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草木痴人符国瑷
草木痴人符国瑷
来源:www.hainan.gov.cn      作者:李文婷    2009-03-17

  70余岁高龄的符国瑷,爬越山中深壑。(记者 程范淦摄)

  

  符国瑷在专注地闻一小片树皮。

  

  在山中寻找植物标本。

  一顶草帽缓缓走过来,草帽下是一位老人。

  老人左肩挎着一只鼓鼓的旅行袋,右肩吊着一个沉沉的标本夹。走近一看,发现他的打扮与众不同:脚穿胶鞋,上身一件背心打底,从里到外3层外套———这种穿法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因为外套的扭扣没扣齐,露出了最里层的外套下摆。那衣角黑得发亮,竟然有点反光。

  这位老人叫符国瑷,是海南省林业局退休植物学专家,今年已70余岁高龄。

  2009年1月11日,海口的天气有点冷。上午8时多,海南日报的采访车停在省林业局门口,记者要跟符国瑷到吊罗山采集植物标本。

  坐上车,老人迟迟没有脱掉他的草帽。在此后共处的两天里,记者才发现,无论是采集标本,住在房间,还是到餐厅用餐,他都习惯性地戴着草帽。这样的草帽,在他标本室的柜顶上一顶套着一顶,新新旧旧共有十几顶。

  首乘“专车”

  要找到符国瑷并不容易。他没有手机,几天来我们只好不停往他的标本室和家里打电话碰运气。他儿子说老人到尖峰岭采标本了,只有等他回来才能转告。听到这话,一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油然而生,要采访他的愿望更强烈了。

  1月10日上午,终于联系上了刚回海口的符国瑷,不料被他一口回绝。他说正忙着编写一本书,没有空接受采访。记者解释,可以和他一起去采标本,一路走一路谈,不会耽误他时间的,他这才勉强同意。

  在陵水县城稍作停留,下午2时多,我们到达吊罗山脚下。

  符国瑷说,这是他第一次乘“专车”从海口直达标本采集地。以前他来吊罗山采标本,早上8时赶长途车到陵水县城,然后换乘“三脚猫”到十几公里远的本号镇,再换乘另一辆“三脚猫”,到达吊罗山脚时已是下午四五时。

  几十年来,符国瑷一直是这样工作的,退休后连差旅费都要自己掏腰包了。为了省点费用,他都是带着干粮,并尽量借宿当地熟人朋友家。

  车到吊罗山旅游区入口,老人下车掏出钱包,窸窸窣窣地拿出一张纸,然后把纸展开,双手交给门卫。那是省林业局开具的调研介绍信。门卫看了半天说:“过期了。”老人提醒:“下面又写了个期限,还盖了章。”门卫这才放他进去。

  上车后,符国瑷说:“别小看这张介绍信,它不仅可以省门票,运气好的话,接待单位还可以帮助解决食宿。”因为他的身份是退休人员,为了开这张介绍信,颇费了一番口舌。

  嗅树“绝活”

  来到山腰,正好下午3时。一路上,符国瑷一边采集标本,一边给我们介绍有趣的植物知识。

  杂草丛中,有一颗树明显高于其他树。符国瑷从尼龙袋里拿出砍刀开出一条路走近它。“这是高山澳杨,比较少见。”符国瑷说,今天这个标本一定要采到,它是落叶树,制作标本较难,连华南植物研究院目前都没有这个树种的标本。

  他用砍刀砍下一小片树皮闻了闻,又用舌头舔了舔。这是他做标本的首道工序。

  听符国瑷的同事说,符老有个“绝活”:对很多林木,在看不清楚花、果和叶的情况下,单靠内外表皮颜色和气味,就能鉴别出林木的名称。他的这种技巧,不仅让外行叹服,也让国内许多同行感佩不已。

  符国瑷从发白的帆布挂包里掏出笔记本,写下“高9m,径21cm,皮灰黄色……破皮后流大量白色汁液”等文字。

  高山澳杨黄色的叶子高挂在树枝上,稀稀疏疏的,显得有些孤独和落寞,但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更加金黄透明,又显得那么高贵。

  他看着枝叶发呆了,张了张嘴,没有说话。知道他是想采集那些叶子,年轻的摄影记者立马爬上树,摘下了几枝黄叶。

  “您要是带徒弟,首要条件应该是会爬树吧?”记者开玩笑道。

  符国瑷笑笑:“现在愿意干这一行的不多了。我大学的同学,还有我过去教的学生,大部分都转行了。”说到这,符国瑷显得十分心痛。让他心痛的还有:由于没有除湿、保温等防护设备,凝聚了他和同事多年心血的4万多个珍贵标本,有4000多个已经虫蛀、发霉或变质,失去保存价值。

  痴心不改

  痴!这是符国瑷给人最深的印象。

  在一颗阿丁枫前,符国瑷说,阿丁枫也叫蕈树。蕈树和海南蕈树极相似,但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海南蕈树的叶子是圆的,而蕈树主要生长在内地,叶子是尖的。遗憾的是,连不少专家也常常会搞混,而他这一次也发现有两三种植物是他叫不出名字的,可见学无止境。

