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婆们的《敲碗舞》充满黎族生活气息。
演出前老姐妹精心打扮。
文/ 海南日报记者 林容宇
图/特约记者 黄青文
在保亭加茂镇金江农场南茂片区,每天都会有一场幽默逗趣的黎族原生态歌舞表演,演员们身着艳丽的黎族服饰,舞姿生动有趣。仔细一看,这些脸上带着笑容的演员们,全都是花甲之年的老婆婆们———
我们来相聚在一起,
兄弟姐妹心情多么舒畅;
唱起古老的歌谣,
跳起祖先的舞蹈;
动人的旋律让人陶醉,
悦耳的敲碗声驱散疲劳和烦脑……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金江农场南茂片区,每晚都会传出悠扬的黎歌。十多位黎族阿婆边唱边舞,台上台下欢乐一片。这支椰林深处的黎族原生态歌舞团队,有个响亮的名字———黎族山村文艺表演队,她们的演出已经持续十多年了。
早在2001年,黎族汉子陈厚志便开始组织这支表演队,为黎族老人编排黎族原生态歌舞。12年过去了,这支原生态歌舞组合走出了保亭,影响不断扩大,在2011年还曾捧回海南省“我是大民星”冠军奖杯。
“但是对她们来说,成绩远没有快乐重要。”陈厚志说,组建表演队的最初目的就是想给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乐趣。如今,一起跳跳舞、唱唱歌,已经成为这些老阿婆的生活习惯,甚至是精神的寄托。
89岁的阿婆召集演出
“黄母运民喂,来跳舞咯。”89岁的黄母地的声音穿过黄运民家的矮墙,“来咯。”听到墙那边的回应后,黄母地继续往村口赶。(注:当地人习惯在孩子名中加“母”称呼妇女,“黄母运民”即黄运民的母亲,“黄母地”是黄地的母亲。)
11月20日晚7点多,村里各家各户晚饭吃罢收拾好碗筷,夜色下的南茂片区开始热闹起来。没有明亮的灯火,没有专门的音响设备,把拖拉机和农具挪到一边,空出的泥土庭院就是舞台。屋檐底下的观众席上,村民们坐着从自家搬来的矮凳,耐心地等待着一场演出。
与此同时,场边也渐渐聚集起了12位身穿靛蓝色上衣、黑底花边筒裙,戴着黑色头巾和银项圈的演员,其中不乏七八十岁的老者。黄母地是年龄最大的,此时的她已经穿戴整齐。原来这些演员均是来自金江农场南茂片区的村民,她们这支黎族山村文艺表演队,每晚都会准时演出。
晚上8点,演员们带着她们自创自编的歌舞《敲碗舞》登台表演。老人们赤着脚步,哼唱古朴的调子,手执银筷,头顶瓷碗,迈着轻盈的舞步,摆手、扭腰、转身、下蹲,舞姿随着调子的变化而变换,银筷敲击瓷碗的“叮叮”声给这场充满黎族生活气息的表演增添了神秘感。没有乐队,她们边唱边舞,舞蹈动作稚拙、幽默逗趣,引来台下掌声一片。整个舞蹈持续了一刻钟,老人们依然精神抖擞,不见一丝倦意。
因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今年78岁的陈阿婆腿脚不太方便,她只能坐在椅子上看老姐妹们跳舞。她说每天看看她们,和她们一起哼哼黎歌,也是很快乐的事。
其实,除了陈阿婆外,队里有不少“老病号”在加入舞蹈队后,身心都变健康了。陈阿婆说,有几名队员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脏病和哮喘病,但跳了几年舞后,大家的病都好多了,身体也更健康了。
种罢地瓜苗跳舞放松
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也有55岁,平均年龄超过65岁。她们白天是农民,晚上是演员。别看她们年纪大,跳起舞来,那可是神采飞扬。
说起十多年的“舞蹈生涯”,队友们兴奋异常。她们说,通过舞蹈,增强了体质,增进了友谊,沟通了感情,注入了生命活力。跳舞,让她们在每一个旋律、每一个舞蹈动作中寻找快乐;跳舞,让她们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烦恼,让她们跳出了热情,跳出了水平,使老年的身影与舞姿在形体美感中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今天补种了半亩地瓜苗,从两点干到五点,晚上就来跳舞。”黄母运民说跳舞是她生活中不能少的,她多年来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白天干农活累了,晚上跳舞放松。”
“哪一天不来跳舞,心里就好像缺点东西。”回忆起这几年的跳舞经历,黄母地对记者说,丈夫去世后,她的生活变得更加单调,她年龄大了干不了农活,每天的工作就是送曾孙子上学,她不识字,不会普通话,看不懂电视节目。“跳完舞晚上好睡觉,喝了酒跳舞更有力。”黄阿婆每天晚饭都会喝上二两小酒,虽然跳舞时光着脚,但她的手心脚心都是暖暖的。据她说,之前过来跳舞的绝大多数都是老人,她的年龄还不是最大的,“最老的那位病了,病好了还是会回来一起跳的”。
与很多文艺团体不同,只要任务到,主办方打声招呼,黎族山村文艺表演队就能按时出现在舞台上。从服装到节目,从编排到演出,全是队里自己解决,而且大多都是义演。她们一直没有固定的活动室,就在村民的庭院里练习、排练,尽管如此,她们也坚持排练,从不间断,还曾经参加过无数场演出。
排练竹竿舞献艺上海滩
表演队刚组建时才有2个人,“这两个老人都是丈夫去世了,平时不是帮忙带孩子,就是在家无所事事,生活十分枯燥、乏味。”陈厚志不忍看着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和苦闷之中,便打算拉她们一起干点“热闹”的事情。陈厚志在县城看到有中老年人跳舞,便萌发了成立老年舞蹈队的想法。
如今,她们的队伍已经壮大,将近20人,队员们大多都没有舞蹈功底,也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都是陈厚志一手一脚地把大家“拉扯”起来。
队员胡春芳说,队里表演《敲碗舞》的动作都由大家一起回忆的,然后再由陈厚志来编排。胡春芳见过母亲跳过敲碗舞,她说敲碗是在特定的场合才能做的事,“以前村里有人生病了,就请人跳敲碗舞来祈福,上了年纪的人都见过这种场面”。陈厚志告诉记者,黎族先民生活在山地密林之中,常常通过敲碗念咒来禳灾祈福。“敲碗念咒一般是由单人完成,现在我们把这些动作编排起来,把单人动作改成群舞,最后整合成现在的《敲碗舞》。”由于队里都是老人,陈厚志在编排舞蹈的时候,都是以简单、轻松的动作为主。
对于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来说,跳舞的乐趣不在于获得各种荣誉和奖项,而是收获一份开心,以及每次出去表演时遇到的新鲜事。“很多老人都感慨,想不到这么老了还有机会到外面去跳舞。”陈厚志告诉记者,有的老阿婆一直都没出过县城,2011年去澄迈参加“我是大民星”比赛时,她们第一次住宾馆,第一次见到穿比基尼的外国人。“表演队有时候也会获得一些奖金,我们从来不乱花,最多是做点艾酒来喝,庆祝一下。”
“我们最近在排练竹竿舞,上海有导演邀请我们过去表演。”说话间,队员们已经把竹竿摆好了。尽管已经是70岁的老人,黄母运民的舞姿强劲有力,她说自己的竹竿舞里包含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她很想到上海去,让上海人看看她们的歌舞。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