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琼剧春秋
海南土戏的“文明”变革
从自成一个剧种开始,琼剧就没有停止过变革。图为海南省琼剧院两位演员下乡演出时在化妆。 刘飞越 摄
吴发凤的文明戏剧本《烟嫖赌败家》。 陈耿 翻拍
吴发凤像。 陈耿 翻拍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编者按
11月16日,苏州,新编历史琼剧《海瑞》代表海南省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的演出。海瑞生活的年代,琼剧尚未出现,但他却常常“走”进琼剧———《海瑞回朝》《海青天》《琼州海瑞》,让琼剧更受关注。
琼剧形成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然而,由于史料的匮乏和遗失,其前200年的人物和故事,见诸文字的记载甚少,能够流传迄今,已属吉光片羽。
琼剧界的大事,可以稽考的,当追溯到110年前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那年秋天,琼剧名优郑洪明(1867—1905)开始在家乡万宁谋划反清,一边借助演出唤醒民众,一边秘密壮大义军队伍。
郑洪明的反清活动仅仅持续了2年,便以失败告终,却从此赋以琼剧宣传“革命”的功能,直到“五四运动”和海南岛的解放战争。徐成章、王文明和冯白驹等人不但是戏迷,还是善于用琼剧启迪民众和打击敌人者。
100余年,是“琼剧”得名(80年前)的时期,也是《红叶题诗》从民间“三角恋爱”题材走向爱国、爱情主题的高雅文人戏,并拍成唯一一部琼剧电影的时段,还是琼剧《搜书院》为粤剧所移植,《琼花》被改编为电影和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时代,更是琼剧兼容并蓄和博采众长,不断推陈出新和屡获殊荣的年代。
海南日报《海南周刊》今起推出“百年琼剧春秋”专版,希冀通过挖掘已逝和息演艺人的故事,让年轻人了解琼剧的过往,唤起他们喜爱和传承本土文化的热情。
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六月廿一,万州艺人郑洪明的“洪明班”和李珍岱的“妚七班”在龙滚墟唱擂台戏,精妙的演出博得村野戏迷喝彩不止,最终,郑洪明的戏班一举夺魁。这本是一件好事,却给郑洪明的家庭带来了惨剧。
“洪明班”折桂后,当地土豪邢俊德等人强烈不满,便勾结郑氏宗族的士绅,迫害郑洪明的妻子和母亲,还捣毁了郑家的房屋。告官无门,这年八月,郑洪明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带着戏班离开万州,浪迹天涯。
4年后,郑洪明回到万州,酝酿惊天动地的大事。
郑洪明:名优一怒为妻母
郑洪明是今万宁大茂后田村人,7岁丧父,10岁给人放牛。光绪七年(1881年),他加入戏班,师从前辈杨庆瑞,专攻武旦,成功饰演《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等角色,让人难辨雌雄。
再后来,郑洪明的戏路越来越宽,文旦、武旦、刀马旦,样样都能;他还擅长南拳和刀枪,轻功也非常了得。在琼剧《秋香过岭》中,郑洪明创造了“前滚翻上岭,后滚翻下岭”的动作,刚劲、明快而不失洒脱,成为后学模仿的楷模。
英才遭妒。郑洪明受土豪构陷后,被迫离开万宁,先后在海口、广东西营(今湛江霞山)、曼谷和新加坡出演《孙二娘》,名声大噪,他本人因此有“活母夜叉”之称。
1902年,郑洪明带友人黄家清重返故园,继续组班演戏,只是此时的他,醉翁之意不在酒。翌年秋季,他在后田村成立“三点会”,自称“会母”,提出“红旗飘飘,人马征召,革命起义,推翻清朝”的口号,借演戏之便,秘密串联,发展义军。
1904年四月,“洪明班”到儋州那大演出,在当地秘密召开会议,任命艺人李泰章为“三哥”,统领西路(澄迈、临高、儋州、昌化、感恩)义军,他自领东路(琼山、定安、文昌、会同、乐会、万州、陵水、崖州),策划武装暴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底,郑洪明召集东、西两路军事首领在定安议事,不料走漏了风声,被清军围捕,郑洪明夺得官马后,连夜赶回万州。三月,郑洪明在万州黄竹塘、鸡衣岭集结义军300多人,手持耙头、双锏、铁尺、双刀、剑戟、长棍,他本人佩戴六响转手枪,星夜一举攻破万州城,杀死兵丁多人,州官张存楷趁乱逃脱。第二天,郑洪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并剪掉辫子,揭竿而起。