  1976年,符国瑷从海南林科所调到海南林业局,在生产科负责木材鉴定。他极少去办公室,整天呆在标本室里,后来干脆把他的办公桌也搬到了标本室。这种“不务正业”让部门负责人对他很有意见。

  1月10日是星期六,下午3时多,符国瑷正在他的标本室里忙着,记者不约而至。记者注意到,他的标本柜上挂着一个食品袋,袋里装着几块饼干。他说,多年来他没有午休习惯,饿了就先吃点饼干,午饭一般到下午4时才吃。

  傻!这是一些人对符国瑷的评价。用文昌话说,就是“古气包”。

  1978年,符国瑷移居泰国的父亲多次催他去泰国继承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而他却拒绝了,理由是放不下他的研究。

  1990年代,省内一科研所想请符国瑷去当副所长,他毫不犹豫地推辞了。他担心当领导后,得花大量时间去应付行政事务,没有功夫搞研究了。

  退休后,符国瑷不享清福,70多岁了还要常常进山采标本,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差旅费、研究费用就占去了一半。有根艺园聘请他帮忙鉴定标本,他也回绝了,理由是怕占用研究时间。

  有人劝他该歇歇了,他说:“我不这样看,这是为人民的事业。”

  直!这是符国瑷对自己的评价。

  曾有一任局领导在文件里公开称:“海南无热带雨林,只有季雨林。”当时还是省政协委员的符国瑷在省政协的一个会议上憋不住了:“这样的领导应该自动下台!”说起这事,符国瑷现在还后悔:“我是对一个专业领导说这种外行话感到气愤,一时冲动便说了过头话。说明我不尊重领导,太不应该!”

  退休前,他搭上末班车升为主任科员(正科级),还被评为国务院特贴专家,但领的一直是副科级工资。对这一奇怪现象,单位的解释是当时弄错了。

  心不孤独

  在山里已是第二天。符国瑷弯腰打开他的尼龙袋,粗略一数,里面装了二三十个标本。他很高兴,因为采到了4个以前没采过的标本。

  对于他来说,时间太紧迫了!准备5月出版的《海南热带雨林主要经济林木彩色图鉴》,要收录600个海南野生乔木标本。最近几次上山,加上多年来的积累,已有了400多个标本,还差100多个。再过两天,他还得上黎母山。

  下山的路静悄悄的。在夕阳的余晖下,符国瑷拎着尼龙袋走在长长又弯曲的山道上,投下长长又孤独的身影。

  是的,他是孤独的。学术上同行者很少,也没有传人;生活上,妻子多年前因种种原因与他分手,儿子也对他有些误解。生活中,符国瑷自己洗衣服,自己买菜做饭,自己乘车,自己上山,自己采标本,自己出书,自己照顾自己。

  但他又觉得自己并不孤独,山间的树木不都是他的朋友吗?一些树木还成了他的儿女,由他起名,由他呵护。他熟悉它们的气味,熟悉它们的颜色,熟悉它们的秉性,而它们,也熟悉他的身影,熟悉他的气息,熟悉他的脚步声。

  如果你在山里遇到一位行走的老人,头戴草帽,背微驼,肩上挂个帆布包,手里拿个尼龙袋,边走边往路两边看,那么,这个人一定是符国瑷。

  有人说他痴,有人说他傻;妻子离去,儿子不解;但他从不觉得自己孤独。

  他是一名植物学专家,发现并命名了海南翠柏、海南樱花、五指山锥等32种新植物;他沉迷在植物王国中,过着孤独、粗陋的生活;他是一名国务院特贴专家,却一直享受副科级待遇;他是一名拥有丰硕学术成果的70余岁老人,却至今没有学术传人;他退休多年,一直行走山林,自掏腰包坚持科研。(记者 李科洲)

  印象链接

  符国瑷(ài),1934年9月生,海南省文昌人。被誉为海南省权威树木分类专家和海南树木通。

  1960年,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1993年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被美国世界名人科学院授予院士称号,1994年退休,2007年作为海南省两位人选之一被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他曾任海南省林业局森林植物标本室负责人,一直致力于热带植物分类与木材粗视构造研究。累计采集4万多份植物标本与1189种木材标本。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将其标本室的标本数量列为全海南第一。他在国内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6篇,取得发现光鞘石竹、海南樱花、波叶锥等32种新植物与膜萼藤属、莲叶桐属、茶杆竹属等3个新分布属的科研成果,为海南省营造珍贵人工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物质基础。其中,文昌锥、倒卵鱼骨木和光鞘石竹等被录入由中国科学院编写的《中国植物志》。

  他编写出版了《海南岛主要经济木本植物》《海南岛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色图鉴》《海南岛用材植物新名录》等5部学术专著。

  曾作为第一完成者获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三等2项,四等2项;全国优秀论文奖一等12项;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因“翠柏属、红花荷属、含笑属等9个新植物的发现,1999年1月5日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等9个单位联合颁发的国际银奖,并获世界华人联合会授予的荣誉博士学衔。(李辑)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