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部大年歌飞扬 唱“哩哩美”荡秋千
西部大年歌飞扬 唱“哩哩美”荡秋千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0-02-10
 
春节期间,儋州人喜欢唱调声致祝福。  海南日报记者 李关平 摄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日子,无论年俗如何变迁,人们对未来美好的祝福和心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 勇 

  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海南岛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生活习惯等因素,形成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年俗,人们在品尝同一种饮食、吟唱同一曲调、参与同一个游戏中体验节日快乐,寻求群体归属感。

  虽然西部的年俗各地相异,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喜欢在春节用歌唱的方式互致祝福、增进交流,临高人唱“哩哩美”渔歌,儋州人唱调声,昌江、东方唱军话民歌;西部沿海的渔村过年都喜欢食用红鱼,祈福年年有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西部人性情豪爽,年饭上少不了大碗喝酒,地瓜、甘蔗、山兰稻等都可以用来酿酒。

  唱“哩哩美”

  “一轮唱个吉兆,吉兆娘和爹;二轮唱个吉利,吉利爹和娘;三轮唱个吉兆,吉兆好婚姻;四轮唱个吉利,利全家平安;五轮唱个吉兆,吉生意兴隆……”

  进入腊月,在临高新盈、调楼一带,就可以经常听到补网的渔家妹子吟唱这首《十轮唱吉》。腊月十五过后,出海的渔民陆续回到村里,原本宁静的海边渔村开始热闹起来,年味也越来越浓。

  老人开始准备春联、红包,主妇开始准备红鱼、蒜以及鸡鸭乳猪等年货,年轻人则开始准备过年的节目。

  唱渔歌“哩哩美”是最受大家欢迎的节目,渔港里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词即兴发挥,曲调欢快活泼,非常容易营造节日气氛。

  专门整理临高“哩哩美”歌词的民间艺人林华介绍,《十轮唱吉》是临高海边渔民春节传唱最多的一首渔歌。渔民们借助这首歌,祝愿彼此父母健康,婚姻幸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据考证,“哩哩美”的起源可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当时的临高县令名叫谢渥。谢渥任临高县令后,体恤民众,关心教育和农业,重视渔业,渔业生产连年丰收,渔村处处回荡着渔姑甜甜的叫卖声:卖鱼(雷),大家来买鱼(罗)……后来,渔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如赶海、织网、婚嫁等,都以该旋律为音乐主题,并不断延伸发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美动听的“哩哩美”渔歌。

  看木偶戏

  沿海一带的渔民唱“哩哩美”过年,不靠海的村庄也有自己的过年方式,临高木偶戏就是另一种精彩的年俗。

  许多木偶戏都设小小的舞台,台上围着布幛,演员手擎仗头木偶在幕后操纵和演唱。可临高县的木偶戏演出,则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用临高话演唱的木偶戏主要唱腔有“阿罗哈”和“朗叹”两个,伴奏以双锁呐为主。每个木偶戏班有18人,各自分工不同,讲究演员之间的配合。演出形式也很特别,不演则已,一演连演三晚,每晚内容不同。

  临高南宝镇武郎村村民陈锡荣告诉记者,每年春节村里最热闹的就是有木偶戏演出的3个晚上,村民们准备了足够多的烟花和鞭炮,在演出的间隙燃放,以表达过年和过戏瘾的双重快乐。

  临高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王焕英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今年春节很多村庄都请木偶戏班子,临高6个木偶戏班子的演出日程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都已排满了。

  对楹联

  “灵秀毓峨眉综观历代缙绅韩富以来如公有几,文明开儋耳遥想三年笠笈符黎而后名士滋多。”这是一位普通儋州百姓为纪念苏东坡而作的楹联。

  从腊月二十开始,儋州人就开始准备春联。与其他地方购买印制的春联不同,儋州人喜欢现场用毛笔书写的春联。

  人们对春联的书写者有特别的要求,除了书法好之外,还要德高望重,有足够深的学问,只有这样春联上的吉利语言才能变成来年的好运气。

  春联的内容大多是现场创作的,除了吉利、对仗外,最好嵌进求联者的名字、喜事等内容,让人在吉祥之余还能拍案叫绝。

  儋州人对德高望重的楹联书写者很尊重,一般求一幅春联,要把书法者请到自己家中,好饭好菜好酒招待后,备笔墨纸砚,趁书法者心情高兴一气呵成。书写完毕后,求联者再亲自把书写者送回家,并送上丰厚的红包和礼品。

