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
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
绿树银滩风光如画,
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
《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曲、词作者吕远(右)、苏圻雄(左)在收复西沙纪念碑前合影。南海网记者 李庆芳 摄
词作者苏圻雄先生也同机抵达,两位先生共同作为海南省三沙市的荣誉市民重访三沙,吕远笑称自己此行为“回家省亲”。40年前,二位先生共同为电影《南海风云》创作了插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1974年,吕远接到任务为电影《南海风云》配乐而来西沙采风,此前吕远就接触过当时小有名气的业余诗人、在海南岛榆林要塞区政治部宣传科任干事的苏圻雄,因而邀请苏合作,两人因此结缘。
此次,两位前辈还与5位海南知名音乐人在永兴岛会合采风,为正在进行中的“三沙梦·中国心”三沙网络歌曲征集活动助阵。5位音乐人分别是海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艳梅,省歌舞团创作室主任黄远舫,省吉他协会主席赵启腾,知名音乐人“强哥”,知名音乐人沐羲(子川)。
7位音乐人首先来到与永兴岛用人工堤相连的石岛。西沙名气最大的文艺作品的两位作者40年后首次聚首如今的三沙市,两位前辈开心得像两个孩子,不时扯起当年的回忆。抚摸着中国主权碑,走近“西沙老龙头”石碑,远看刻在石壁上的“祖国万岁”,吕远先生竟不时沉默,激动得微微颤抖:“40年前,这里没有主权碑,石壁上也没有刻字,啥都没有!”不变的是拿刺得人睁不开眼的太阳,蓝盈盈清透的海水,茂盛的羊角树以及石岛那古老的岩石。
接着,7位音乐人参观了西沙军史馆。在这里,吕远、苏圻雄两位老先生分别题下了他们为三沙所作作品的标题“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和“我爱三沙”(三沙设市一周年时二位先生再度联手创作的歌曲)。40年后首度共同重访三沙的两位先生,也将以今天的采风收获,进行他们的第三次联手创作。“从40年前第一次登岛开始,我就用音乐为这个岛服务,这次来和当年还是一样的任务,就做这一件事。”吕远先生说。
词作者苏圻雄先生第一次登岛也是40年前,二度登岛是在三沙设市一周年时。去年,他已经被三沙的变化所震撼,这次,他关注的是三沙市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变化。尤其是参观了西沙水警区大花园似的蔬菜大棚,品尝了一颗无土栽培的圣女果,感受到了西沙的生机之后,他更期待到永兴岛最繁华的“中央大街”——北京路去看一看,“听说那里商品琳琅满目,我想亲自去看一看,想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来赞美三沙!”
接着,大巴车载着音乐人从北京路开到位于永兴码头的三沙市地名碑前,两位老先生抬头仰望那座质地是黄蜡石,有几个人高,刻着南海诸岛图的纪念碑,无语凝噎。地名碑后面那片蓝汪汪的海,“如同当年一样清澈见底。”吕远先生站在海边说。随后,一行音乐人走进永兴社区居委会(渔民村)采风。
前辈后辈音乐人聚首,怎么不聊聊音乐?7位音乐人参加了座谈会,海南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王艳梅对三沙歌曲征集活动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提醒大家创作要从细微入手才能动人,要避免“假大空”的音乐。为了向前辈致敬以及迎接远到的客人,西沙水警区战士编排表演了三重唱《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并献唱了自创的歌曲《西沙女兵》和《抗风桐》,以音乐会音乐人。
5月9日,7位赴三沙采访的音乐人与西沙驻岛官兵唱响经典之作《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南海网记者 李庆芳 摄
最后,音乐人走进将军林、北京路商业街采风。“感触多了,不能告诉你,我要写进歌词和诗作里!”苏圻雄先生参观完商业街像个孩子似的跟记者说。“永兴岛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以前就是一个珊瑚岛礁!”吕远说。大半天紧凑的采风就在苏圻雄先生这样感慨良多又收获颇多的感受中接近尾声,其实旋律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成。
“如果想飞了,请到三沙来,这是梦想展翅的地方,彩霞里舞蹈,惊涛中歌唱,热血澎湃去冲浪……”省歌舞团创作室主任黄远舫在永兴机场即兴创作哼唱,歌声伴他们离别三沙。(记者黄丹)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