珠第一大生产国。

  开发困局

  成本太高

  技术落后

  税负过重

  鱼龙混杂

  中国珠宝协会副秘书长沙拿利表示,珍珠的来源是困扰海南本地珍珠企业的一个大问题,现在海南珍珠养殖产量萎缩严重,几乎全部从外地进货,成本较高。

  其次是加工环节技术上的滞后。沙拿利说,不仅是海南,我国的珍珠优化加工漂白技术相对滞后,影响珍珠的市场价格。目前,日本等国外商低价购买中国珍珠原料,经过较好的漂白技术处理后,贴上日本珠的标签,高价出口到国际市场。王爱民也称,我省的珍珠加工企业多仍处在小而分散的发展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技术研发上难度很大。

  税负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17%的增值税,l0%的消费税,3%的城建税、教育附加综合费等,困扰着这一行业的企业,这也是很多珍珠企业不愿意从事珍珠深加工技术研发,转而将珍珠原料用于出口贸易的原因之一。”我省一家珍珠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珍珠出口个体化,没有统一的质量把关,使不少质量低下的珍珠饰品流入国际市场,砸了中国南珠的品牌。“可见珍珠养殖可以个体养,但出口业必须由国家管理。”王爱民说。

  产业拓展

  下游产业链

  正被拉长

  养殖业走向没落的同时,海南开始了新一轮探索,不少企业建起集珍珠科研养殖、珍珠饰品设计加工、珍珠系列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珍珠产业链和市场营销网络

  挖掘文化 让现实借力历史

  1998年,来自东北的“闯海人”周树立在三亚建设了一座珍珠文化馆,将他所理解的珍珠历史与文化集中展现了出来,让业界眼前一亮。一时间,文化馆成了观光客的必游之地。

  人们第一次从周树立的身上和理念中意识到,珍珠所具有的数千年文化内涵,相比发展不到30年的产业来讲,更有文章可做。这一观点得到了一直关注海南珍珠产业的业界专家的认同。

  珍珠文化馆建成后的次年1999年,周树立再度出手,在三亚打造了我国第一家珍珠博物馆,展出了大量硅像、缩像模型、实物标本。这一获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的博物馆,不但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更成为了珍珠文化普及的载体。

  探索药用 开发珍珠化妆保健品

  珍珠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明代李时珍就很重视珍珠的药理作用,认为珍珠的药效在美肤,这在《本草纲目》也有记载。

  现在,以珍珠作为原料的保健品和化妆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海南京润珍珠公司已经研发出了独有的系列高新技术,近年来申请专利36项,令珍珠的养颜保健效果更上了一个大台阶。

  “我们的珍珠粉化妆品、保健品在市面上很受欢迎。”海南京润珍珠公司总经理陈为告诉记者。

  增强科研 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海南一直就是国内海水珍珠研发的前沿地,养殖条件得天独厚。中国国家水产局,还有中国水产科学院,陆续在陵水和三亚成立珍珠养殖实验站,作为两个研究机关的基地。

  为了进一步完善珍珠产业链,海南京润珍珠成立专门的研究院,成为珍珠专业研究与培训中心,开展珍珠饰品新款式和珍珠文化的研究;珍珠保健品、化妆品新产品研发,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2001年建成的海润珍珠科学馆,也是集珍珠科学研究、珍珠成果展示、珍珠养殖示范于一体的大型生态科普文化旅游项目。

  依托旅游 建珍珠风情酒店

  在三亚凤凰路凤凰机场入口处,记者还发现了一家珍珠主题酒店。进入酒店大堂就能感受到浓厚的珍珠文化气息,一串串珍珠贝壳悬挂大堂内,一套采珍珠的模型十分醒目。酒店走廊、客房内,随处可见与珍珠有关的书画作品。

  这让不少游客欣喜不已,11月7日,来自沈阳的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只知道买珍珠到海南,现在还能入住珍珠酒店,让我们对珍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本报三亚11月18日电)

  圆桌会议

  三沙气温恒定,温差小,年平均温度28℃,温度、盐度及叶绿素变化值都满足多种珍珠贝的养殖要求环境,具有天然的环境优势。

  ———三沙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王式政

  建议可尝试在三沙海域建设南海大珍珠养殖示范点,但前提的条件是必须采取生态的养殖方式。

  ———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所长谢绍河

  在未来南珠发展的道路上,必须还要强调制定出比目前更为完善的珍珠品质标准,为珍珠产业下一步的发展“保驾护航”。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珠宝专业教授杨忠耀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