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椰雕等海南文化符号期待被打造成文化产业精品
椰雕等海南文化符号期待被打造成文化产业精品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林可婷    2014-01-03

  

 

  古陶瓷、阴沉木、椰雕等都是代表海南本土文化符号的珍稀资源。本报记者张杰摄

  

 

  常规的海南椰雕产品是海南旅游商品的主角。本报记者张杰摄

  “文化精品”

  擦亮海南文化符号

  近年来,在海南,不仅是古陶,沉香、阴沉木、黎锦、古船木、椰雕等具有海南文化符号的珍稀文化艺术资源也长期存在作坊式、地下式的低层面运营。从全省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情况来看,尚存在“散、小、弱、失”的现状,业界渴求一种集中、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园的出现,将海南文化符号打造成文化产业的精品工程。

  古陶瓷、沉香、阴沉木等海南文化符号急需行业整合,业界呼吁纳入特色展品,兴建彰显文化的小馆所。

  -本报记者傅人意

  去年12月29日,记者走进张锐“海的故事”收藏屋中看到,在这间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大大小小的古陶瓷碎片被编号并放在不同的箩筐里装着。

  古陶瓷秘藏着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物。在海南,集中发现古陶瓷的位置位于南海西沙水域。它对研究南海诸岛和未来海南文化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部分渔民打捞海捞瓷之后,往往看中它的经济价值,而非考古价值。”十余年来专注于海南民间珍稀文化艺术资源收藏的张锐无不遗憾地表示,从考古角度来看,碎片更有价值,釉的厚度、位置,均传递出很多文物信息,但具有研究价值的海捞瓷往往被遗弃。

  大量海南特色文化资源流失省外

  目前,古陶瓷资源大都已流失到省外。据业内人士估计,海南古陶瓷资源的80%流失到省外,省内古陶瓷资源存量约占20%,省外主要流向区域为北京、上海、广东等。

  除了古陶瓷流失省外,作为海南本土文化符号的阴沉木、黄花梨、沉香等也均不同程度地呈现此状。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南市场每年阴沉木收购总量约3000吨,但大部分的阴沉木资源均流向岛外。“阴沉木是海南古代地貌的见证,其特点是,数量稀少,成材率低,不可再生。”在阴沉木收藏者、海南根雕文化艺术协会会长张进山看来,阴沉木的流失除了省外收藏市场需求较大外,主要原因在于省内设计与工艺较差,市场也在外地。“这就需要一些上规模的阴沉木、根雕的集中展馆,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海南的文化符号,培养更多的根雕艺术家,才不愧对海南山奇水秀、林深水阔的千姿百态阴沉木资源。”

  一位沉香收藏爱好者告诉记者,他曾多次走访海南的黎族苗族人家。“很多黎族苗族的家庭都有一块祖传的沉香,兄弟姐妹各分得一小块,沉香不外传,待到生病时就用小刀切块泡水治病。”该收藏人士表示,长期零敲碎打的“小作坊式”的方式,并没有让被誉为“沉香王国”的海南打造出成熟的沉香产业链,从沉香的药用养生功能上看,如果有一个集中式的平台展示沉香文化将有利于整合沉香产业链。

  领跑:特色文化精品崛起

  值得庆幸的是,在海南,已经有一批着力抢救珍稀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着力建设产业园的“领跑者”。

  日前,由张锐发起的“海南省珍宝博物院”项目已获批,不久将落户海南省国家花卉文化产业园。据张锐介绍,该博物院将通过“小而精”的产业园展示平台,将独特的黎锦、黄花梨、沉香、阴沉木等珍稀文化艺术资源及艺术创意设计布展。希望借此唤醒社会公众对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珍爱意识,通过展示与购买消费相结合的形式,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

  “我希望将博物院打造成文化精品的领跑者。”张锐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平台,也可对文化资源的准入门槛进行把关,防止和杜绝赝品、社会欺诈等现象的出现。

  不仅是海南珍稀文化艺术资源需要呵护与开发、传承,海南本土丰富的红色文化也纳入了我省文化建设者们的发力范畴。

  自2005年底开始筹建的乐东毛公城项目,近日将有新动作。“我们希望不仅是毛公山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还将着力于把该项目打造成海南最大的红色文化基地。”去年12月30日,毛公城项目董事长助理满延修指着一份规划设计图纸告诉记者,这个占地900亩的版图,将建设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兴城镇化改造示范区、国家机关干部养生养老基地等项目。

  “我们希望通过产业园的形式打造一批特色的旅游产品。”满延修介绍,未来将用6年的时间,打造红色文化,让游客从原先对毛公山的观光式旅游升级为体验式旅游。

  记者还了解到,在万宁的“岑香坊”展示的沉香文化,三亚自然博物馆呈现的阴沉木,这些“小而精”的产业园均不约而同地将海南文化符号的内核发展与延伸,并开发出特色的海南文化旅游产品,改变了过去不少海南企业简单卖原材料的低端发展模式。

  发展:保留和创新文化记忆

  放眼国内,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容易陷入“大而全”、“烂尾园”的误区。记者发现,在省外不乏此类案例。安徽合肥“1958国际艺术馆”的“烂尾”,即是复制北京798失败的典型案例,有业内人士指出,“原版移植”是很多文化产业园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只有找到当地人自己的文化记忆,根据当下的商业需求进行文化保留和创新,才是文化产业园的正确发展之路。

