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精湛的制银工艺日渐远去,那些尘封在角落或柜子里的海南黎、苗民族银制饰品,渐以素朴之美、实用之美和艺术之美走进藏家的视野———
薄薄的锁片,以考究手法刻画出灵动的浮雕饰纹,锁面包上一层凝重的珐琅彩,与无数花形锁链相衔接,散发着月色般的柔和光泽,一种浓浓的旧日情怀幽然而生。
这是一件在海南发现的“圣锁”,数百年前皇宫中的赐品,市场价估计在1.2万—1.5万元之间。传统精湛的制银工艺日渐远去,那些尘封在角落或柜子里的海南黎苗汉银制饰品,又以实用和艺术之美再次进入藏家寻觅的视野。
实用之美叹为观止
银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银饰多为小型装饰制品。唐代时银饰达到了鼎盛时期,器形、纹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到了明清,宝石镶嵌风行一时。清中晚期,制作银饰的工序已经达到百种以上。随着银子退出货币流通领域,人们对银饰的热情逐步退减。
自古以来,海南岛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移民岛,随着与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海南的银饰工艺发展得非常精湛成熟。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何云强说,海南的银饰文化包罗万象,既有中原文化,也有南洋文化,体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完好结合。
与内地的传统银饰不同,海南银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几乎件件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何云强在白沙发现了一套黎族银饰,构成包括头钗、耳环、挂饰、腰饰、脚铃等。头钗有一钗、两钗、三钗甚至五钗之分,每支钗子都打磨得很尖,如果上山劳动时有人劳累虚脱,只需用尖尖的钗子在人中或其他穴位扎上一针,人自然就会醒过来。耳环也不是普通的装饰品,轻轻一晃,能发出叮铛声响,迷路时可作救助的响铃。最奇特的,是别具匠心的腰饰。锁面上衔缀的不是传统的银叶片,而是银制的耳勺、牙签、剔刀、叉子、药盒,腰饰上还有两支长形银筒,分开时可放置两支筷子,合上时又成了银筒。山野艰险的生存环境,激发了人们无限的灵感和创造力。
镏金工艺独具一格
经过考证,海南银饰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当数黎、苗、汉族结合部,如白沙、儋州中和、乐东黄流和抱由、东方大广坝等县镇。过去,人们往往根据个人喜好到银铺订制银饰,可以说许多银饰带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甚至独一性。
海南银饰与国内传统银饰的最大区别,在于镏金工艺。很多手镯、头簪、银梳上,都喜欢镏上一层薄薄的金箔,使银饰在素朴之外,恰到好处地多了几分华贵之气。在海口金世纪古玩城,记者有幸见到几把明清时代的镏金银梳。梳子不长,可在头上作装饰之用,银质的梳齿细密有致,弧形梳把上是一层耀眼的镏金,上面雕刻的数条草龙栩栩如生。做工之精细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除镏金、珐琅彩外,海南银饰还喜欢与宝石、玉,甚至鹿骨等材质结合,以其他材质的价值拉升银饰的价格。
然而,时至今日,这些精湛的工艺已逐渐失传。省收藏家协会曾到乐东黄流,寻访当地最有名气的银铺。面对一只镏金拉丝的老银饰,银铺老板坦言如今的手工已拉不出如此精美细密的纹路,纵使电脑操作,拉丝的精细度是达到了,灵动的张力和气质却无法仿制。
保护不善流失多
如今,人们渐渐注意到老银饰的价值。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海南银饰或被遗弃、或被破坏,或被外地藏家搜走,能够成套成系列保存下来的已所剩不多。
省收藏家协会在进黎村苗寨发掘银饰时,曾遇到许多啼笑皆非的事。一位黎族村民告诉他们,家中曾有许多成套的银饰,由于不了解其工艺价值,当时嫌单品重量太轻,干脆把所有的银饰都融成一块银子。还有的村民,只注重银饰的实用性,而忽略了其艺术性,嫌头钗上有珐琅彩羽翎携带不方便而将其截断,使珐琅彩头钗彻底变成一支普普通通的钗子。
去年,省收藏家协会想举办有关海南银饰收藏的活动,但考虑到市场不成熟而暂时作罢。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何翔说,当时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尚未对海南银饰文化作出总结;其二,收藏队伍小、规模不大;其三,由于内地藏家捷足先登,收走了一大批藏品,海南本土藏家发掘的银饰藏量并不多。
升值空间极大
省内有关藏家曾发现一套10件的黎族银饰,包括珐琅彩的银帽、用孔雀羽瓴装饰的头钗及挂饰等,目前的市场价格约2万—3万元,是现今海南发现的价值最昂贵的银饰藏品。
“我国是银器大国,但银饰的价格却一直徘徊不前,与世界上的同类银饰价格相差几十倍,不能不说是一个收藏的缺憾。”何云强感叹道。
从收藏角度,缺憾意味着价格的空间。有关藏家认为,由于银价波动不大,而目前我国的银饰价格仍在低谷状态,海南银饰收藏仍是一大冷门,将来的升值空间极大。此外,银价向来稳定,银饰收藏门槛不高,非常适合普通收藏群体涉足。
何云强认为,海南银饰收藏的最大价值在于艺术含量,由于工序繁多、技法娴熟、图纹流畅、海南银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使在今天这些老银饰也依然显得很时尚。虽然银价年年增长,但银饰的工艺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