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亭主动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吴清雄 吴斌 华晓东
阳春三月,山花烂漫,七仙岭的黛绿跳跃着妩媚的灵动。
四面八方的游客,在三亚尽享海的浪漫后,很多人选择北上,由中部山地旅游的“南大门”三道湾进入保亭,在原始森林、优质温泉、石林奇峰、天然溶洞、黎苗风情的浸染中,让身心得到另一种欢娱和满足。
三亚的海,保亭的山,就这样在无数游人脚步的穿引下,日益紧密而融洽地联结在一起。
山海互补的旅游格局,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之一。这对擅唱山歌的保亭来说,无疑是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保亭闻潮声而动,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坐标中准确定位——与民族文化相融,与绿色发展相融,与新农村建设相融,使得保亭的旅游,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如此充满温情,充满色彩,充满活力。
“丽江”保亭
在发展定位上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以特色自觉参与南部区域旅游经济圈分工,实现旅游与文化相融合
海南的保亭,云南的丽江,相距2000公里。
然而,相似的文化气质,却让它们超越地理阻隔,在文化的时空隧道里欣然相遇。
丽江是中国唯一集三项世界级遗产于一身的地方。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紧密结合,是丽江旅游的最大特色与优势。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保亭,与丽江有着非常相似的资源禀赋。保亭不仅有神秘的热带雨林,更有独具特色的海南黎族苗族文化,“黎锦纺织染绣技艺”、“钻木取火”、“树皮被制作工艺”、“黎族器乐”进入国家非遗名录。
旅游业的发展贵在谋势。一个大胆的构思在保亭县委书记郑作生的脑海里产生——保亭能不能成为海南的丽江?
保亭人知道,“山海互补”进入国家战略,赋予了保亭难得的机遇,但机遇却不为保亭一家独享。三亚周边其他市县,在争取和利用共同的对外门户——三亚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关系。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融入三亚大旅游圈,保亭必须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
郑作生说,保亭是个小县,不与其他市县比总量,而是要把发展重点放在做特色、出精品上,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张扬本土黎族苗族文化,此谓一招鲜吃遍天!
“丽江战略”由此定型,这是保亭决策层发展思路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从“丽江战略”出发,保亭对自身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构筑生态文明健康县,打造黎苗文化品质城”。以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旅游特色全面规划建设县城街景;开工建设长达1.2公里的民俗风情特色一条街,同时以黎苗文化元素改造七仙文化广场和街景;甘什岭民俗文化村、黎医黎药养生保健项目正在加紧筹划……
文化元素渗入保亭旅游的每一个细节。黎族人眼中吉祥物之一的“蟾蜍”形象,被设计成保城形象标志,将成为保亭的“LOGO”(标志、徽标)。在保亭县城的墙体壁画上,随处可见“甘工鸟”和“人形纹”等取自黎锦上的图案。在槟榔谷景区,黎族传统建筑船形屋、黎锦“龙被”、绣面纹身阿婆,无不深深吸引着游客。在一年一度的嬉水节上,游客能体验民族风情,能观赏到多彩的民族体育竞技比赛。在农家乐里,游人能用“黎苗菜谱”点菜,观赏有黎苗韵味的歌舞,享受独特的饮食文化……
外地游客由衷感叹:“整个保亭,就像一座黎苗文化的展览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果没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尝到了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甜头的保亭,不断拓展文化旅游的新形态:
雨林文化——以呀诺达景区为载体,筹划建设世界雨林图片长廊,创办世界雨林,打造世界雨林年会,融入全省雨林游主题公园,着力把这一雨林文化节做成国际旅游岛的特色经典品牌。引入“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倡导的七仙岭神农谷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南繁育种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世界一流的种文化旅游目的地。目前项目已完成部分征地,整体规划正在编制中。
……
去年,保亭获得“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最佳绿色旅游名县”和“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三项殊荣。文化与旅游的一体化,大大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了保亭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在与旅游的融合中得到更广泛的、更深度的保护、挖掘与传播。
郑作生说:“山地、雨林、温泉……保亭的旅游资源孤立地来看,不是全岛最好的。但是用文化这根红线,将这些散落的旅游资源珍珠串起来,必然会成为一条靓丽的项链。”
低碳保亭
在发展目标上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先行先试打造低碳发展实验区,实现旅游与绿色发展相融合
先行先试,提供示范,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精神实质所在。
对于保亭来说,对接国际旅游岛建设,不仅是在政策与产业层面,更重要的是精神动力的承递。
为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做出示范,是海南国际旅游岛肩负的“国家使命”。1月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卫留成表示,海南省委、省政府正在提出申请成为国家的低碳经济实验区。
海南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市县层面寻找先行者,率先实验,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路。
“保亭要打造低碳发展实验区,做绿色旅游低碳发展的排头兵!”保亭提出了大胆的构想。
打造全省低碳发展实验区,是承诺,是责任,更是一种敢吃螃蟹的勇气。
那么,与兄弟市县相比,当低碳“排头兵”,保亭的底气在哪里?