  海南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古陶瓷、阴沉木、黎锦、黄花梨、沉香、古船木等珍稀文化艺术资源与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现实中,对粗放式资源的掠夺代替了在保护中开发,家庭作坊式代替了集中化、规模化的保存。“其实建设文化产业园不一定很大,但却要有特色。”张锐表示,通过行业的整合与提升,更好地打出海南文化招牌。“当然,不局限于海南的珍稀文化资源,还可以纳入一些民间收藏、名人小物件,都可以组成一个个声情并茂、彰显文化的小馆所。”张锐说。

  亟待深耕文化内涵

  旅游商品承载着海南文化,海南文化也赋予了旅游商品生命意义。而现实中,当海南文化逐渐被众人所爱,海南旅游商品却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窘境。业内人士期待旅游商品文化内涵的深耕,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兴旺。

  

 

  张锐收藏的阴沉木作品。

  

 

  古陶瓷、阴沉木、椰雕等都是代表海南本土文化符号的珍稀资源。本报记者张杰摄

  

 

  海南古陶瓷。李幸璜摄

  -本报记者马珂

  当一名游客带走一个小小的椰雕,或是一块不大的黎锦,海南文化也随之传播出去。

  每一件旅游商品都倾诉着一段特有的海南故事。当越来越多人爱上黎锦、迷上花梨木、恋上沉香,这份感情也自然而然地倾注给了海南。

  旅游商品承载着海南文化,海南文化也赋予了旅游商品生命意义。而现实中,当海南文化逐渐被众人所爱,海南旅游商品却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窘境。业内人士期待旅游商品文化内涵的深耕,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兴旺。

  旅游商品承载海南文化

  “自古以来,椰雕都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它凝聚着独特的民间技艺,有美轮美奂的美术构图,有刻画手法的运用,给人以艺术美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装饰性艺术品。”海南省旅游商品企业协会会长余从武告诉记者,曾经椰雕被列为“天南贡品”,在新中国外交工作中也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余从武说椰雕曾经是海南旅游商品中的主角,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椰雕工艺开始被人们淡忘,海南旅游商品的主角在不停变化。大致可以以椰雕——海洋制品——民族工艺——海南花梨木——砗磲——沉香作为旅游商品发展的脉络。

  海南旅游文化专家陈海洋表示,旅游商品是旅游地形象的体现和载体,代表一地的文化品格。旅游商品还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是旅游景点走向旅游市场的重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是地方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代表。“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迪斯尼乐园了,它通过各种象征性的玩具、影视作品等来宣传主题公园的文化。”陈海洋说道。

  “事实上,无论椰雕、黎锦还是花梨木,这些旅游商品都极具海南地方特色、文化个性和艺术品位,随着海南旅游的发展,走进了千家万户。”余从武举例说,海南黄花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海南名片”。

  商品文化定位不清发展后劲不足

  余从武说,虽然海南旅游商品众多,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特色难寻。海南的旅游商品涵盖手工艺品、土特产、旅游服装、旅游有声读物等,其中珍珠、岛服、土特产、椰子制品是主要旅游商品。然而,尽管目前海南旅游市场上各种旅游商品无处不在,旅游者却很难买到让自己一见钟情的商品。

  据调查,目前,旅游商品是我省旅游业中最为疲软的部分,旅游业发达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往往占到旅游总收入的40%至60%,国际平均水平也有30%.而我省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0%-20%左右。

  而《旅游法》的实施更是让很多旅游商品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据调查,我省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大大小小企业接近2000家,就业人数上万。省旅游商品企业协会市场走访100家调查统计,目前已经完全停业的企业占70%以上,保留性不定期生产企业10%,产品转型性企业(主要为省外粗加工)20%。据古椰工艺品董事长余昶达反映,前年生产销售1200多万元,去年才370多万元。英州椰田古寨刘总介绍,去年景区的银饰产值也是下降60%。

  “这本是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产业,如今却发展到了生存不下去的地步,令人感到可惜。”余从武说,好产业做不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没有对旅游商品独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清晰定位。“没有足够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商品只能是低层次的重复开发,多数产品经过简单的初级加工,做工粗劣、包装简单根本无法体现出商品应有的文化价值!”余从武不禁感慨。

  “与之相比,云南的旅游商品抓准定位,以特色出发,该规模化生产的规模化,该保留纯手工小量生产的也绝不规模化,把文化和特色很好地融入到商品中去。”余从武说,目前海南缺乏知名的定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大多数是小手工业生产,所以在旅游商品的开发过程中创新困难。没有特色,就很难提起游客的购物兴趣。

  深耕地域文化为旅游商品产业注入新活力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教师闫静曾表示,文化内涵是一个非常抽象化的商品,它必须赋予商品实物“文化”的灵魂,所以海南发展旅游商品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独特的地方风俗和文化。台湾旅游商品的开发非常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旅游商品的销售中也注意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海南旅游商品的发展同样可以将当地特色文化当成旅游商品的开发方向与卖点。

  旅游商品是一种集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纪念性于一体的休闲产品,必须深度挖掘文化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内涵,才能独具特色,才能具有吸引力。目前海南旅游商品的地域性内涵有所展示,例如:椰壳制品、珍珠等,但在文化性和民族性内涵上仍需进一步挖掘。

  余从武认为,海南旅游商品必须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包装、营销、品牌、竞争等产业链,全方位提高档次,提高品位。需要名牌企业、龙头企业带动推进旅游商品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丰富产品内涵,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