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人织黎锦”活动已经成为东方的品牌。 本报记者 宋国强 摄
■ 本报记者 杨勇 特约记者 高智
素有“木中黄金”的黄花梨近年价格节节攀升,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收藏品。而最好黄花梨木的出产地,则当属东方市境内的俄贤岭。
事实上,东方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悠久的历史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新石器时代的稻坝遗址、黎族船型屋、黎锦技艺、汉马伏波井、飞来庙遗址、元军石碑、古镇州遗址、感恩学宫、骑楼老街,还有海南黎族“三月三”古老传统节庆的发源地———位于猕猴岭的高滩石洞。
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也见证了二千多年来,汉族迁入带来的中原汉文化与黎族为主的土著文化不断碰撞、渗透和融合的历史。
多元文化并发异彩
早在4000多年前,黎族先民已在东方繁衍生息,他们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留下丰富的文化资源依然异彩纷呈。“三月三”古老传统节庆传承至今,黎锦更是中国纺织艺术的一朵奇葩。
从西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始置九龙县后,中原汉文化开始大量进入东方。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以感恩置县,使感恩文化侵润了东方1300多年。
感恩平原养育着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东方儿女,感恩学宫以不分出身贵贱、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礼、义、忠、孝”以及知恩图报的感恩文化,开启了民智。如今仍被传唱、独具一格的军话民歌、村话民歌等民间歌谣,还保持中原汉文化的遗风流韵。
感恩大地上,多元文化共同焕发着勃勃生机。
挖掘特色助推经济发展
尽管东方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水平较低,存在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但是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使它成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形成一种精神动力,成为和谐社会的凝聚力、文化建设的创造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经成为东方人民的共识。
2011年,东方市委、市政府把东方人民酷爱黄花梨与守土重情、感恩自然、感恩祖先、感恩社会的感恩文化相结合,选择了“感恩福地、花梨之乡”作为东方的文化定位。并于当年5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海南·东方黄花梨文化节”。
今年4月,东方市又成功举办了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传统节庆暨第二届中国海南·东方黄花梨文化节,使“感恩福地、花梨之乡”文化理念更深地传入千家万户,进一步提升了东方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同时,利用被批准为国家珍贵树种培育市(黄花梨之乡)的契机,东方市积极打造黄花梨特色产业,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东方市文体局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力度,开展黎族船型屋、黎锦染织等技艺的培训班,提高技艺传承人的水平。经过广泛的收集和论证,把散落在民间的黎族船型屋手工技艺、黎锦染织技艺、面具舞、文身、军话民歌、村话民歌、八音队等23个文化习俗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黎族船型屋手工技艺和黎锦染织技艺已上升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东方市还对感恩学宫进行修缮,把感恩学宫打造成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提高东方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一个个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正在被深入挖掘价值。
描绘特色的文化旅游蓝图
东方市正在实施以“热带娱乐休闲之都”为品牌统领,以娱乐休闲与商贸购物旅游为驱动双翼,以休闲度假、民族文化、观光探奇、休闲农业、工业旅游为骨干支撑,充分整合资源、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东方市建设成为独具热带娱乐度假氛围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从今年起,东方市推出了东方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把滨海、山湖生态、文化史迹、民族风情、生态农业、特色美食等旅游元素融入其中。让游人们尽情体验寻感恩文明、赏花梨文化、游广坝山湖、观滨海风光、登俄贤仙境、览雅龙奇景、看精灵坡鹿、品美味佳肴、乐黎苗风情、听神奇故事、享人居生态、过逸志生活的旅游文化之旅。
同时,东方市还深入挖掘白查村黎族船型屋的文化价值,建设展示传统建筑形式与生活方式的生态博物馆,依托把大广坝水库及周边区域整体打造成为独具山水生态环境优势和黎苗传统文化特色的高品级生态旅游区。
(本报八所12月11日电)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