不久,郑洪明率义军转战陵水,但连续几个月攻城不破。十月中旬,他们遭到清军围剿,义军向新村港撤离,又遭到清兵截击。双方大战一天,伤亡惨重,义军首领李泰章、黄家清、黄家照殉难。
郑洪明突出重围后,取道海路返回万州,不想次日被捕,十月下旬被杀害,年仅38岁。
《中国戏曲志·海南卷》记录了郑洪明的壮烈之举。他罹难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大义凛然的作为,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志向,将其活动据点“旧州铺仔”,改为“大茂市”,即今万宁市大茂镇。
徐成章:敢将土戏换新腔
如果说郑洪明的反清遭遇是悲壮的,那么,或许是受其启示,后人在藉由琼剧宣传革命时,则很有技巧。像琼崖革命先驱徐成章(原名徐天宗,1892-1928)等人,就先革琼剧的命,再革反动势力的命。
徐成章也许不会唱戏,却是一位琼剧活动家。1907年,他到府城读中学,两年后,就与堂兄徐天炳、梁秉枢等爱国学生,开展反清宣传活动,成为海南早期的同盟会会员。
民国十一年(1922年),徐成章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返琼,在加积任公安局长,并在海口创办《琼崖旬报》,还与王文明一道,邀请琼剧艺人吴发凤、郑长和等人,在海口南门组织“琼崖土戏改良社”和“琼崖优伶界工会”。
土戏改良社专门研究琼崖剧本,或著作,或改良,并改编旧戏,编纂新本,以实行社会改造。该社编辑的土戏剧本有《大义灭亲》、《爱国学生郭钦光》、《蔡锷出京》、《灭种婚姻》、《破除旧礼教》、《爱国女秋瑾》、《救国运动》、《林格兰就义》等十几种,以时装戏(文明戏)的形式上演。
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土戏改良社在白色恐怖的影响下,也随之解散,海南戏曲舞台开始萧条冷落,土戏走向衰落。两年后,冯白驹等人在母瑞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红军剧团,深入乡村演出,有些职业艺人也闻讯前去。
琼剧理论专家、国家二级作曲周庆辉认为,在徐成章等人的推动下,琼剧在五四运动之后担当起了强大的社会责任,而戏曲的社会责任,在元代就已萌芽,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唤起了民众对社会不公的共鸣和谴责。
“当时的琼剧演唱者更多是由话剧演员充当,由于目的是宣传进步思想,因此念白多,且缺少旋律,但是句句押韵,倒也让观众喜闻乐见。”周庆辉说,“时装戏给琼剧唱腔贡献最大的是,带来了‘数字板’,即每句唱词有二、三、四、五或七个字不等,如后来上演的传统琼剧《搜书院》中,就有‘二字板’。”
吴发凤:文明戏的开戏师爷
“五四运动”后,在北京、上海读书的海南籍学生带回话剧《东方的早晨》、《醒狮》,由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和东路中学(今嘉积中学)师生用海南话演出,风靡一时。琼剧演员吴发凤受其启发,萌发了写时装戏的想法。
上世纪20年代初,他根据文昌中学编演的一个海南方言话剧《社会第一钟声》,改编成琼剧剧本《社会钟声》,仍由文中学生主演,排练时,吴发凤专程从海口赶到文昌,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板腔、表演技巧和舞台装置,一个月后在文昌县教场坡试演,轰动整个县城;不久后,原班人马到海口演出,盛况空前,观众人山人海,剧场还需要警察来维持秩序。
《社会钟声》是琼剧上演的第一出文明戏,其作者吴发凤,一生的身世却极其坎坷。
吴发凤生于1870年,原名吴家悦,文昌公坡水北村人,读过私塾,天资聪慧,因父亲去世,只得辍学当挑货郎,有一次被货商抛弃在万州,于是沦为乞丐。后来他被一“发”字戏班收留,充当杂工,继而学艺,专习老旦,“发凤”是他的艺名。
