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燕窝岭即将消失!国际旅游岛美丽背后的隐忧
燕窝岭即将消失!国际旅游岛美丽背后的隐忧
来源:海南一家     作者:蔡于博    2010-04-05
    相对于海南东部来说,海南中部和西部的旅游业发展较为滞后,滞后的现状,让许多风景还保留着原有的特色。

  往往风景区开发成了的旅游区,人工雕凿的痕迹就太过明显,而没有得到开发的地方,又得不到适当的保护,对自然风光缺乏保护意识的人到了那里,难免就制造垃圾和造成破坏,伤痕累累的景致总是让人痛心疾首。

  即将消失的燕窝岭

  燕窝岭和母娘山地在七差盆地西侧,与河对岸的南界山都为石灰石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三座山之间是昌化江和七差河,呈“三山挟两河”或“两河分三山”之势。盆地及四周的山岭是一片景点最多的区域,有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燕窝岭、皇帝洞、地下龙宫等多处景点,而这些旅游资源都没有得到综合开发和利用,将来如果以大广坝为中心,将这些景点都串联起来,相信开发前图广阔。

  母娘山上有多处岩洞,大的有革命洞和爱情洞。革命洞又叫母娘洞(“祖母洞”),相传是黎族(主要是美孚支)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纹身及人类来源的传说》、《洪水的故事》和《三月三的起源》等故事传说都与这个山洞有关。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下暴发了一场大洪水,淹没所有的平地,淹死了不少人,幸存的一对兄妹观音和南妃乘坐葫芦瓢顺流而下,在燕窝岭被树枝卡住留了下来,这对兄妹就在燕窝岭附近的山洞里居住,这个山洞后来就叫母娘洞。洪水过后,两人分头到处找人,历经六年的时光没有找到别人,为了传宗接代,妹妹只好以河水当镜子,用木刺将脸面扎出纹理,让亲哥哥认不出来,此后两人结成夫妻。许多年后,他们的后人发展众多,并移居各处。为了纪念先人,不少青年男女在每年的春夏之交,都会欢聚在这里谈情说爱、寻亲觅偶,这一习俗后来成了“三月三”的传统节日。爱情洞名称的来源,大概也与这些故事有关。

  昌江的黎族同胞称燕窝岭为观音山,是山神观音的居住地。东方地界的人们叫它为卧虎山,因为从西南方面看,山形状似卧虎。由于出产燕窝,地图上标注的是燕窝岭,在海南出产燕窝的地方大概有两处,一是万宁的大洲岛,另一处就是燕窝岭。

  燕窝岭四面悬崖,东、北、西三面邻河,只有南边是坡地,主峰高达487米,在七差盆地和东方盆地之间被周边的小山簇拥着,好似平地里耸起的一座孤峰,有人说那是自然界中一处难得的天然盆景。燕窝岭气象非凡,由远处从不同的方位审视,可以给人不同的视角感受,有“双兔并卧”、“青蛙赴食”、“骆驼静歇”、“乌纱闲置”、“莲花盛开”、“乌龟探头”、“猛虎过江”等,近观燕窝岭,石灰岩山体所具有的溶岩奇观,随处可见,山体周边尽是怪石、异洞、峭壁、陡崖,山上林木茂盛、古树参天。

  昌化江从山下正西横切而过,造就一面长有800米,高约300米的陡直断崖,以超90度临江而立。凹凸不平的悬崖上,点缀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溶洞,那是鸟类的天堂,更是白腰燕产燕窝的地方。清晨的时候站在山下的河谷里高吼几声,惊起的燕子便成群结队飞出洞穴,旋舞于山边的河谷之中,如过境的蜂群般盘旋于河谷之中,身临其景,真是让人惊心动魄。山脚下是一处幽深的水潭,河水似乎已经停歇不去,在这高崖临渊、碧水清澈、深不见底的河上,让人心生敬畏。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山上的岩石和树木倒影水中,形成美妙绝伦的画面。

