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让海南林茂民富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让海南林茂民富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蔡于博    2010-02-27

  在全国率先实行较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生态效益补偿让海南林茂民富

  昌江推行生态补偿富了村民绿了山林。该县王下乡积极引导农民立足本地水质好、树多花多的优势,发展养蜂业。目前已有几十户农民在林荫中养蜂。本报记者陈德雄摄

  我省规划的1345.78万亩生态公益林已全部纳入中央、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在全国率先实行较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省林业局局长关进平表示,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海南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实现生态公益林补偿全覆盖,能加强热带雨林、天然林保护,更好地促进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益林的管理、营造和抚育;同时补偿标准的提高也体现了受益者付费、建设者得益的公平原则,最大程度提高了生态保护区农民的收入。

  王下试点经验好

  “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大山里,没柴烧就上山砍树。现在政府给补偿金,有了生活保障,以后我们就不会再上山乱砍树了。”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村民韩亚别高兴地说。

  王下乡四面环山,是海南最偏僻的山区之一,被称为“海南小西藏”。统计数字显示,全乡3000多人中,贫困人口一度占到了90%以上,过着“三个石头一个灶”的艰苦生活。长期以来,由于地处深山王下乡群众一直以砍山种农作物为生。因此,环保与发展成为当地一个此消彼长的两难问题。

  昌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顺劲介绍说,为解决这一矛盾,昌江从2007年1月起,开始在王下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33元。该乡符合补助条件的共有2968人,每月补助金总计9.8万元,全年共约118万元。当年5月初,县民政局在邮政储蓄所为2968名王下群众办理了存折。首批生态补偿金当年5月14日发放到农户手中。为方便群众,邮政储蓄所将定期派出储蓄员到王下乡蹲点办理取款业务。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实施这一机制既帮助了王下乡人民摆脱贫困,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为使这一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林业部门人员还通过座谈会和流动宣传的方式,深入到每家每户进行宣传,让当地群众了解森林生态补偿,让他们懂得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懂得护林比砍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高。

  如此一来,昌江县王下乡人民的思想观念逐渐有了明显改变,他们不但不再砍林了,有些还自觉地做起了护林的工作,基本扭转了王下乡垦山种植的局面,使当地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生态补偿制度全国领先

  走在海南中部山区,到处树木葱茏,青山连绵,让人流连忘返。

  如此美丽的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较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让曾经就地取材、靠山吃山而致生态贫困的中部山区焕发出绿色生机,从靠山吃饭走向“生态富民”。

  “我们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走在了全国前列。”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自豪的说。

  借鉴王下乡的生态补偿试点经验,我省开始普遍推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根据《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我省规划公益林总面积1345.78万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476.8万亩,从2004年开始,中央财政按照每亩5元的标准安排补偿基金,每年2384万元;省级重点公益林390.53万亩,从2006年起,省财政参照中央每亩5元的标准设立省级补偿基金,每年安排1953万元;其余478.5万亩公益林列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管理。

  2008年11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建立完善中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2012年,将我省现有1345.78万亩公益林的补偿基金标准从每年5元/亩提高到每年20元/亩,并用5年时间将我省现行财力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在现有2000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6000万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建立及其补偿标准的逐年提高,使全省公益林管护建设得到了有效的资金保障。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标志着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全省覆盖,为我国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加强公益林保护管理和建设,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生态补偿效益巨大

  “好生态也能富民啊。”昌江七叉镇金炳村村民符平大有感慨,在县乡两级领导的大力扶持下,符平投资8万元养蜂,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差不多全部收回成本。

  何顺劲介绍说,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效果明显,昌江县生态进一步美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县政府组织村民们开始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养蜂、养鸡,将好生态变成了“摇钱树”。昌江养蜂只是生态富民的一个例子,类似的例子在其他市县也还有很多。

  “生态效益补偿还能解决一定的就业呢。”省林业局生态办主任曾少山说。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后,各单位在安排补助资金时,坚持就近选聘的原则,将财政资金直接补助给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得到了林农的拥护。部分山区农民通过参与公益林管护增加了收入,他们的基本待遇逐年提高,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据测算,2009年度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专职管护人员的管护发生的相关费用累计达到每人每月2030.6元,管护人员工资(劳务费)及其社会保障等支出得到了充分保障。

  曾少山说,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社会成效。一是全省公益林质量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重点公益林抚育力度加大,以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体的森林群落结构正逐步形成,混交林面积占乔木林面积的比重逐年上升。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全县144.5万亩热带天然林在涵养水源、制造氧气、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每年可涵养水量11.6亿吨,制造氧气4047万吨,拦截泥沙流失1163.5万吨,生态效益值54.7亿元。2008年,林业产值2.67亿元,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5%。

  “海南正在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关进平如是说。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 一天
  • 三天
  • 一周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