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潜规则:“低价旅游”宰你没商量
旅游潜规则:“低价旅游”宰你没商量
来源:泰州新闻网     作者:李文婷    2009-03-16

 

    同样的旅游线路,不同的旅行社报价相差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些旅行社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接团。旅行社如何包赚不亏?“羊毛出在羊身上”,诸如多进购物店、增加二次消费、以次充好等,成为部分导游惯用的揽钱手段。如果参团前不问清旅游费用报价的构成,不仔细查看合同及行程中所包含的内容,游客很容易落入圈套。

自揭内幕
千方百计让游客掏腰包

    3月11日,在某旅行社工作多年的甄小姐约见记者,揭露部分旅行社、导游收取游客购物回扣,千方百计赚钱的内幕。
购物回扣“利润”高
    “现在很多线路报价都低于成本,旅行社怎样才能赚钱?很多旅行社采取的办法是:导游出发前把旅行社的利润先交足,然后,导游再想办法在游客身上赚回来。”
    甄小姐说,她工作的旅行社,专职导游月工资600元,兼职的只有200元,如果不拿回扣,导游根本没办法生存。刚入行的导游,一年带游客购物的回扣就能拿三四万元;干了三五年的老导游,有的一年能拿到20万元的回扣。每逢黄金周,如果把团“带好”,一趟就能挣上万元。
    导游带游客去的购物店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土特产店,这一类店一般设在景区内,商品比景区外的要贵20%至50%,旅行社和导游、司机可以拿到30%的购物回扣;第二类店是名牌店,销售所谓的水货、海关扣押货等,回扣在30%到40%之间;第三类店是珠宝店,虽说卖假货的已很少,但不少店以次充好,瞎抬价格,回扣少则20%,多的达40%。这些回扣在旅行社、导游和司机之间分成,一般导游和司机能分到其中的七成。
“逼”你购物招数多
    要挣的钱就在游客身上,如果游客不购物或购物少,导游就亏本了,因此他们总要想方设法让游客买东西。
    “让游客掏钱一般有四招。”第一招是掏“真心”,导游会很“真诚”地告诉游客,线路报价为什么这么低,实际上就是购物游,住宿、吃饭都是靠购物店承担的,如果大家都不买东西,那么就只能降低住店和伙食标准。如果这一招不灵,就来第二招摆态度,导游的态度与之前会判若两人,也不热情介绍景点了,也不讲故事了,把游客扔在一边。第三招是撂脸色,如果游客能挡住前两招,很多导游的脸色会变得很难看。第四招是说酸话,冷言冷语、讽刺挖苦,直到游客就范。一般来讲,很少有游客能挡得住这四招,大多数游客只能乖乖地掏钱买一些东西。
“低价游”自费项目多
    在旅游淡季,很多旅行社都会推出“低价游”。“低价游”其实也是有名堂的。很多“低价游”主要景点都变成自费项目,到时候你要是不看,费用就算白花了,而且孤零零一个人,很没面子。为了节约成本,旅行社一般都选择不太好的早晚时段航班,因为价格更便宜。
    一些旅行社利用游客对景区路线不熟悉,将部分旅游内容省去或者模糊掉,实际上很多景点只算路过,游客根本没时间游览。
    一些导游会用各种方法缩短合同安排的景点游览时间,挤出时间推荐自费项目,多赚的这部分钱被地陪导游、全程导游瓜分。有的旅行社会因为游客对旅游产品不是很清楚,在时间上也可能会晚出早归,行程缩水,甚至趁机“节省”一些景点。
千方百计“省钱”
    “吃门票”也是旅行社赚钱的一种方法。很多自费项目的门票,导游只要票价三分之一左右的价格就能买到,却以全票的价格卖给游客,差价就是旅行社和他们的赚头。
    更换景区宾馆也是旅行社省钱的又一招数。一些旅行社的行程单上即使写明“三星”,这一地区主景点的远近以及宾馆建成时间等种种的不同,都会直接反映在房价上,差异相当大。游客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旅行社就可大动心思了。
    “坐飞机、火车要看清楚档次,不同的航空公司、航次以及软硬座,价格都会不相同。”甄小姐说,但猫腻最多的还是在汽车上。这是因为无论长线游还是短线游,都少不了用汽车。而“全程空调旅游车”是很含糊的字眼。目前的旅游汽车价格相差比较大,旅行社到底选用哪一种汽车往往不告诉游客,其中就有赚钱的空间。
    旅行社给游客预定的伙食标准一般是15元钱一天,一些旅行社还会在餐费上做文章,把餐费标准往下降一点,积少成多就成了利润。
    更有甚者,一些旅行社出发前会忽然变卦,称原有的线路报名不满额,要与另一家旅行社合团出发。这种“卖客”行为,省时省力又赚钱。一般情况下,每卖一个游客能有不少于50元的回报。
 记者调查
线路价格差别大

