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之南》:构建海南人文版图 提升本土文化自信
《海之南》:构建海南人文版图 提升本土文化自信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4-01-13

  省委宣传部、华风气象传媒联合制作的7集人文纪录片《海之南》自去年12月底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后,引发各界热议不断。

  今年1月11日,该纪录片的专题研讨会在省文联举行。来自我省多所高校的有关学者以及文艺界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畅谈了《海之南》对传播海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重构海南文化板块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海之南》总策划、总撰稿 杨晓民

  多维思考海南文化影像建构

  关于海南文化的影像建构方面,我有几个考虑:一、重新理解中心和边缘的关系。重新发现海南,认识海南,重估海南,要通过影像阐释海南文明因子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重要性、鲜活的生命力和不朽的魅力。二、本土意识。呈现的影像既是海南又是中国的,同时又是唯一的。直指后现代的生态文化与最具中国本土意识的海洋文明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为稀缺的并为正史长久遮蔽的资源禀赋。三、内在视角。寻找海南地域文化独自演进的内在轨迹。从一个文明的內部观察一个区域文化生长的动力机制,呈现海南在中华文化建构中的独特价值。四、人的视角。任何文化形态都要通过人来承载,来表现。海南人的生命意识、伦理情感、生活方式、历史记忆无不是海南文化的具体化。

  诗人、省文联副主席 李少君

  《海之南》立意高用情深

  《海之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一种简单的描述与呈现,而是在深入的观察之后的深度价值思考和分析。

  《海之南》之所以成功,有三个最重要的原因:一是其立意思想之高。在一个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时代,海南价值中的生态意识,对整个中华文明具有启示性;海洋文明具有深刻意义,对于中华文明的复兴不可或缺。二是创作者对海南的用情之深,《海之南》从策划到完成,足足三年时间,创作者生活在海南,深入海南的每一角落,数易其稿,不是那种走马观花似的拍摄可以相比的;三是宏观视野与具体事例相结合,每一个具体事例的故事叙述,现场感、当下性很强,生动感人,整个片子既有深度,又很生活化、形象化。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彭玉斌

  真正做到对海南文化的自信和尊重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眼中的海南更多的是旅游胜地,好像和文化天生绝缘。而所谓“文化沙漠”的帽子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海南文化的无知,其实暗含了一种“自我中心”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若以这种俯视的眼光观察海南文化,无论如何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更不可能发现海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海之南》主创团队的可贵,就在于他们彻底摈弃了那种高高在上俯视客体的行为,代之以平等客观公正的态度,带着对海南文化的自信与尊重,真正全身心地进入了海南文化的丛林探险,从而发现了人人熟悉而又陌生的海南。由于思维惯性的影响,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但《海之南》的主创团队彻底做到了,难能可贵。

  省委宣传部干部处处长 李星良

  《海之南》提升海南人文化自信

  《海之南》告诉世人,新时代的海南人不再是历史的配角,而是时代的弄潮儿。海南人居住的地方,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天堂岛;保护海南生态是海南人正在做的具有后现代意味的大事;沉香、花梨木,是海南用以参与中华文化构建的重要文化元素;十万人才下海南及海口发展的起落经历,是海南为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史抒写的独特篇章;祖宗海,是海南渔民为构建中华版图做出的巨大贡献。《海之南》展示了海南人为民族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大提升了海南人文化自信,起到了文化应有的作用。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刘复生

  用热爱和深情拍出的佳作

  我注意到,片中采访对象每每不自禁流泪与哽咽,这里面有历史感与命运感 ,有作为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更有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深情。

  没有对海南的热爱,没有对中华文明的深情,断拍不出这样的作品。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让我们进一步更真切和深刻地看见自己。让我们思考如何作一个中国人,并在此前提下,学会尊重其他的文明,这才是真正的教养。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马良

  用人物鲜活“风物”是《海之南》绝招

  记录片不要去讲大道理,而要学会讲故事,已成共识,《海之南》在这点上,做得比较突出,具体体现在,解说词比较生动,“选角”得当,“角色”也善于“表演”,观者每每为之动容。《海之南》以一种“风物志”的方式切入海南,却未陷入有些记录片“大百科全书词条”式“只见风物”的罗列,通过人物故事让各种“风物”鲜活起来是其绝招。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苏鹏程

  情感浇灌让心灵之花鲜艳持久

  观看人文纪录片《海之南》,给我最深刻的启迪是:美是心灵之花。在绿意葱茏的海南岛和浩淼无垠的南海碧波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魅力无穷的自然美、人文美是到处都存在着的。然而,要发现它、表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修养有激情有准备的富于使命感的艺术家如《海之南》的摄制工作人员,不仅善于发现海南的美,而且不断地进行情感浇灌,让心灵之花开得愈加鲜艳而持久,并在一定的时间内,选取最佳的角度,用自己最擅长的艺术语言,将这心灵之花采了下来,于是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性、艺术性极高、内容与形式俱佳的人文记录片精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公共关系部、南方专题处主任 严朝晨

  《海之南》展现独特的海南人文精神

  《海之南》从视觉角度对海南人文精神的探索,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海南人文发展的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海之南》所展现的,就在于有自己独特的海南人文精神文化。

  《海之南》从视觉对海南人文的探索、开掘,填补、拓展了人文海南视觉文化,值得肯定和赞扬!

  海口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王忠云

  大手笔描绘海南人文画卷

  海南曾经默默地承受了这样的偏见———“海南是文化沙漠。”其实,海南从古至今人文荟萃。记录亿万年前地质活动的火山口、留有古人类遗迹的落笔洞、写满南洋华侨辛酸和传奇的海口骑楼、纪念苏东坡等被贬唐宋名臣的五公祠……这些鲜活的历史元素,说明海南的文化非常厚重。

  《海之南》以纪录片大手笔,以点带面,描绘了海南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文画卷,但这也仅仅是沧海之一粟。作为文化工作者和传媒人,我们有责任好好挖掘海南这些文化元素,为海南建设文化大省奉献智慧。

  作家、海南日报记者 蔡葩

  忧患意识暗含编导良苦用心

  《海之南》总编导同时也是总撰稿的杨晓民先生,以诗人敏感的目光,以资深文化人的独特视角,捕捉被人们忽略或者说漠视的问题,在展示海南风光、民俗、人文、历史、群体生活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良心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深层的忧患意识。这样的忧患意识贯穿全片,看似不经意的叙述,其实暗含着编导的良苦用心。(文字整理/陈蔚林)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