  儋州的楹联无处不在,除了门上的春联,人们还在渔船、猪圈、牛栏、鸭舍等处张贴楹联。“佳年景四季平安,好运气鱼虾大着”,“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人勤春早到,水暖鸭先知”……

  儋州人拜年也爱用楹联的方式,别人发祝贺短信,儋州人发嵌名楹联。如一对名叫徐志新、欧晓燕新婚伉俪,就收到朋友新春短信联,“志存高远堂来燕;晓以淑贤居焕新”,寓他们同心同德,相亲相爱。


  荡秋千

  与儋州相邻的昌江,则喜欢用荡秋千的方式来过年。

  据《昌化志》记载:“春则秋千,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同唱军歌,欢歌互答,应付如流……”由此可见,荡秋千对歌过年风俗由来已久。

  荡秋千的日子一般会选在正月十二,村民们在村口、院落的空地上支起木架,用竹子、藤条和木板,做成高低不一秋千。

  荡秋千的方式分为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大家边荡边唱歌,兴起时还玩起高难度的表演动作。

  昌江文体局局长庞大海介绍,荡秋千年俗只在军话地区流行,荡秋千时边荡边用军话对歌。这种形式最初只是在青年男女中流行,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游艺活动。庞大海分析,这种年俗很可能是从中原地区传过来的,只是这一习俗传来海南后,融合了一些当地的元素,加入了对歌。

  遗憾的是,现在除了昌城一带,其他军话地区已很难寻到荡秋千的踪迹。

  牛饮酒

  昌江王下乡洪水村村民到现在还保持着黎族人传统的过年方式,家人无论出门多远,都必须在春节前赶回家。

  腊月二十,海南日报记者在洪水村采访时,看到很多在外地打工的黎族姑娘、小伙已经回村,村里热闹而祥和,已经很有“年味”。

  村民韩昌荣在谷场上用木槌捶山兰稻,她告诉记者要用一部分做山兰酒,另一部分用来封米缸。

  韩昌荣说,腊月二十开始煮米下酒曲,到年三十山兰酒的味道是最好的;封米缸也是黎族人过春节的序曲,腊月中旬以后,村里的女主人选择吉日的晚上,鸡鸣三遍之后,将上好大米倒满自家专用的米缸,然后用一片红纸封住缸口系紧。到正月十五那天举行揭缸仪式,并用缸内的大米煮饭,供全家食用,寓意新的一年五谷丰收,家人平安。

  据昌江文化馆负责人介绍,王下乡还有一个特色年俗,就是给牛灌酒。大年初一上午,家家户户要将特制的牛酒灌给自家的牛喝,一般每头牛要喝一小桶酒。

  村民们认为,每逢春节,耕牛也应停工休息,喝酒补身,以增精力。牛酒中掺有数种跌打损伤祛风等功效的草药汁,牛喝过后,会醉卧二三天,但来年一年都精力充沛。

  过了正月初三,村民们就会陆续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就是抓猪崽。组织者挑选大小适中的“五脚猪”放在一个场子里,限定时间让人轮流开始抓。这些猪平时都是放养,奔跑速度快,力量大,要成功抓获并不容易。因此抓到猪崽的人会被认为既勇敢又幸运,谁抓到猪崽都愿意请大家喝酒。

  一轮唱个吉兆,吉兆娘和爹;二轮唱个吉利,吉利爹和娘;三轮唱个吉兆,吉兆好婚姻;四轮唱个吉利,利全家平安;五轮唱个吉兆,吉生意兴隆…… ———哩哩美渔歌《十轮唱吉》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