    在市区,旅行社各个路线出游价格都有所不同,比如海南六日游,虽然线路和景点基本相同,有的旅行社报价达2500元,而有的只有1000多元,这其中有什么区别?记者近日作了调查。
    在城南一家旅行社,门口张贴着1180元的海南游“惊爆特价”。而当记者进行洽谈时,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这种“惊爆”活动已经结束,现在的价格是1500元。海南游有五六日的行程,1500元的价格包含了往返的飞机票、四星级酒店住宿以及一些景点的门票等,工作人员坦言,行程中会有购物环节,但不超过3个地点。
    而在另一家旅行社,其海南游线路和行程与上一家旅行社基本一致,单人价格却在2500元左右,但工作人员表示,没有约定购物的环节。工作人员说,海南游线路常年都比较火,旅行社每日公布的出游价格都会跟着飞机票价格上下浮动。当下,该旅行社预订最近三天前往海南的飞机票,基本是全票价格,预订10天以后的有一半折扣,最少的也要970元。以970元一张飞机票来计算,仅往返飞机票就要1940元,这已经超过了部分旅行社的出行费用。
    记者再走访另外一家旅行社,其昆明六日游价格分为三种,主线路基本一致,普通型的行程会有10多个购物点,品质团安排3至4个购物点,而另一种“纯玩”型的则没有购物环节。价格也随着购物点的数量减少而递增,普通型价格仅为1600元,“纯玩”型价格则超过3000元。
    记者从一家旅行社拿了一份全省统一的国内旅游合同,里面包含旅游特别告知、报名与成团、内容与标准、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内容,看起来规定非常严格。
    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只要旅行社想玩花招,这种合同也有空子可钻。他说,比如什么是主要景点?一些旅行社会只安排一两个著名景点列进去,另外再安排很多门票便宜的景点。交通工具一栏可以用含糊的字眼应付,如“空调客车”、“硬卧”,自费项目只列出项目门票的价格,就餐、参加游乐活动还得再掏钱。
    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大多数出去旅游过的市民都表示,遭遇过旅游陷阱。
    去年夏天,兰小姐随团前往厦门,导游向旅游团推荐一个海上观光项目,乘船远看台湾省的几座相连的海岛。导游让他们每人交100元船票,其中一人因为对儿童全票产生质疑,随口问了码头附近其它旅行团的价格,却得知真实的票价只有50元。
    市民洪小姐说,有一次她跟团到海南去旅游,总共4天时间,安排了6个购物点。在一些景点,你想好好欣赏,导游却一个劲地催着快走,而到了水产品基地、珍珠养殖场、水晶加工厂等地方,导游却不停地给你讲这里的金枪鱼油好,那里的水晶又漂亮又便宜。后来才发现,每个团员都拿到了一张参观券,上面有编号,你买东西的时候营业员都要摘录下你的编号,说是可以打折,其实是用来跟导游结回扣用的。买回的东西和本地的一对照,根本不便宜。
    市民巩先生说,有一次他跟团去西安旅游,旅行社原本订的宾馆是靠景区很近的三星级宾馆,但临出发前,旅行社却告知说那家宾馆满员了,重新改了一家,也是三星级的。可开车到这家宾馆竟然有2个多小时的路程,第二天早上6点多又得起来赶车,到了景区的时候,一点兴致都没有了。后来了解到,并非景区宾馆满员,而是离景区远的房价要便宜近百元。
    市民周小姐说,她和同事花了3000多元参加了一个旅游团,旅游线路上的景点花费都包括在团费里。但是到了目的地后,导游却带着她们去自费看杂耍、逛商场,她们不愿去,导游的脸色立即就变了,说话很难听,关系闹僵了。最终,为了缓和关系,周小姐不得不参加自费项目,多花了好几百块钱。
 专家提醒
旅游购物要理性

    业内人士提醒,市民出游时务必仔细了解旅游服务内容,慎重选择自费项目。
    一是签订旅游合同。出游前,要确认旅行社的经营范围,注意查看“一证一照”,即工商营业执照和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合同应该明确各个环节的细节问题,如住宿的标准是招待所还是星级饭店;乘坐的交通工具是火车还是飞机;小孩是否有床位等,事先约定可以避免日后纠纷。一些旅行社的合同中可能存在一些含糊的约定事项,如因不可抗力因素引起损失的责任承担,要明确何种情况下由谁承担;违约赔偿比例约定,双方可以事先约定违约赔偿标准。
    二要看清广告价格。个别旅行社低价揽客,实际上这个价格并不包括全部费用。一般来说,整体价格应包括机票、燃油、住宿、景区、小费、必须自费项目等等,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旅行社或线路前要看清问清。
    三是一般旅游意外险必不可少。因个人的需求不同,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标准,比如携带未成年子女同行,可以适当考虑选择未成年子女旅行意外伤害或医疗保险。在投保时要详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对比各保险公司的保险额度,应尽量办理保险公司出具的电脑打印的标准化保单,慎买各类手写保单。出游前要随身带好投保证明。
    四要慎选自费项目。经常跟团旅游的市民知道,旅行途中常常出现合同以外的自费景点或购物商店,这些都是团费总额以外需另行支付费用的,有的旅行社会在合同中注明。消费者最好要求旅行社在旅游合同中标注“该景区(点)门票费用自理”等字样。自费项目消费最好索取正式发票,确认发票上的内容与导游口头介绍信息一致。
    五是购物要理性。不少消费者垂涎于价廉的电子、珠宝、美容产品,但有些产品甚至连总代理商也没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难以保证。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