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30日,两岸诗会嘉宾前往保亭槟榔谷采风。“桂冠诗人”余光中与黎族阿婆交流时,另一位“桂冠诗人”姚风成了余光中的“粉丝”———蹲在地上用手机拍摄。 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两岸诗会嘉宾在保亭槟榔谷采风,2013“桂冠诗人”余光中(左二)和2012“桂冠诗人”颜艾琳(左三)、潘维(右一)等人谈笑风生。 李英挺 摄
2013年12月29日,两岸诗人、艺术家参观海南省博物馆,在澄迈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美榔双塔”模型前驻足良久。 宋国强 摄
2013年12月30日,台湾中生代诗歌的代表诗人颜艾琳在保亭接受采访。 李英挺 摄
2013年12月31日,两岸诗会嘉宾、台湾书法家任汉平在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挥毫。 李英挺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戎海 侯赛
跨越海峡的呼唤———2013两岸诗会
2012年5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示范项目”在保亭甘什岭槟榔谷挂牌后,这里已成为海南、台湾两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
2012年和2013年的两岸诗会,槟榔谷自然也成为两岸诗人必访之地。这里浓郁的黎族、苗族文化韵味,让诗人们灵感迸发,妙语连连。
2013年12月30日,参加2013两岸诗会的著名诗人余光中等台湾及海外华人、大陆诗人来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采风。2012年5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示范项目”在这里挂牌。
海南与台湾地理位置相近,在血缘、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作为同根同源的亲戚,十多年来,琼台两地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保亭是海南少数民族黎族、苗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该县每年举办的“嬉水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原住民同胞前来参加,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而文化上的接近性,也让这种交流充满了欢乐和共鸣。
余光中妙评苗族舞蹈
尽管已经是第三次来海南,但是实地观看海南少数民族风俗表演,对于85岁的著名诗人余光中来说,还是第一次。在槟榔谷观看《槟榔古韵》原生态实景演出时,他对苗族“揪耳朵”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跳舞的苗族姑娘按照民族风俗,前来揪他耳朵表示欢迎的时候,他幽默地说,没关系,还可以捏得再痛点。引起现场观众一阵欢笑。而当他看到苗族姑娘和小伙在槟榔树旁追逐打闹时又出妙语:“看来苗族同胞也跳钢管舞了。”再次激起笑声一片。
旅居瑞典的著名诗人李笠1980年代曾来过海南,他对黎族的传统舞蹈很有感触,他希望能把这些舞蹈尽可能地按照原来的面貌传承下去,不要为了市场而去改变和破坏传统舞蹈的韵味。在他看来,古老的东西更能打动人心。
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创新
图腾艺术馆、非物质遗产馆、原甘什黎村、原生态苗寨、原神秘雨林等展馆让诗人们对海南原住民的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台湾诗人罗斯容是一名客家人,在她40岁的那年,一次整理父亲的诗稿,激发了她保护民族文化的欲望。从客家话的诗歌到客家音乐,罗斯容都有所涉猎。她告诉记者,看到海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自己同样会感到亲切和激动,两岸有相同的文化根源和基因,她愿意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领域,和海南有更多的合作。
著名作曲家、江苏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晁岱健在参观了黎族文化展馆后兴奋地告诉记者,黎族的语言、服饰和音乐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保存的基础上,要借鉴新的元素,让黎族文化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文化和旅游要和谐相处
在2013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获得者、大陆著名诗人阎安看来,槟榔谷更像是一个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样板房”,“这里所展示的都是经过提炼的,很具有代表性,但是却缺乏推广的价值。”阎安说,这样的保护形式只能作为一个特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海南要想发展旅游业,民族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
澳门文化局副局长、著名诗人姚风建议海南不妨借鉴泰国的成功经验。他说,海南怎样结合文化传统去搞文化旅游,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多元化的发展思路。要让游客和这些传统文化产生互动和共鸣,尽量避免建更多的人造景点。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