  燕窝是一种绝佳的滋补品,但自古以来能登临燕窝岭上的洞穴中采摘到燕窝的人不多,本地人流传一句话:“妹(汉族人)上耸白流鼻血,十人进洞九人死”,说的是汉族人进到洞里会鼻子流血而死,十个人要进洞,其中的九个会身亡。黎族同胞认为燕窝岭是女神居住的山,凡人进犯不得。有些人就用山藤结成的长索,从山顶上顺着崖壁延至洞口,并以荡秋千的方式进洞,或用山竹连接起来,结成竹梯从山脚直上洞口。

  相传侵琼的日军在40年代逼劳工用麻袋满装沙子,在山脚下的河里累叠起来,想以此当阶梯登上半山的岩洞,以便采摘燕窝,就在沙包叠得即将抵达洞口时忽然塌垮,压死了不少的劳工和日本兵。

  两年前华盛水泥厂在山脚下挖坑建皮带廊的基桩时,挖出了新石器时代遗物,经考证,发现这里在古时候曾有人类居住。与新石器遗存相距不到两百米母娘山悬崖上有一个石洞,数年前本地人曾在洞里发现不少的古生物遗骨化石,经考证这些化石有四万多年的历史,可以找到大象、老虎、狮子等古生物的遗骨,说明这些古生物曾经生活在海南岛上。

  燕窝岭有不少奥妙之处,可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现在被水泥厂开采石料,在不久的将来将在地球上消失,许多遗迹将不复存在。


    独特的七差盆地

  昌化江从七差盆地和东方盆地正中穿流而过,将一处完整的盆地一分为二,东边的七差盆地属昌江,西边的东方盆地属东方市。

  七差盆地是一个多民族的聚聚居地,有黎、苗、汉等民族,其中以黎族人数最多,有哈、歧、美孚等支系。人类学家史图博(德国人)于1931年和1932年,曾两次到海南岛对黎族作调查时就到过七差,1937年出了一本书叫《海南岛的黎族——为华南民族学研究而作》(日文译本名为《海南岛民族志》。几年前七差的黎村苗寨多为茅草屋,近年来政府出资帮助村民改造了住房,都建成了与汉族民居一样的房子,完全失去了原有的住宅风格。

  由七差盆地西北角上的尼下由西向东徒步穿越七差盆地到霸王岭林业局,一路上可以欣赏木棉树林带和观看七差温泉。

  七差温泉是田间的几外泉眼,温水带着灰泥不断地往地上冒,四十年代初日军侵占海南岛,铁蹄也踩进七差盆地,并在田间的温泉上修成一口百平米的水池,日军败走后,温泉池成了七差人的公共浴池。每年到了寒气逼人的冬天,附近村子里的大人小孩都到这里共浴,当着异性的面,大家都大大方方地在水里搓洗身上的污垢,从来不忌讳别人的目光。在带有浓烈硫磺味的池子里泡过温泉水,男人男孩就在岸上换裤子,侧过身去褪裤子,就不管不顾光屁股对着的是满池的人,妇女姑娘们也在池边换衣服,将裙筒罩在身上,换过上身的小衣,再将裙筒移到下身换下面的长裤。现在的水池已经失修破败,水面上浮着垃圾。

  海南的木棉树多长在西南部,尤以昌江的最为集中。木棉树以前与黎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那些花纹繁复美丽的衣裙,就是由木棉织成的,织一条裙筒需要不少的木棉,难怪黎族地区多种有木棉树。现在买衣服相当方便,妇女们不再耗功夫去织棉布,木棉的作用已不太重要,木棉树却屡遭砍伐,更有人将木棉树整株挖取运往外地贩卖,木棉树在日渐减少。昌江的木棉树带有两处,一处在叉河的排岸和水尾,一处就是七差,这些呈带状的木棉树,是人们赏花的好场所,如果将来在昌江办一个“木棉花节”,相信会成为一个招牌节日。

  霸王岭有几处已经开发成旅游区,黑冠长臂猿保护区和雅加大瀑布(在瀑布边上建了度假村)吸引不少游客,一个曾经以采伐木材为主的国营企业,在停采转营后旅游业也不逊色,这种转行,是否对正在开采燕窝岭的不泥企业也能带来启发?


