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破解《槟榔·古韵》神奇密码
破解《槟榔·古韵》神奇密码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符心云    2014-01-29

  游客在槟榔谷观赏《槟榔·古韵》大型歌舞演出,感受黎苗民俗文化。 本报记者 武威 通讯员 雷强 摄

  ■ 本报记者 黄媛艳

  “藤竹编秋色,黎锦织春光,槟榔谷,长槟榔。哩咧唱太阳,叮咚敲月亮,黎歌亮,苗鼓响……”今天下午,陶醉在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槟榔·古韵》悠扬的黎歌中,来自成都的游客胡彬禁不住打起了节拍。

  “这是一个深远古老的神秘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守护。”胡彬的赞誉绝非孤例。萃取百年黎苗文化的精髓,根植悠久本土文化的积淀,这朵“古韵之花”绽放四海、香飘世界。

  植根于黎苗文化的古韵悠长

  再次坐在观众席中,观看已满3周岁的《槟榔·古韵》演出,槟榔谷景区副总经理陈国东心中感概万千,身为亲历者,他深知其中的艰辛与坎坷。

  放弃公务员身份毅然闯商海,身怀侗族血统执拗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闯海十余载毅然投身甘什岭莽莽山林中寻觅黎苗文化的魂……陈国东的人生不缺故事。让一个不缺故事的人打造一台演出,应该成竹在胸。他发现了槟榔谷景区赖以维系的根———厚重的少数民族文化。

  景区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多次深入东方、白沙、昌江、乐东、琼中、五指山、保亭等黎族、苗族聚居区域实地蹲点考察,致力于抢救、收集民间传统生产、生活器具,手工艺品和重要文物,拍摄、记录黎苗族建筑、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态;

  黎族竹木器乐表演区、黎族织锦馆、黎族民俗风情馆、黎族陶艺馆、文身馆、屋群、牛文化馆、竹藤工艺编织坊、百年谷仓群、黎族器乐八大件等一大批珍贵的历史遗存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保护传承场馆遍布景区;

  景区内展示和收藏了海南传统文化保护遗产相关文物500多件,在被列入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5个项目中,槟榔谷展示了其中的11项……

  “没有名导、名演,没有大手笔制作,我们靠什么和其他演艺竞争?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最独特、最宝贵的资源,其实我们只需将自己既有的节目规模扩大,品位提升,让黎苗文化‘活’起来,就够了。”陈国东说。

  半年磨一剑。莫柯透露,2011年元旦,重新亮相的《槟榔·古韵》节目由3个增加到8个,整场音乐是从海南众多方言区优秀的原生态音乐当中筛选出来的,结合景区原著民文化特色进行加工,通过《钻木取火》、《织黎锦》、《打柴舞》、《捏》、《夜探隆闺》、《黎族传统服饰秀》、《丰收乐》、《叩拜帕曼情歌对唱》等节目,将黎族、苗族文化的神话传说、服饰、工艺、生活起居、饮食、歌舞等巧妙融入其中。

  少数民族同胞演绎原生态歌舞

  困难还远未终止。舞台表现如果没有演员的传神演绎,再好的素材都将无法承载。可人才从哪寻?

  4年前,来自保亭甘什下村的黄朝龙走进槟榔谷,成为一名最普通的景区员工;可4年后,他成了景区舞台最活跃的精灵,甚至远赴瑞典、丹麦等国表演。

  “我从没学过舞蹈或唱歌,只能在每天上午8点半到10点排练,排练完再回到岗位上,黎族歌曲从小就会唱,并不觉得排练辛苦。”黄朝龙说。

  在《槟榔·古韵》的120余名演员中,80%的演员是当地黎族苗族百姓,他们中几乎没人受过正规的歌舞训练,而正是凭借着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这群年轻人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一台35分钟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古朴呈现。

  “槟榔摇曳,茅舍掩映,清新恬淡的朴拙气息扑面而至,纹身纹脸阿婆坐在古老的船形屋中,踞腰席地织锦绣花,机杼声咿呀作响,水车悠悠,言语晏晏,大胆的阿哥爬上树梢吹响鼻萧,柔情娓娓,蜜意婉转,惹得阿妹们又是一番猜测笑闹,这简直就是桃花源的生活。”游览的时间虽短,但来自陕西的游客刘军还是连续两次返场观看《槟榔·古韵》,他认为,《槟榔·古韵》为游客打开了一扇认识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之美的窗口。”

  “文化传承是槟榔谷的生命线,我们致力于让游客看到最原生态的黎族苗族文化,每天5场演出,无论你何时来观演,一定每场都精彩。”槟榔谷副总经理周浩的这份自信离不开一系列制度支撑。

  跟着杨华走进演员宿舍区,墙面上详细的节目演员安排、排练计划、礼仪培训让人眼前一亮,不起眼的墙角,记者找到了让演员们害怕的5张“处罚单”,晚归喝酒、早会迟到、动作失误……一张张不同名目的“处罚单”,道出了“古韵”悠长背后的秘密。

  古韵悠扬四海传递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渐渐地,《槟榔·古韵》在游客的众口相传中,开始走出国门,成为展示海南文化的一张名片。

  乘着沃尔沃帆船赛的东风,黄朝龙和4名同事踏上国际舞台,以最原汁原味的黎苗文化演出,向世界宾朋展示中国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魅力。

  短短的3年间,作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槟榔·古韵》先后随着省市旅游推介、文化交流等活动,走访10个国家;在“走出去”的同时,韩国YTN、澳大利亚《大洋日报》、美国《维加斯新闻报》、央视、石家庄电视台等中外媒体也纷纷主动牵手槟榔谷,拍摄报道原生态的海南之美。仅今年1月份,该景区就已接待7家拍摄媒体。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2013年槟榔谷全年接待游客近百万,营业收入达到4200万元。景区发展,身处于其中的员工和周边居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72岁的甘什上村的居民唐秀兰现在是槟榔谷的“明星”,得益于景区保护性的开发,她位于景区内的“船型屋”得到留存,每天,居住在船型屋的袅袅炊烟中,她接受着来自四海宾朋的问候,也传递着黎族最热忱的问候“布隆”。

  “没想到我这么老了还能在自己家里获得收入,每天和这么多人一起聊天,很开心。”每月,唐秀兰不仅能从景区获得1500元的工资收入,还能从景区保留征用土地地面上的经济作物的收益、土地租金收入和织锦等劳动产品的售卖中获得收入。

  让唐秀兰更开心的,是每天能看到同样在景区中就业的儿子。在槟榔谷景区,类似这样一家数口都在景区工作的绝不在少数。得益于景区包容性发展的战略,周浩透露,目前,甘什上村和甘什下村两个村仅有水旱田203亩(人均0.53亩),农户收入空间非常有限,景区已安排周边两个村庄及三道地区230多人到景区就业,在景区就业的973人中,其中少数民族529人,占54.36℅;同时,景区将大门附近建设的25个售货亭交由甘什村出租管理,园内的水果一条街等商铺也交由当地村民租用。

  黎苗古韵醉游人,原味文化彰异彩。让我们循着《槟榔·古韵》的旋律,踏入悠悠黎村,寻找文化与市场交融的神奇密码……

  (本报保城1月28日电)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