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日,执行我国大洋科考第30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从三亚凤凰岛码头起航,开启为期180天的航行,这也是“大洋一号”首次远赴西南印度洋执行科考任务。图为“大洋一号”缓缓驶离码头。本报记者武威摄影报道
“大洋一号”首赴西南印度洋科考 预计明年5月30日返回青岛,调查区域主要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
本报三亚12月2日电(记者黄媛艳)今天上午,执行我国大洋科考第30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从三亚凤凰岛码头启航,开启为期180天的航行,这也是“大洋一号”首次远赴西南印度洋执行科考任务。
旨在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对合同区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进行勘探,兼顾环境、生物多样性等调查的本航次远洋科考,计划航程约1.9万海里,分为4个航段,预计2014年5月30日返回青岛,调查区域主要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
作为本航次第一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在接下来的科考中,苏新将和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中国地质大学、同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46家国内外单位的339名科研人员一道通力合作,探索大洋深处的奥秘。
苏新透露,本航次是我国开始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规划第一个五年任务(2012年-2016年)的开篇航次,具有调查方法与技术从探矿向勘探转换、表面精细调查与浅部勘探并重的特点,将使用和试用我国多年来自主研发的大洋高新技术设备,包括试用自主研发的中深孔岩心取样钻机开展底质取样,使用自主研发的拖曳式资源综合探测系统开展资源调查,使用具有自主产权的无人缆控潜水器(ROV)开展高精度海底观测与取样。此外还将使用声学深拖开展高精度海底地形调查,并在西南印度洋布放天然地震仪探测微结构。
揭秘科考船上的神秘“武器”
●无人缆控潜水器(ROV)
可抓取各种海底科研样品
远远看去,一个方形的黄色大盒子似的装置与摆在甲板上的其他设备无异,可当苏新掀开覆在其上的帆布时,精密的数表顿时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无人缆控潜水器(ROV),其实就是无人机器人。”苏新说。在海上,潜水者由于受海压和“黑烟囱”作业区附近高达200度以上的海温的制约,无法下潜作业,这时无人机器人就可以大展身手。
到达作业区后,科学家们坐在控制台内,就可轻易控制这个无人机器人了。无人机器人自身携带有7个推进器,在3000V高压电机的驱动下,可自主在3500米的海底上下左右的移动。在它的侧方,有两只灵活的机器手,这一只只回转半径为7个关节的机器手,特别像人类的胳膊,可自如地伸展抓取各种海底的科研样品。●中深空岩心取样钻机
深入了解矿体大小和深度
跟随着苏新的引导,记者见到了由中国先驱公司自主研发的中深空岩心取样钻机。“钻取海底20米以下的地质矿床资源时,钻机就发挥它的优势了。”苏新说。
“当面对一些海底矿产资源时,我们不仅要通过无人机器人看该矿床的情况,还要通过钻机深入了解矿床里矿体的大小和深度。”“大洋一号”科考船首席助理崔运璐介绍道,钻机有10根钻杆,每根钻杆只能向下钻探2米的深度,这时就需要其他9根钻杆的“接力合作”了,一个钻杆打下去,钻机会自动地安排另一根钻杆接力,一根接一根地向海底深层处打进。
当这些钻杆采集到的样品被送回科考船上时,科学家通过把不同钻杆内的样品取出并一一标号,就能间接知道海底底面2米、4米、6米甚至是20米处的矿产资源的奥秘,海底探宝就初步大功告成。(黄媛艳辑)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