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单憬岗 通讯员齐旭明 蔡笃磊
拯救海南长臂猿,不只是因为它们雍容华贵,动作矫捷、姿态优美、歌声嘹亮,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人类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学到美的元素;
拯救海南长臂猿,也不只是因为它们是人类近亲,基因相似、外形相像、血脉相近,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人类可以获得回溯自身发展历程的助力;
拯救海南长臂猿,更因为它们是海南中部山区的旗舰物种,是雨林精灵、顶端生物、指示物种,对它们的保护,就是对整个雨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对海南热带雨林保护成果的最佳呈现!
问题
栖息地被分割 近亲繁殖
对策
恢复栖息地
改造的栖息地里有足够的食物,成为长臂猿的果园,它们自然会迁移过去,形成新群。
它们在广阔的雨林中腾跃,随手摘取自己喜食的食物;它们可以随意“搬家”,组建自己的部落;它们可以不必生活在那么高的山上,往低处去生活……
“这样的生活,才是长臂猿应有的生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江海声说:“要想拯救长臂猿,必须让这些雨林精灵有属于自己的乐园。”江海声说,长臂猿对生存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只有在雨林中才能生存。
但是,眼下的霸王岭保护区内,却存在诸多“难尽猿意”的地方。
由于历史上对森林砍伐利用方式等原因,长臂猿潜在栖息地被分割成36个斑块,其中19个斑块的面积小于10公顷。而目前长臂猿的现实栖息地仅为其中1块,总面积为182公顷,占潜在栖息地总面积的5.2%。
与此同时,海南长臂猿受植被条件限制,只能在海拔780米以上范围内活动,而据香港嘉道理的专家分析,海南长臂猿的最佳活动范围应在6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保护区工作人员称,曾发现长臂猿冒着被人类干扰的极大风险,来到低海拔的树林边缘活动取食,“这证实了专家的推测,它们其实愿意生活在较低海拔地带。”该工作人员说。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周江说,由于被迫挤在这种小面积的“孤岛”内,使得海南长臂猿没有足够的空间建立新群体,导致近亲繁殖而影响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而影响到种群的生存力。
恢复栖息地,势在必行。
2005年7月31日,原省林业局、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的众多人士,在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种下5棵重阳木,揭开了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改造工程的序幕。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主管陈辈乐说,当时计划5年内种植15万株海南乡土树种,包括长臂猿喜食树种及高大乔木。
“我们完成的任务已远超当初计划。”霸王岭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曾新元说,自2005年到2008年,保护区对南七河腹地的人工松树林进行改造,种植的各种长臂猿喜食乡土树种已有30多万株。
“然而,对于亟待扩大种群活动面积的长臂猿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国家林业局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王志臣认为,急需通过促进未成熟阔叶林向成熟阔叶林发展、更新和改造经济林、荒山造林等手段,来恢复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
曾新元说,栖息地植物种类应包括:长臂猿喜食植物、偶然取食植物和比较耐旱适合荒地种植的建群树种,及其喜食的藤本植物或攀援灌木,“例如买麻滕、山橙等乡土树种。”
记者曾亲眼目睹长臂猿在斧头岭南坡的参天大树上“进餐”,它们用灵活的上肢摘取树上的果实,如果果实距离远,它们就会用下肢将树枝拽回,再用手掌将果实摘下。它们挑选的都是最香甜可口的果实或是嫩树叶。监测队员曾摘取几颗猿猴喜食的果实给记者尝,味道的确不错。
“让新改造的栖息地中有足够的食物,成为长臂猿的‘果园’,它们自然会迁移过去。”监测队员陈庆对长臂猿的食谱如数家珍——“雨季果实丰富,他们一般只挑果实来吃。”陈庆说,此时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毛荔枝、野荔枝、假酸枣、猕猴桃等。
“旱季果实少,它们就变成杂食动物,既吃果实又吃树叶。”陈庆说,此时它们的主要食物则是肖蒲桃、竹叶松、鸡毛松等果实和嫩叶。
问题
公路横穿保护区 人来车往太聒噪
对策
建生态廊道
将霸王岭、鹦哥岭、猴猕岭、五指山、吊罗山等整个海南中南部大林区串起来,成为长臂猿生长的广袤天地。
嘘,安静!
