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黎“将”:看得见听得到闻得着
黎“将”:看得见听得到闻得着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0-02-10
 

        欢快的竹竿舞———乐东大安镇大炮村剪纸。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黎家人过年时尽情饮酒。  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海南人做年·黎家

  有人说,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过去那种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的情景再难找到,只有在回忆中再现。其实,不是年味离我们越来越远,是我们离年味越来越远。如果想闻到浓浓的年味,请你走进海南黎族的年。过年,黎族人称为“年节”,黎语音“将”,是黎族一年之中重大的节日。

  品年:山兰酒和鱼茶

  透过冬日午后的阳光,我们乘车来到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作芽村,村子位于五指山脚下。走进黎村,鼻子绕不开的,是那香甜醉人的山兰酒。每年春节时,黎族人便用自己种的山兰米酿制成山兰酒,款待来家里做客的亲朋好友。

  主人王取荣一边在招呼我们,一边介绍:将蒸熟的山兰米和碾碎的“球饼”混合放置在垫满芭蕉叶的锥形竹筐中,上面也用芭蕉叶封盖。三天后,朝下的竹筐尖部开始往筐下的陶罐里滴出浆水,这就是山兰酒。山兰酒根据存放的时间长短味道而不同,刚酿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时是甜的,这时也是黎族人通常叫“biang”的酒。

  酒好喝倒是次要的,如果在黎家过年,用传统的饮酒方式喝山兰酒那才是令人难忘的。黎家人饮酒不用酒杯,酿好的酒储藏在酒坛中,饮时“以竹筒吸之”,竹筒较细,插入酒酿的下端用竹片编成五个部分,以防吸进酵母堵住管子。饮酒时,“席间置biang一埕,插小竹管两支”,两旁宾客轮流吸饮,颇有兰亭“曲水流觞”之韵致。难怪古人用“竹竿一吸胜壶觞”来感叹这种情趣。

  黎家过年,不但要有酒,还要有茶,而黎家的茶,则指的是“鱼茶”。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说,黎族人有个习惯,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家人必喝自酿的山兰糯米酒和自家腌制的“鱼茶”,这是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也是对祖制的延承。

  “鱼茶”,是黎家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也是黎族人的风味食品。鱼茶味酸甜而芳香,咬食时柔软且稍韧,气爽神清,五内透明。据当地黎族人说他们世代食之,传说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丰收庆宴后,为了不浪费吃剩的东西,便无意把米饭和生鱼放在一坛子里盖好,几天后发现其味鲜美异常,“鱼茶”因而流传至今。

  舞年:竹竿舞跳起来

  黎家过年,酒是自己酿的,茶是自己做的,黎家的酒,黎家的茶,加上黎家的年饭,散发着浓浓的“山味”。五脚猪肉颇有些山猪的味道,牛肉是山上放养的小黄牛,菜是山里的野菜。鱼茶、粽子、竹筒饭和酒糟长寿螺,是黎家过年常备的东西。而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春节到黎寨,好客的黎家人让你酒足饭饱后,还会拉上你,跳上欢快的竹竿舞。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8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开一合,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变换着图案。参加舞蹈的青年男女,一边跳舞一边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大大增添了热烈气氛。

  省民俗专家黄照安介绍说,跳竹竿,黎语为“转涉”或“卡咯”,意即“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祭祀方式。“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到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风俗,如今也换之为“男女混合打跳”。跳竹竿已经成为黎族男女青年最喜爱的活动,他们借着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在碰碰撞撞中暗架“鹊桥”。

  祈年:“插星”祈求平安   

  黎家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备好过年用的新服装、新碗筷,备好春联、红福字,备好柴木、包糯米粽子和制作“鱼茶”外,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仪式———大年三十,在门前贴上喜庆的春联和挂上保护家人平安的“插星”。

  “插星”,即用露兜叶(一种植物的叶子)和一种叶边锋利的野草,用打结的方法在谷仓、牛栏、鸡圈等处都挂上,为的是保护稻谷、牛只、鸡、禾苗等的魂魄,祈求来年丰收,人畜兴旺。五指山市番八村村民王秀凤告诉记者,老人们说这个“插星”仪式是辟邪又保平平安安的意思。

  关于插星,史书上也有记载,宋《清波杂志》卷十二载:广南黎峒“家有祀事,即以青叶标门禁往来”。这是史料中有关海南黎族社会“插星”习俗的明确记载。这里所讲的“祀事”插星便是黎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后在家屋门上挂青树叶以驱邪的插星方式,它有避邪与禁止生人入内的作用。但是,黎族社会中插星种类繁多,在宗教活动、生育、开山种地、水稻种植、收割、建筑、某物占有、煮酒、封村、警示等方面都会出现插星,是黎族人用来避邪保护平安的作用。

  渐渐远去的黎族年俗

  过年是民俗文化最集中体现的时候,如今黎寨里过年,很多黎族的年俗很难体验得到。生活在保亭的民俗专家黄诚生是一个地道的黎族人,从他的讲述中,多多少少可以体味那些正在消逝的年俗。

  黎族的春节是从除夕开始的。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要把室内外打扫干净,杀鸡宰猪,裹糯米粽子。除夕夜,包括嫁出去的女儿在内的所有子女都要回到父母身边,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是夜要祭祖,在家祖神的牌位前燃灯守岁,通宵达旦。以前没有手表计时,就由村中族长在除夕傍晚时分,在菜地的瓜藤尾端作记号,夜里大家到瓜棚下看,发现瓜藤尾端超出原来的标记,即表示新的一年来到了。族长一声令下,全村鞭炮齐鸣。

  放完鞭炮,全家烧香祈福,拜南北财神,在天亮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牛栏猪舍送去年糕以及在谷仓、果树等处挂上粽叶,以示在新的一年中,人畜平安、兴旺。每家要派一人到村中的水井里挑一担水,也就是“挑福水”,谁挑的早谁家有福气,而现在家家户户有水龙头了,这道程序就免了。

  初二天刚蒙蒙亮,独木皮鼓声就咚咚咚地敲起来。穿着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集中到村中谷场上,由族长主持庆祝新春仪式。之后,在雄浑激烈的鼓乐声中,全村人翩翩起舞,尽情欢乐,这叫“跳年舞”,以迎新送旧,盼望新的一年中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初三是走亲访友的吉日,各个村寨喜气洋洋,人来人往,互相祝贺新年。初四下午,各家各户再大扫除,把过年积攒下来的垃圾装在箩筐里,抬到村口的垃圾场。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

  在黄诚生记忆里,以前过年最有意思的要算围猎。大年初一,全村男子要集体上山围猎,女子集体下河捕鱼。打到猎物者可得猎物的前后腿肉各一份,剩下的腿肉分给猎狗的主人,其余的全村平均分配。围猎一直要持续到大年初三,夜里燃灯不息。 

  不是年味离我们越来越远,是我们离年味越来越远。如果想闻到浓浓的年味,请走进海南黎族的年。过年,黎族称“将”。

  文海南日报记者  于伟慧 

  新春到喜洋洋,正月酒气香香。家有美酒邀伴来坐,相聚一堂多欢畅,朋友快来把酒尝。   ———哈方言“正月饮酒歌”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