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8月1日消息(记者 符彩云)华灯初上,夜色渐浓,三亚蓝海购物广场升起满满夏日烟火气。7月30日晚,2022年三亚市群众艺术馆艾鹿文化艺术集市举办。本次活动旨在让市民在轻松、时尚的氛围里与文化创意进行激情碰撞,进一步传播公益事业理念,助力三亚市文化和旅游相融合。
活动现场
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感受三亚城市脉络
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文化与艺术科科长宋荣欣表示,本次活动以“创意·艺术·亲民”为主题,主要强调文化创新性,以本岛非遗项目为抓点,通过“创新+互动”的形式打造一台集购物、展示、玩乐为一体的创意集市。
首先在场地布局上以三亚市群艺馆的IP形象“艾鹿”为灵感,整个集市场地从高空俯瞰呈现一个清晰的“艾鹿”卡通头像,兼具艺术性和互动性。“艾鹿”取自三亚方言“爱你”的发音,作为三亚市群众艺术馆线上官方代言人,“艾鹿”实现与大众“多场景、强互动”,进一步拉近文化艺术与市民群众的距离,探索在群众生活里开展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街舞表演
本次文化艺术集市活动将在现场布局六大主展区,分别为中心舞台区、原创手工艺品区、民俗创新区、手绘工艺区、传统美食区、亲子体验区。
中心舞台区作为本次集市活动一大亮点,整合了本岛民间文化、非遗类节目以及嗨燃唱跳歌舞节目进行荟萃展演,通过现场展演非遗类相关节目加深群众对本岛文化的认知度。
三亚疍歌表演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这里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动感十足的现代音乐与帅气炫酷的舞蹈动作将现场氛围带到高点。一首三亚疍歌咕哩美调《手巾情》、一首崖州民歌《宁远河,故乡的河》咏唱出悠悠乡愁。
舞台前方观众排排坐,透过郭亚清、陈奶姑两位传承人的歌声,他们仿佛看到了疍家人以渔为生,渔歌唱晚的生活。在崖州民歌传承人麦宜斌、陈喜姑的质朴而生动的歌声中,饱含浓浓乡愁的乡音在上空飘荡。
崖州民歌表演
据了解,三亚疍歌是疍家人所唱的歌,一般称作疍家渔歌或咸水歌。所唱的内容是疍家人日常生产、生活情景的真实记录。三亚疍歌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亚的传统音乐不仅有疍歌,还有崖州民歌。据介绍,崖州民歌是海南省地方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是以崖州汉人方言咏唱,蔚起于古崖州"西六里"乡间并向四周传播的一种汉语民谣,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钻木取火
仅仅一场视觉和听觉盛宴又怎么能够满足观众?这不,还有动手体验环节。“钻木取火主要木料是大叶麻木,配件有钻木板、钻枝条、竹套筒、拉弓、椰子丝、椰子叶等等。在取火时有一定的技巧,并不是光靠蛮力就可以钻出火来,刚刚发生火星时是看不见的,为了使看不见的火星变成旺盛的火焰必须有一种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输氧,才能达到取火目的。传承人钻木取火的时间为1~2分钟就可以取到火苗。”在中心舞台区,两位传承人李儒泉和李博升现场展演了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现场的主力军——亲子家庭跃跃欲试。市民刘女士带着6岁半的儿子在现场体验了钻木取火,“孩子觉得很有趣,对我来说,能让他近距离接触到本土非遗文化,这很有意义。而且在台上获得了很多小礼品,孩子很开心。”
亲子体验区
亲子体验区和手绘工艺区更是亲子家庭的“主舞台”,市民崔女士说道,“我第一次带孩子来参加文化集市。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但是目前三亚的公共文化类活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是比较少,希望三亚以后多多举办,让孩子课余时间和假期生活中都有个好去处。”其他的家长也纷纷表示,希望三亚能利用购物广场、公园等人流量大的场地举办更多这样的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传统与创新融合中感受本土文化魅力
在中心舞台区两侧,原创手工艺品区的创意手作精品琳琅满目,令人爱不释手;在民俗创新区,黎锦、黎陶、彩雕等工艺品引人注目,同时现场还邀请了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产品展示与技艺讲解,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非遗文化产品博览会”。
现场直播
来自新疆,在三亚居住十多年的赵女士在每个展位前驻足流连,拿着手机拍照分享给好友,“课后冲过来买小玩具”——赵女士的朋友圈分享了这样一句话。“今晚的活动很有趣,南洋娘惹服饰展位的服装都很好看,今天过来一饱眼福。”最吸引她的还是原创手工艺区的小玩具,“我女儿还在老家上学,我拍照发给她看了,她也很喜欢这些小玩具。”
喜欢海南文化,赵女士并不是一个人。海南椰雕民间艺术家董先生来自山东,因被海南椰雕所吸引,来海南已经有十年。“海南椰雕,就是用海南本土材料—椰壳雕刻而成,选料讲究、工序复杂、技艺精良、精巧且严谨,要在几毫米的椰壳上雕刻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地方特色浓厚。”董先生介绍道。