静谧,这才是适合长臂猿生存的环境!
拯救长臂猿,必须为它们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是,在霸王岭保护区,却有一条公路横穿保护区核心区,把长臂猿的栖息地人为分隔开来。并且,这条路人来车往,让长臂猿如何才能安静的生活?
“这条公路,成为霸王岭长臂猿栖息地连贯起来的最大难题之一。”江海声说。
这条受到众多专家高度关注的公路名为“东干线公路”,它把长臂猿栖息地斧头岭与黑岭、雅加大岭割裂开来,使长臂猿不得不困守斧头岭小山头。这条公路从保护区核心区一侧到另一侧的东五路口路段,全长3公里。
“这条公路是1960年代开通的,当时是为了伐木方便。”霸王岭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洪小江说,由于这条公路的存在,至今每天仍有大量村民、林区工人和车辆从保护区的核心区穿过,对于海南长臂猿群间交流造成了阻隔,不利于长臂猿保护,对整个海南的野生动物保护也是一种缺憾。
“要让长臂猿有足够适宜生活的环境,必须改变目前生境破碎化的局面,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来让森林连片。”江海声说。
“生态廊道如今已成为保护大型动物的有效途径。”王志臣表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廊道是美洲生态廊道,计划建成纵贯整个南北美洲大陆的廊道系统。而在国内最为成功的是四川卧龙-四姑娘山地区建立的大熊猫生态廊道,这从根本上改善了大熊猫野生种群的生存环境,使得目前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保持在1000只以上。
“下一步计划争取资金,分近、中、远三期进行海南长臂猿生态廊道工程建设,连接黑岭、斧头岭及雅加大岭,从根本上解决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面积过小的问题。”曾新元说。
霸王岭管理局已于2011年做出了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建设生态廊道的初步方案,即封闭东干线,修建迁移廊道和生境廊道。
“东干线并非附近几个村村民和林区工人的必经之路,迫切需要先将这条林区主要公路封闭,不然每天人来车往,长臂猿的生活会受到干扰。”洪小江表示,拟封闭东干线,再进行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恢复工作。
东干线的首要造林路段将是穿越核心区的3公里路段。公路两侧50米范围内定义为“海南长臂猿迁移廊道”,拟种植速生树种大苗木和木质藤本植物,使之尽快覆盖路面,为长臂猿“跨路搭桥”。在“海南长臂猿迁移廊道”两侧,100米范围内定义为“海南长臂猿生境廊道”,主要通过人工抚育等手段促进植被恢复,种植长臂猿喜食的植物,以此招引长臂猿通过生境廊道向迁移廊道活动,最终“引渡”长臂猿“跨越”。
洪小江认为,这个项目完成后,海南长臂猿潜在栖息地将变成面积分别为8525公顷和1295公顷的两大斑块和少数几个小斑块,而且两个大斑块通过海拔900以上的成熟、近成熟阔叶林,实际形成一个完整连片的热带森林,斧头岭、黑岭、雅加大岭将连成面积愈万公顷的茫茫林海。
“这还是第一步。如果成功实施,未来将建设更大范围的生态廊道,将霸王岭和鹦哥岭、猴猕岭、五指山、吊罗山等整个海南中南部大林区串起来,成为海南长臂猿生长的广袤天地。”曾新元说。
问题
致危因子何在是个谜
对策
建研究中心
长臂猿身上有太多不解之谜,唯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保护,但现在保护区却很难招到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根据观察,海南长臂猿成年雌性每2年产1仔,从1984年以来估计共产仔不少于30只,但现在霸王岭只有23只长臂猿,这是怎么回事?该如何解释数据差?”周江认为,其中仔猿的成活、发育、婚配、组群等行为,是否限制或影响了种群增长,还是一个谜。
因此,急需开展海南长臂猿繁殖行为的研究,回答保护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组建研究中心显得十分急迫。
“研究它,才能拯救它。要了解长臂猿,必须分析各种监测数据,进行仔细研究。”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首席科学家、灵长类专家龙勇诚说,严谨的科学研究是保护灵长类动物的有效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拯救办法。
据了解,对于海南长臂猿的研究,在1980年代以前主要是分类学内容,在1980和1990年代开展过一些种群生物学和种群数量的调查,到本世纪初,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境外机构先后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在所有相关研究项目中,霸王岭保护区都处于配合协助地位,无法掌控研究的节奏,从而难以形成对长臂猿的连续性研究。
这成为众多到霸王岭开展长臂猿研究的专家们的痛。
洪小江介绍说,由于保护区没有完整的科研管理机构和机制、没有稳定的研究和监测队伍,各项研究内容或是重叠或是分散,没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研究和监测计划,加上科技体制等原因,各项科研成果难以“留下”和整合,难以应用到长臂猿的保护工作中。