先看资源,保亭的雨林、温泉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到81.5%;再看产业,2009年,保亭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占三次产业比重的48.4%,高出第一产业8.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8%,高出第一产业39个百分点。保亭经济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主导的低层次产业格局,越过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了以旅游为支撑的第三产业主导发展的跨越式转变。
郑作生认为,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以及旅游业在全县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使保亭有充分的条件在全省率先推行低碳旅游,率先建成低碳发展实验区。
争创全省低碳发展实验区,是从保亭现实出发,最大限度地运用优势,保护优势,实现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也将为中部探索一条发展与保护相得益彰的新路。同时,市县层面的创建活动,也将为我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重要平台,为海南创建国家的低碳经济实验区积累经验。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做出抉择。保亭目前已探明的矿产有钼、铁、铜、金、铅、锌、水晶、大理石、花岗岩等10多种,其中石灰蕴藏量为1000多万吨;大理石储量达72.45万立方米。这些都是保亭发展建材工业等资源型加工业的有利条件。然而,为了保住保亭的青山绿水,保亭关闭了全县所有的水泥厂,割掉了制造污染的“毒瘤”。
保亭在全省低碳发展实验区创建活动中,将严格的低碳旅游国际标准贯穿落实在旅游业的全领域、全环节、全过程。
吃的“低碳”,是低碳旅游的重要环节。针对三亚大旅游圈高端游客不断递升的趋势和他们对低碳有机食品的巨大需求,保亭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记者在保亭中海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看到,这里的有机小南瓜卖20元一个;圣女果10元一斤。近年来,该公司在什玲镇建成有机瓜菜基地,先后生产出高档瓜菜1500吨,培养65个特色品种,取得2个有机肥专利。有机农业还改变了当地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农民掌握了不靠化肥和农药种植瓜菜的技术。
排的“低碳”是低碳旅游的又一重要环节。由于布点分散,农家乐、小酒店难以全部纳入全县排污管网,保亭县与重庆大学合作,斥巨资引进“单体排污”技术,运用生物治污高科技手段,破解了农家乐、小酒店污染环境的治理难题。而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的公厕,由于引进高科技净化设备,作到了节能、干净、无异味。
低碳经济,正在保亭的景区、酒店散发出迷人的缕缕清香。
笑容保亭
在发展模式上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在旅游开发中探索强县与富民相统一的路子,实现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
这是难能可贵的全省“第一”——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72元,同比增长14.1%,增速居全省第一。
在以旅游为支撑的第三产业成为全县经济主导产业的背景下,取得这样的增速,弥足珍贵。它证明,旅游开发带给老百姓的并不是贫富悬殊,强县与富民完全可以在旅游业发展中实现辩证统一。
去年1月通过评审的保亭旅游发展总规,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区小镇”模式,通过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促进保城黎苗风情旅游小镇建设,同时依托保城镇开发旅游度假配套服务基地,使乡镇与景区得到共同发展。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一种“旅游+新农村”的新模式正在保亭大地吐露芬芳。
去年,保亭投放产业扶持资金2000万元,扶持8家农家乐(当地称为“农乐乐”)。发动农民充分利用自家的果园和鱼塘,大量吸引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田园风光和观赏民俗文艺表演。在有条件的乡镇村庄推行“政府+企业+农户”三位一体模式,建立农民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家庭为单位,由企业投资,农民居家经营合作“2+1”方式(两幢居房,一间厨房)农家风情旅馆,分成增收,农民在家里就能自主经营创收。
农家变成了旅馆,村庄变成了酒店。如果说“大区小镇”模式是两个合作主体之间的互利共赢,那么,“旅游+新农村”模式则是旅游开发与农民增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
走进保亭的农家乐,让人感触最深的不是如诗的田园风景,而是农家人那脸上的笑容。
在保城镇毛介村委会,村民老黄去年2月在自家的槟榔园里搞起了农家乐,经营以保亭本地黎家特色菜肴为主的餐饮,游客还可以在三亩田地上体验农事耕作,在池塘体验钓鱼的乐趣。开业以来,平均每天接待的游客都有上百人,吃旅游饭,让他一下子增加了五六倍的收入。
据统计,保亭目前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已达到了3100多人,人均年收入8400多元。在保亭县的旅游开发建设中,部分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这些失地农民的就业被列为重中之重,基本都可以得到就近安置。该县不久前开张的泰鑫酒店一次录用了40多名新员工,解决了附近4个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保亭既要做中外游客的度假胜地,也要建黎苗百姓的幸福家园。”县长彭家典说。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起步之年,保亭旅游实现了“开门红”。今年一月份,全县接待游客22.45万人次,同比增长61.4%,高端游客成为游客的主体。
实干开局,创新破题。保亭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保持文化多样性相和谐、发展与保护相促进、强县与富民相统一的发展新路。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版图上,保亭旅游的未来已经被清晰勾画——规划建设的保亭至“国家海岸”海棠湾的高速路有如一条彩带,将绿色的山林和蓝色的大海连在一起。半小时车程的中部旅游大环线将由此形成,中部旅游将以保亭为集散中心实现全面突围。
这是一条写满深情,令人神往的彩带。
保亭的山,有如宽厚刚强的汉子;三亚的海,仿佛轻纱曼妙的少女。心,从未靠得如此之近;手,从未握得如此之紧,仿佛正在演绎着又一个“鹿回头”的传说。
这是山与海的眷恋,这是天与地的憧憬……(本报保城3月24日电)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