  神奇的皇帝洞

  距皇帝洞不远的牙劳老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是海南西部淘金的一个热点,现在禁止开采,山谷里一片沉寂。

  在海南岛昌化江下游的民间,流传着“皇帝洞的传说”,说的是在古时候海南岛西部现在东方市境内的马岭一带曾有一位将要出世的“皇帝”,地处昌化江中游支流南尧河边上五勒岭中的皇帝洞就是上天为他所造,他还在娘胎中就被官军所杀,皇帝洞里的物件没有得到他金口的点化,都成了石头,洞体也因此而自毁。

  皇帝洞是五勒岭被水溶蚀形成的洞穴,听说分上、中、下三层,我所见的只有两层,底层开口向西,前面是南尧河谷地,是皇帝洞的正殿,里面有龙椅宝座和后宫石阶,立观音、石鼓、石床等依然完好;上一层开口向东,是会议厅,里面的主席台高高在上,两侧有石阶可以爬到台上去。

  通过观察,皇帝洞上下两个部分是相连的,从洞口流进会议厅里的雨水,水痕在洞的西侧直接消失于积土的表面和一道土坑,正殿东侧石壁底下就有涌出的水痕将积土冲向洞口。如果以后将洞里的积土搬走,两个洞就能直接贯通。

  正殿背后原来只有一个小出口,后来有人在观音站立的地方搭了一道铁梯通往处面,洞口的石块被敲去一部分,洞口扩大了许多,从这道出口到半山上的会议厅进出更为便捷。到了皇帝洞里面,随处都有被人为破坏的痕迹,石面上写了不少丑陋的字样,不少漂亮的钟乳石也被人取走,留下的是石面上的伤痕。

  洪水村在皇帝洞附近,是一个仍然保留黎族原有居住特色的村子,全村现在还是茅草屋。

  稀有的黎族制陶术

  黎族制陶业在海南各地都极为罕见,在昌江县大坡镇保突村的羊白亮老人可能是这一行业的唯一传承人,据她说这是她祖上到儋州学的,奇怪的是儋州现在没有人搞这一行。以前在大坡还有不少人从事这一行,现在就只剩下她一个人在坚持了。今年过了83岁的老人将这一手艺传给她的女儿和孙媳妇,她称手艺只传女不传男,但经我看过一回,就明白这不是什么艰难的事。

  制陶有三个过程,一是取泥,二是制坯,三是烘烧。将田间的粘土取回晒干,再舂碎筛取粉末,在制坯时用水将泥粉调成泥块,然后一条一条地接合在一起,等泥坯制好后放置一段时间风干,最后用柴火将它烘烤至熟透,一个完整的陶器就业已完成。制作一件陶器需要十多道工序,所用工具均取自天然的竹子、木块和蚌壳等普通常见材料。烘烤陶坯需要特殊的木柴,在烘烤过程中可以让火烟留在陶器上成为飘亮的花纹。

  两年前我到过老人的家看她与孙媳妇合作制作陶器,此后还跟她到田间取泥。听说从昌江的大坡到儋州的西培农场有一条高粘土带,采取这些粘泥不是难事。老人八十高龄还耳聪目明,记忆清晰,已经得了严重风湿,行动不够利索,表演制作陶器的过程由她女儿来完成,老人只是象征性的坐在旁边“指导”,其实她女儿早就了然于心。

  黎族的制陶技术相当落后,与当前在商店里卖的陶器相比,成品极为粗糙,不适应人们生活中的正常要求,不能广泛成为生活用品,它的价值却在于它的古朴,只适合当艺术品摆设。不知道这套技术能够保持多久,以后会不会失传?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