从1902年开始,吴发凤搜集民间故事和历史掌故,编写提纲戏,为班主和名伶所欣赏,成为各个戏班争相聘请的“开戏师爷”;文明戏盛行时,吴发凤的代表作除了《社会钟声》,还有《林格兰就义》、《新旧婚姻》等,他还当选为“琼崖优伶界工会”的主席。
日军侵琼后,大批戏班解散,谋生之路全无,吴发凤流落他乡,过着贫病交迫的生活。
有人做过统计,吴发凤一生创作和改编的古装戏和时装戏剧本121册,其中时装戏74册。1945年8月,日军投降,他于9月回到家乡,发现当年埋藏的手稿和刻板多数已经霉烂,痛心疾首,次年郁郁而终。
周庆辉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吴发凤的确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剧本,但他后期的作品则迎合市场,追求商业化,题材也有点像“鸳鸯蝴蝶派”,不乏“三角恋爱”内容,不如早期的作品,不但专业,而且有宣传教化价值。
海南已故文史专家岑家梧先生,在其《海南汉人戏剧概说》一文中写到,为了研究土戏的唱腔特点和演变历史,曾在1932年冬天访问过吴发凤。
也是在那一年的冬天,湖南籍中学教员田曙岚开始骑行海南岛,并在4年之后1936年出版《海南岛旅行记》,作者将海南土戏称为“琼剧”。[page]
琼剧舞台上的 “历代”海瑞
1950年代郑长和扮演的海瑞。陈耿 翻拍
2008年的《海青天》。 (资料图片)
2013年,新编历史琼剧《海瑞》。陈德雄 摄
1960年代,琼剧表演艺术家王黄文在《海瑞回朝》中饰演海瑞。。 省琼剧院 提供
文本刊特约撰稿 潘心团
今年初,由海南省琼剧院集结全院艺术力量精心打造的新编历史琼剧《海瑞》,又把海瑞戏推上一个新的高潮。该剧特邀著名剧作家郑怀兴编剧,通过独特的视角,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海瑞形象。
在古代琼籍名人中,海瑞虽然官位不是最高,但声名却最显赫,成为其他官员无法超越的道德标杆,其清廉公正的形象,也成为琼剧舞台古往今来常演常新的人物形象。
琼剧在舞台上最早再现海瑞,大约可上溯到清末民初时期,但在上世纪50年代最为活跃。
1956年8月,由李秉义(执笔)、杜家杰、陈推、石萍根据无名氏本子重新整理的《王桐香告御状》,由广东琼剧团演出,范仁俊导演,郑长和饰演海瑞。虽然该剧没有以海瑞为主人公来铺开故事,但剧中表现了一个甘愿为民请命的海瑞,戏份不多,正气充盈,给人闪现耀眼的海瑞形象碎片。
同一时期,广东琼剧团还演出琼剧《水牢案》,也是一部七场海瑞戏,剧本由陈丁文、王黄文、陈鹤亭、戈铁、石萍集体整理,石萍、戈铁执笔,王黄文扮演海瑞,红梅扮演春姐。
但真正让海瑞走入戏迷内心的,是《海瑞回朝》一剧。
“海瑞回朝”不容易
琼剧《海瑞回朝》,在上世纪50年代末掀起了一股海瑞热。
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曾有同名剧本上演,原作者已无从考究,著名须生许坤章、梁銮麒、吴桂连等出演过此剧。1954年,老艺人吴桂连重新整理,由南强剧团排演,参加海南区戏曲会演获得好评。1958年,杨嘉、石萍、陈鹤亭执笔,李门、莽夫等参与,取材于府志、县志、《海氏族谱》及蒋星煜所著的《海瑞》一书的某些片段,写成《海瑞回朝》。
该剧写到明万历年间,得群臣举荐,皇帝重新起用罢官16年之久的海瑞。建陵总监房寰,为阻挠海瑞回朝任职而诬奏海瑞已死,请皇帝颁旨,派陆元龙赴琼州御祭。陆元龙抵琼后,得知海瑞仍然健在,始醒悟房寰蓄意陷害,意在假手圣旨冤杀海瑞。为保忠贤,陆元龙弃旨不宣,自刎身亡。海瑞义愤填膺,赴京觐君,奏明真相。房寰最终被严惩,海瑞也复任都察院右都御史之职。
1959年,广东琼剧院一团演出此剧,动用庞大的艺术力量,由范仁俊执导,名须生王黄文扮演海瑞,陈华扮演陆元龙,红梅扮演陆惠兰,还有王广花、林秋利、邱宏永、李丽珍、王凤梅、苏庆雄、潘先统参与主演。
1962年,著名戏剧家田汉来琼观看此剧演出,并指示修改剧本。1967年,琼剧《海瑞回朝》被诬蔑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大毒草”,与吴晗的《海瑞罢官》、周信芳的《海瑞上疏》南北呼应,是一条藤上的“三个毒瓜”。作者被打成“牛鬼蛇神”,导演、演员、音乐、舞台美术工作者受到株连,遭遇不同程度的迫害。直至1978年,《海瑞回朝》及其剧组成员才得以平反。