虽然近几年来在香港嘉道理农场的支持下,保护区加大了对海南长臂猿的监测力度,积累了不少生态数据。但其种群繁殖甚至连性别特征变化等一些基础的数据,仍是难解之谜。
“加强对霸王岭长臂猿种群的监测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尽速了解和掌握其致危因子已迫在眉睫。”洪小江说。
据了解,为研究和保护长臂猿,美国、瑞土、英国都成立了长臂猿研究中心。在国内,2007年1月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也成立了白眉长臂猿研究中心,开始了对白眉长臂猿的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
“我们希望也能在霸王岭保护区成立海南长臂猿研究中心。”洪小江说,成立这个中心可做的工作很多。
“现有的栖息地究竟是不是海南长臂猿的最佳栖息地呢?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权威回答。”洪小江说,目前仅能在保护区核心区不到10平方公里的范围观察到海南长臂猿,该区域的海拔范围700米-1100米,这个海拔范围是否属于海南长臂猿的原生分布海拔呢?这亟需通过开展长臂猿栖息地选择行为的研究来解答。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如何吸引到高质量的研究者入驻霸王岭并长期坚持下去,是个让管理者头痛的问题。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霸王岭曾赴内地招聘3轮,迄今才招到1个人。从保护区现有人员学历水平结构看,仅有硕士2人,本科5人,大专5人,中专3人,此外的39名员工都是高中以下学历。
“待遇太差是一个主要问题,研究生1个月才2000多元,又在大山里,要吸引人才实在是难啊。”一位保护区工作人员有些悲凉地说。
问题
保护区经费少 难做科研难招人才
对策
基金会+专项资金
每年不足100万元的经费,绝大部分用于员工工资和工作经费,科研、监测费用所剩无几。
“拯救长臂猿,不能光靠爱心,也要花钱,需要很多资金,否则各项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江海声说,成立海南长臂猿保护基金会,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办法。“我认为应该发动社会力量,成立海南长臂猿保护基金会,通过基金会与媒体合作,提高社会对海南长臂猿的认知度,汇聚海南长臂猿保护力量。”
做好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最关键的一点是需要足够资金。无论是栖息地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研究中心建设,还是开展社区工作,都离不开大量资金。
然而,和全国其他保护区一样,霸王岭保护区也面临着很大资金缺口。保护区日常管理经费每年不足100万元,绝大部分需要用在最需要保障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上,即使是这样,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也维持在较低水平。其他正常经费开支严重不足,捉襟见肘、步履艰难。因而,落到长臂猿身上的科研与监测费用也就寥寥无几了。
因此,仿效大熊猫基金会等其他动物保护的成功做法,设立海南长臂猿保护基金会,就成为一个重要选择。
“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为例,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相关专家介绍,该基金自1987年成立以来,已先后资助大熊猫科研项目87项,其中42项成果分获国家、省部与市级科技奖;支持兴建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已繁育大熊猫159胎。这使得该基金成为保护大熊猫的一支主力军。
即使在长臂猿保护领域,也已在兄弟长臂猿保护区有了先例。2012年9月30日,中国灵长类专家组2012年会暨黑冠长臂猿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普洱市长臂猿保护协会宣告成立,成功募集到800余万元资金。
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英子表示,保护海南长臂猿,要有专家团队、执行团队和筹资团队,目前该基金会也在与有关方面积极沟通,争取及早设立海南长臂猿保护专项基金。
“设立基金会的路子非常好,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省林业厅副厅长刘艳玲说,设立长臂猿保护基金会,是一项对于长臂猿保护事业有重大推动力的好事情,应广泛争取国际、国内合作,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筹保护资金。
