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儋州粽,清香叶味浓。东坡传佐料,世代夺峥嵘。”此诗传说是明代一位州守所作。前两句直抒“爱粽”胸臆,“清香叶味浓”渗透深厚情意;后两句承接一代文豪苏东坡诗风,“世代夺峥嵘”尽显磅礴之气。
一个儋州粽子,就是一首诗歌;一串儋州粽子,就是一本诗集。
“充满诗情画意的儋州粽子,"块头"一般长得很大。”儋州广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传明说。
儋州东坡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国强认为,儋州粽子较大,一方面也许与“世代夺峥嵘”的磅礴之气有关,另一方面的确是因为馅料丰富、分量充足。
令人大快朵颐的儋粽风味,与它的创制息息相关。谪居儋耳三年的东坡先生,曾吟道:“不独盘中见芦橘,时于粽里得杨梅。”那个时代的粽子,已包含有杨梅等果脯,也被称为“蜜饯粽”,不可谓不时尚。先生手把手教儋耳人制作粽子时,这种前卫的方法想必不会保留。
可能是味道太美,儋耳粽包得够大、够分量,自然也够吃。遥想当年大块吃粽、大碗喝酒的情景,正如儋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谢振安所说,“坡翁处处在袒露他旷达的人生、豪迈的情怀。”这也合乎东坡先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率直个性。
作为“琼州之士始于儋”的人文厚重之地,儋州粽子成为当代文人竞相吟咏的对象。
“料君抱粽隐风流,轻解粽衣粽脸羞。毕竟春光包不住,一团心事粽黏稠。”这是儋州市中华诗联学会会长董石宝创作的《尝友人赠粽戏题》,融诗歌意象和哲学意味于一体的粽子风情扑面而来。
儋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造曾一气呵成写就两首“粽诗”。其一为《咏东坡粽》,诗曰:“平生爱吃儋州粽,居士东坡有一功。香嫩不粘鲜糯米,咸甜中适美沙虫。馅心肥瘦因人定,配料清浑用蒜茸。不腻而油真可口,香飘四海创峥嵘。”其二为《咏广和粽》,诗曰:“广和香粽寄京城,多为东坡说几声。垂老投荒留美食,乘风破浪到春明。从来北国佳肴地,岂料天南端午情。打造品牌传四海,赢来儋耳日东升。”
又一个端午节款款而来,唐明皇李隆基的千年吟唱似乎穿越时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在浓郁的粽香中,浸润人文底蕴的儋州粽子,在撩拨着人们味蕾的同时,引领我们走进沁人心脾的诗韵……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