海南椰雕
海南椰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000余年前的唐朝时期,就有平民用椰壳制作瓢、勺、碗、杯等生活用品,唐朝文学家陆龟蒙就有诗赞云:“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
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桌上陈列着椰瓢、椰碗、椰杯……对董先生来说,“椰可载道”,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元素做成更多实用性的产品,才能推动海南椰雕向前发展。
在海南椰雕一旁的三亚彩雕展位,展位负责人拿起了一个花瓶说道,“其实这是纸做的,三亚椰雕是本土民间艺术,我们都是手工雕刻,手工彩绘。花瓶上的图案是一位黎族少女。”在桌上陈列的产品中,还有船型屋、黎族纹脸的彩雕画,“这个图案是我们自己创意设计的五指山女神。”
三亚彩雕
在三亚黄丽琼黎锦技艺工作室展位,省级黎锦传承人黄丽琼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手工包,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观赏。“传承要与创新相结合。以前的黎锦只是用作筒裙穿,可是我们现在还可以做成茶杯垫、包包、鼠标垫等等产品和周边,就像今天带来的手工包,不仅图案好看,也十分耐用。”
市民王女士和麦女士也被这美丽的黎锦所吸引,“今天现场有好吃的,也有好玩的和好看的,这一趟来的值。”
活动现场
在文旅融合中实现跨界混搭促消费
三亚有着强大的旅游优势,文化艺术集市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了解海南文化的窗口,也为本地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好的平台。
“不喝山栏酒,白来海南走”。海南山栏酒的口号引人注目,而展位上“黎匠”和“拙酎”的酒香更具有吸引力。初尝微甜,口感饱满,绵柔高雅,回味良久,空杯留香。据介绍,“我们多年来深耕于海南琼中山兰稻核心产区,海南山栏酒以山兰稻为单一原材料,传承黎族千年的古法酿酒技艺,采用黎族野曲发酵而成。”在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标准化,成就了“黎匠”和山栏酒。展位负责人表示,这是海南山栏酒在三亚首次正式亮相,他们将借助三亚旅游城市的窗口,将海南独有的山栏酒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海南山栏酒
走近非遗美食崖州扁豆酱的展位,拿起一包细嗅一番,酸甜的味道进入鼻腔。符昌巧从崖州带来了这项传承了百年技艺,“把扁豆煮熟然后搅烂,然后放在缸里发酵两天左右,既可以用作佐料,也可以直接蘸着拌面吃。”本次活动结束后,符昌巧带来的崖州扁豆酱也已经售空,“这次活动帮我们推广了崖州美食,并拓宽了销路。”
本次活动中,海外传播官吉姆也和“艾鹿”一起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全面展示活动盛况。在海南已经生活了十多年的吉姆对海南文化十分感兴趣,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到富含三亚本土文化元素的活动中来。“这次活动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有好看的服饰,还有黎陶和黎锦,技艺精湛,图案精美。”最吸引他的还属传统美食区,“我品尝了一口海南山栏酒,非常好喝,还有我爱喝的椰子水,还尝到了百香果。”吉姆说,本次活动也为吉姆打开了深入了解海南文化的大门。他希望,以后三亚能多举办文化艺术类活动,发挥三亚旅游优势,让文化和旅游融合,喊出各地游客“欢迎来海南”的口号。
活动现场
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文化与艺术科科长宋荣欣表示,2021年,三亚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举办此次活动,加快构建三亚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让文化和旅游相融合,让公益事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让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联动,同时打造市民与文化产品的交互体验性,促进三亚市优秀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民众、融入生活,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接下来,三亚市旅文局将继续深入挖掘三亚市文化,陆续推出第二、第三期艾鹿文化集市,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三亚旅游与文化相融合发展。
本次活动由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指导,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主办,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承办。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