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一种浪漫叫海底种珊瑚!三亚政企和游客共同推动珊瑚礁修复
有一种浪漫叫海底种珊瑚!三亚政企和游客共同推动珊瑚礁修复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李艳玫    2023-06-08

  ■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近日,来自北京的游客张雨洁来到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体验一项特别的潜水项目——种珊瑚。“潜水不是第一次,但种珊瑚是第一次,怎么种?种在哪?……我的心里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想要体验。”张雨洁说。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张雨洁等游客穿戴好潜水服、脚蹼、面具、氧气罐等装备,并一样样仔细检查。“下水前,我们每个人拿上手指大小的珊瑚断枝,教练告诉我们这就是‘幼苗’,可以在海里长大。”张雨洁说。

  近日,在三亚蜈支洲岛海域附近海底,工作人员记录珊瑚礁修复生长情况。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跟随着教练,张雨洁下潜到七八米深的人工礁体处。这是由不锈钢以及铝合金等材料搭建而成的一个人工礁体,相当于海底里的“苗圃”。“就像是植树造林一样,将珊瑚幼苗‘种’在合适的海域中,从而促进珊瑚资源快速恢复。”蜈支洲岛旅游区潜水教练员蒋广峰说。

  张雨洁学着教练的动作,将珊瑚断肢用扎带绑附在人工礁体上,这样固定会更牢,还能提高珊瑚存活率。专业人员后续还会记录它们的生长状况和数量,更好地帮助珊瑚礁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延续。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张雨洁一样,到蜈支洲岛潜水种珊瑚,解锁旅游新体验。“现在有很多游客,比如家长,很喜欢带着小朋友体验水下种珊瑚,这是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小朋友们通过亲手种下一株珊瑚,感受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蒋广峰说。

  早从2016年起,海南蜈支洲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就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大学合作,共同在蜈支洲岛北侧的夏季潜水观光区内开展珊瑚修复,实施多次造礁石珊瑚移植和培育苗圃修建工作。目前在修复区移植珊瑚约3.5万多株,存活率超过七成,且经受了敌害生物——核果螺暴发的考验。移植3年以上的珊瑚个体最大直径超过1米,平均超过23厘米。

  放眼三亚,自2013年起在三亚湾、红塘湾、亚龙湾、百福湾等区域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包括珊瑚礁修复、岸滩修复、人工补沙等。生机勃勃的“海底王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三亚,潜入蔚蓝海底探索精彩。

  (海南日报三亚6月7日电)

原标题:三亚政企和游客共同推动珊瑚礁修复 有一种浪漫叫海底种珊瑚


责任编辑: 陈贤玉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