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岁的陈有俊提起办画匠学校的经历,有说不完的故事。
16岁的定安孩子谢明秀正在研璞轩绘画学校里学习。
陈有俊当年的学生王和雄,如今已经在厦门开设了画廊。(记者 王凯 摄)
今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海南日报记者在屯昌县城找到了67岁的陈有俊。他正在刚开的画廊里忙碌着。画廊在县城一家酒店的后街上,画廊里陈列着学生们的上百副作品。
趁着学校放假,他在城里租下了这间敞屋,和几个学生布置着画廊。县城里画廊并不多见,陈有俊和学生们把这里装饰得很有氛围。“这里位置有点偏,但是租金便宜,有个画廊,对学生学校都是个宣传,学生的画还能通过画廊卖出去。”陈有俊说。
农民画匠之父
摄影记者在一边给陈有俊拍照,他赶忙用手理了一下头发。头发有些花白,有点凌乱;外套是一件中山装,里面一件颜色有些陈旧的灰白衬衣,衬衣里还套着一件圆领衫;腰间挂着的手机套,四周一圈都用透明胶布粘着,就在胶布和皮套之间,还沾满了灰尘;脚上穿着的那双皮鞋,鞋跟已经被磨偏了,走路折皱的地方,已经开了线,几根线头露在外面。
看上去,陈有俊确实像个农民,可就是这位农民,从1984年开办研璞轩美术学校,到现在共25年,将1600多名农村孩子从这里送进社会。如今,深圳、珠海、厦门、广州都有他的学生。他成就了一个个农村孩子的美术梦,他培养的画匠画师,靠着画纸画笔闯荡于全国各地,有的把画卖到了国外。因此,他还被当地人尊称为农民画匠之父。
“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有时还是父亲”,学生谢名秀今年16岁,初中毕业后来到美术学校,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人物肖像画得惟妙惟肖。记者采访时,他正在给画装框,旁边放着他画的列宁和邓稼先的肖像。
“农村孩子能有机会学画画不容易,但是至少我们能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学校,不像我们当初,想学画画太难了。”陈有俊扶着墙上的画对记者说。
高考落榜,拿起了画笔
1942年,陈有俊出生在屯昌县南吕镇一个农民家庭,时至今日,在他身上看不出太多的艺术气质,农民淳朴的气质在他身上却处处有着体现。
为了有个好出路,陈有俊从小学习就十分认真,升初中后,要到屯昌县城上课,家里困难,没钱住校吃饭,他就在学校外的大树下搭了个小草棚,睡在里面。每天上午下课,陈有俊的小草棚里都会冒出青烟,把火点着,把从家带的米煮上,午餐和晚餐,就在草棚里将就过了。
陈有俊在艰苦的条件下读完中学,高考时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没有被高校录取。
回到农村,陈有俊开始务农,参加劳动。在学校曾经是全县标兵,回家后参加劳动,陈有俊经常受到冷嘲热讽,但每遇到这种情况,他都置之不理。渐渐地,他开始和农民打成一片,教农民学写字,教民兵学唱歌。
白天干活,晚上极度空虚,陈有俊总是觉得心里的报复不能实现:“那时就是想学一点东西。想学无线电,但没钱买零件;想学画画,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了。”陈有俊回忆起走上美术之路的过去,有些心酸。
美术入门,两本书和一个人
直到今天,陈有俊还记得自己入门的两本书,一本是《怎样画人像》,另一本是《跟美术爱好者谈美术》,这两本书都是他从高中美术老师那里借来的,如获珍宝。
书借到后,陈有俊把内容手抄下来,集体劳动空闲期间,他拿出纸和笔,开始联系画画。几个月过去后,他开始画谁象谁了,人物特征十分明显,自己的信心也足了起来。
有一次刮台风,陈有俊在队里看管橡胶片,躲在帐篷里,点着煤油灯,拿着小镜子,开始自画像,没有想到,从晚上一直画到第二天天亮,自己竟全然不知。
在陈有俊的美术道路上,有一个人让他至今难忘。他就是原屯昌文化馆的张芳林,这位广东美术学院毕业的美术干部,在那个年代,令陈有俊崇拜不已。
认识张芳林,是在修木色水库之时。陈有俊每天在工地上挑土方,突然有一天,他发现有个人拿着画板在工地上画劳动场面。他很想上前搭话,可劳动期间,绝对不能“偷懒”。
劳动一结束,陈有俊便盯上了张芳林,看到他到土坝后洗澡,他也跟了过来。没有想到张芳林十分好接触。在工棚里,张芳林竟把一些美术作品拿出来,和陈有俊一起探讨,陈有俊感动不已。以后每天空闲时间,陈有俊都会跑到张芳林的住处,学画画,聊美术。
办画校,圆农村孩子画家梦
凭着对美术的执着追求,陈有俊在美术上进步很快。慢慢的,他在屯昌也逐渐小有名气。
1975年,他被调到屯昌文化馆工作,从此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美术,不仅能和一些画家交流,还被送到美术院校去培训。在这期间,也经常有年轻的美术爱好者找他学习。