“审鸡蛋”的
海瑞变身青天大人
展示海瑞聪明智慧一面的琼剧《审鸡蛋》,由陈三逢根据民间流传的海瑞趣味故事创作而成,海瑞即将北上参加科考,母亲命媳妇王氏煮两个鸡蛋要为儿子饯行。为训示海瑞日后要公正廉明,母亲故意先吃掉一个鸡蛋,后诬为媳妇偷吃,要海瑞责打媳妇。王氏孝顺婆婆,也不想使丈夫为难,便冒认偷吃鸡蛋,请海瑞严责。海瑞只好命王氏端来清水一碗,请母亲和妻子各含一口喷于地下,根据母亲口中喷出的水中之残蛋,判明了“偷”吃鸡蛋案。1959年,《审鸡蛋》由临高县琼剧团演出,王兴明、陈善庆导演,陈树政扮演海瑞,冯爱莲扮演王氏,王彩凤扮演海母。
据老艺人符气道回忆,1982年,王白锯、陈之也移植过《海瑞驯虎》,并由广东琼剧院青年团投入排练,但排了一半就“难产”了,也不知何原因。1982至1985年间,琼海县琼剧团排演《海瑞驯虎》,也给琼剧界拂来一股新风。
该剧没有摆脱海瑞公正廉明的俗套,却是反串饰演海瑞的女演员汤杏鸾让人耳目一新,她声质厚实,唱腔旋律流畅,虽是柔情女儿胎,却把海刚峰那种刚正不阿的精神风骨表现得入木三分,令人赞叹。汤杏鸾早年就入新长和、林明充领衔主演的琼东联艺剧团,以反串小生行当起名,“公案戏”是她的拿手好戏,髯口功、袍甲功十分耐看,被人们称为“活海瑞”。《海瑞驯虎》由钟开浩、林克齐移植,洪志坚、何礼波、杨雄飞执导,许如云、叶廷训、伍桂梅、黄花玉、符永春等参与主演。
邓光华创作的琼剧《海青天》,把海瑞的廉明公正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朝中期,江西兴国县颇有姿色的方红莲,同一天被当地豪强张魁、张豹兄弟先后抢亲,张家兄弟为争娶方红莲,相互残杀,弟死兄伤,张家为了掩人耳目,嫁祸于人,引起一系列风波。时任兴国知县的海瑞不畏权势,公正断案,严惩奸恶,成人之美,被兴国人誉为海青天。该剧2008年由海南省琼剧院三团搬上舞台,周冰导演,陆铭芳作曲,吉劲旅扮演海瑞,主演还有林东、刘秀兰、林飞、黄丽丽等,并荣获当年度全省琼剧汇演新创剧目奖。
《海瑞》:忠介公的另一面
明嘉靖年间,海瑞上任淳安县令伊始,革新除弊,以利民生。浙江总督胡宗宪的三公子路过淳安,不满接待简陋,大闹驿馆,遭到海瑞的惩治,由此开始了海瑞与胡宗宪的一段交往。胡宗宪时为东南抗倭统帅,雄才大略,为干大事,不得不投靠首辅严嵩。海瑞与胡宗宪惺惺相惜,虽相劝互勉,却各持己见,表现海瑞在吏治腐败、贪贿横行的年代里,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品质。著名导演石玉昆执导,朱绍玉、陈世文、陆铭芳、黄志启、赵国良、蒙秦、蓝玲等戏曲界精英组成主创队伍。优秀青年琼剧演员符传杰扮演海瑞,李逢迅扮演胡宗宪。
《海瑞》作为一部反腐倡廉的活教材,在海南省纪委牵头下,自今年5月份起在全省各市县乡镇、农垦、厂矿、学校进行30多场次的巡回演出,反响强烈,好评如潮。11月16日,《海瑞》在苏州市吴江人民剧院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向全国观众精彩展示了一个海瑞的新故事。编剧郑怀兴观后兴奋地说,他想要表现的海瑞是与以往戏剧中的海瑞形象不一样的人物,让海瑞与胡宗宪在舞台上的相遇,通过特殊的人物关系展现海瑞与胡宗宪两者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郑怀兴说:“许多人觉得海瑞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廉官员,少了些许人情味。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在面对与其为官道路不同的胡宗宪时,并没有一棒打死,他既爱惜胡宗宪的能力,却也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痛心。”
(鸣谢韩川准、符气道、谢晋雄、林日健对本文写作提供帮助)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