“筹集资金不能光靠民间、靠爱心支持,毕竟保护区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应坚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刘艳玲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由保护区所在地的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各级政府要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所需资金要列入当地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以安排落实。
据了解,霸王岭保护区过去10年里,争取到国家资金近1500万元,投入到保护区建设,如长臂猿管护点、宣教馆、定位监测站、野生动物观测点等一系列基础设施。
长臂猿保护的建议也“飞”到了北京。我省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已提议,由中央和省财政建立海南长臂猿保护专项资金。刘艳玲认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恢复、对当地社区的生态补偿、监测科研等工程都需要大笔资金,需要由中央和海南省共同建立专项保护资金,确保必要的投入。”
问题
“偷山”仍存在 保护面临威胁
对策
农民增收+社区环保
穷的根源不除,威胁长臂猿生存的人为因素很难根除,因此在宣传环保之余,必须帮扶周边村民增收。
“我们小时候,别说热爱长臂猿,人们还会偷着猎杀长臂猿。”日前,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一符姓村民对记者说,现在的情况好多了,没人会想到要去捕杀长臂猿,“就只有几只了,杀完了怎么办,要保护才行。”
通过符先生质朴的话语可见,村民们保护长臂猿、保护霸王岭的意识提高了很多。“我们都觉得很欣慰,觉得我们多年的工作取得了成效。”曾新元说。
但霸王岭所面临的保护形势仍然严峻,还是有极少数村民“偷山”。“靠山吃山”的思想在当地少数村民心中还是难免,采药、采藤、砍柴免不了偷着往山上跑。长臂猿喜欢静谧的环境,人类的“骚扰”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霸王岭保护区周边有3个乡镇,总人口超3万人,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4000元,9成村民生活较贫困。当地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种植水稻、番薯、玉米和种植极少数果树、橡胶等,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山里百姓每分钱都是从土中刨出来的,要他们放弃‘偷山’谈何容易?”霸王岭保护区一位工作人员说:“但我们怎么能放弃努力?一定要想办法才行,不仅为我们保护区考虑,也要为周边的老百姓考虑,毕竟他们也是为了生计!”
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就是一个开展社区工作、宣讲爱护动物取得成效的生动例子。这里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也曾是猎人的天堂。多年来,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与霸王岭保护区合作,来这里进行了持续的社区宣教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社区图书馆、长臂猿学习中心、长臂猿奖学金,到可持续生计培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们的动物保护意识提高了很多,偷猎、‘偷山’的行为少了很多。”青松乡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但是,穷的根源不除,威胁长臂猿生存的人为因素很难根除,我们必须帮扶周边村民增收。”曾新元说,为减轻周边社区对保护区的压力,保护区近年来致力于帮助社区发展生产建设,光是帮助农户建节柴灶已有3530个,“这样村民就不必用那么多的柴火。”
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是全国保护区都要面临的难题。“但霸王岭地处深山,周边的百姓实在太穷了。”曾新元感叹。
“必须找到符合霸王岭山区实情的最佳产业结构模式。”洪小江也有同感,应发展符合生态产业要求的种养业、生态旅游等方式来促村民增收。
“我家养的五脚猪,生猪每斤价格就有20元。”青松乡村民符金清高兴地说,霸王岭保护区在青松乡推进的养殖本地五脚猪的项目很好,出栏的猪全部售往海口,户均收入上万元。“在保护区的帮扶下,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很多人也不再打‘偷山’的主意,致富路也在转型升级呢。”
“政府方面也将加大对霸王岭周边社区的投入。”刘艳玲介绍说,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已越来越引起各界重视,今年全国两会上,我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已建议国家加大对霸王岭保护区的投入,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编制海南长臂猿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本报海口3月20日讯)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