1984年,看到许多农村孩子喜欢画画,回想自己走上美术道路的艰辛,陈有俊有了创办美术学校的想法。
他先是在文化馆腾出了一件空屋,随后开始寻找师资力量。一位广美毕业的残疾人,走进了他的视线,他叫雷振中。
经过宣传,26个农村孩子走进了当年的美术学校。陈有俊又当校长,又当老师,雷振中成了画校的“教学骨干”。
三年后,陈有俊和他的画匠学校遭遇危机———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出路,学
有人叫他校长,有人说他就是农民,有人叫他农民画家。他叫陈有俊,屯昌县研璞轩美术学校校长。从1984年开始,陈有俊的画校磕磕绊绊走到今天,培养出了一茬又一茬画匠画师,解决了当地1600多名村民的就业,他们中有人当了画廊老板,有人作品出口国外。而陈有俊至今依然身居陋室,一直为他的画匠学校牵肠挂肚。
校招不到学生,雷振中也选择了离开。
陈有俊当时急了,辛辛苦苦办的学校不能这样倒闭,一定要花钱去请老师。他多次到广东,但是那里的美术院校毕业生,没有一个愿意到屯昌教美术。
他开始去澳门找朋友帮忙。在澳门,陈有俊发现商业画卖得很好。于是,一个想法在他的脑子里诞生:光让学生学习白描、工笔不行,要让学生有出路,如果能开一个工艺班,学生就业出路就不用愁了。
谋出路,带着学生闯市场
1987年,陈有俊只身带着4个学生到了深圳。跑遍深圳,好容易看到一张招美术工种的海报,他喜出望外,但仔细一看,厂址和联系电话却被人撕掉了。
后来,他们又找到一家美术工厂,学生考试是要画一朵玫瑰花、一朵山茶花。凭着较好的基本功,4个学生全部考试通过,留在了工厂。这一趟,陈有俊多少看到了一些希望。
回到屯昌,陈有俊把画校的所有毕业生,通过各种关系、信息,先后送到了深圳、珠海、厦门、广州等地。学生毕业有出路了,生源自然也就不用愁了。
在陈有俊的画廊里,记者见到了陈有俊的学生王和雄。他是过年期间特意从厦门赶来看望校长的。他正在创作一副美术作品,准备送给画廊。
“陈校长一心一意教我们美术,还帮我们找到出路,真的不容易。”王和雄感激地说。
王和雄家住屯昌县城,1991年读完画校后,他到深圳画油画,作品卖到了国外。当年,王和雄的收入一个月就有三四千,好的时候能收入七八千,出去没有几年,便给家里盖了一栋三层小楼。
2004年,王和雄来到厦门,在厦门开了一家画廊,以国内题材创作为生,年收入十几万。
据王和雄介绍,在厦门,从屯昌研璞轩美术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有100多人,几乎都在开画廊,在深圳的大芬村,做画廊老板的毕业生有12人,而在深圳从事美术行业的毕业生,有200多人。
看未来,担忧学校的出路
学生出路都很好,这让陈有俊心里多少有些安慰,25年来,先后有1600多农村的孩子,从学校走出去。学生们到深圳、广州、厦门、珠海,做起画廊老板,在当地买了房,买了车,在农村老家盖了新房。
然而,多年以来,陈有俊仍一直住在几间破旧的老房子里。
“周围人都不相信我还是个穷校长。可我知道自己的快乐是什么。我教出来的学生比我过得好,就是我最大的快乐。”陈有俊的想法很纯朴,他就是想让喜欢美术的农村孩子,都能有机会拿起画笔,靠自己的画笔找到一条人生的出路。
如今,学校的未来仍是陈有俊心头最大的牵挂。到目前为止,画校仍然没有一个固定地点,现在就在屯昌县就业局租房子。
据陈有俊介绍,目前学校有学生112人,算上自己有5个美术老师,学生每学期的学费每人1500元,除了租房、教师工资,一些杂费,几乎剩不下多少钱,学生来自全岛各地,几乎都是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
在学校不远处,是英昭工作室。主人王英昭是美术学校毕业的,在深圳闯荡几年,回屯昌开了这家画室,和几个同学一起画油画,通过香港卖到欧美。王英昭说:“对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有这样的出路,他很满足。”
可就在去年,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英昭画室的订单减少了四成,作品价格也开始降低。王英昭说:“其实不仅仅我一家画室这样,在深圳、广州、厦门,画室都面临着困难,相信度过这个难关会好的。”
“学校自开办以来,已经搬了四次家。教室是租的,学生的宿舍也是租的。”陈有俊说,因为有政府的支持,租金相对便宜一些,所以画校能磕磕绊绊撑到现在。
学生们都有了出路,这让陈有俊对画校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但农民出生的陈有俊,至今仍有一个不解的心节:他的画匠学校,何时能像学生们的作品一样,拥有一条坦畅的出路?(记者 于伟慧 特约记者 王先)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