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文化:国际旅游岛海洋事业的智力支撑
海洋文化:国际旅游岛海洋事业的智力支撑
来源:     作者:陈曼莉    2010-06-29
  提纲挈领绘蓝图 乘风破浪谋发展

  ——海南省海洋文化座谈会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座谈会发言摘登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刚刚发布,省海洋渔业厅邀请政府各部门相关人员、专家学者,召集全省各市县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召开了海洋文化座谈会、海南省海洋文化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海岛保护法座谈会,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我省海洋事业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共商对策,共同描绘我省海洋事业的发展蓝图。与会代表热情洋溢的发言,饱含着对海南的热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饱含着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密切关注和美好期望。

  海洋文化:海洋事业的智力支撑

  ●刘登山(中共海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保护与开发无居民海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海岛是确定海洋面积的法律依据。海岛分为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两种,海南有几百个无居民海岛,这些无居民海岛确定了2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南无居民海岛及其附近海域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它必将是下一步我们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世界沿海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发无居民海岛,开发的方式主要包括“发展旅游业、仓储中转业、养殖业、船舶修造业”四种模式。海南目前无居民海岛开发主要是旅游业。三亚的蜈支洲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它还处在开发的初级阶段。

  如何加强无居民海岛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开发无居民海岛及其附近海域?这实际上是一个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保护与开发,说到底是为了海南的发展,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对于海岛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在认识上要避免走入误区。

  一是不要为了保护而保护。那种一讲保护就认为要把无居民海岛及其附近海域放在那里不动就是保护,原汁原味放那里就是保护,这是片面的理解。为了保护而保护,恐怕这种保护也是不能持久的。保护是需要成本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应当讲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又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二是开发不能等同于盲目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不能盲目上项目,一哄而上,不能牺牲环境搞开发,不能只讲开发、不讲保护,要避免在发展中走弯路、走回头路。当前,我们要制定保护和开发的规划,要弄清究竟有多少无居民海岛适合开发,该怎样开发。要弄清有多少无居民海岛不适合开发,比如有的是国家战略军事用途的无居民海岛,那是不能开发的;有的无居民海岛自然条件十分脆弱,你开发,它没了。所以,需要做一个很好的规划和规范。

  三是少争论,多做事。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开场锣鼓刚刚敲响,我们不要在保护与开发上过多地争论,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少争论,多做事。海岛本身就是海洋上的一块陆地,那里有矿产、林木、海域等自然资源,对这些自然资源的管理,涉及许多部门,如果这么多部门都争论,就没法去管,也没法开发和保护。所以,我们要加快无居民海岛地方立法工作,来调整和规范开发和保护等关系。立法中,可研究一个办法,就是捆绑式打包管理,由一个部门去管,真正管好用好,使无居民海岛的开发规范有序进行,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为海南的旅游增添更多魅力,从而使海南的经济发展更快些,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赵中社(省海洋渔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黄色文明+蓝色文明=绿色文明(生态文明)

  中国人是黄种人,最热爱的是黄土地,最高贵的是大明黄,母亲河是黄河,人文始祖是黄帝。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以说中华文明是以黄色文明为代表的。在以土地作为劳动对象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国人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它在农耕时代创造了农耕文明所能达到的顶峰。但在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以海上贸易通道连接海外大市场的工业文明和蓝色文明的冲击下,经历了凤凰涅槃式的浴火重生。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并不存在着截然对立的关系,我们既要继承黄色文明中敬天畏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华,也要吸收蓝色文明中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我们的追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环境、资源、生存空间越来越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陆地资源已经不能支撑发展对资源和空间的强烈需求,必须寻找新的资源、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全世界把眼光都瞄向海洋。

  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有海洋文化。文化是秩序和制度的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需要有先进的文化作为支撑,在特定历史时期,先进的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广东海洋科技人员在全国排第一位,海洋文化发展快,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在全国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我省的海洋科技人才力量,充其量相当于山东省一个市县的水平。我省现有26000多艘渔船,但100吨以上的,不到200艘,真正能够走远的没有几艘。海南虽然海洋面积在全国最大,但海洋文化却相对比较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发展海洋经济,迫切需要发展海洋文化。

  按照“科学、依法、规范、有序、集约”的原则,抓好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

  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围填海问题。目前,海南的围填海面积在全国12个沿海省份中是最少的。2002-2007年的五年时间,我省围填海共380公顷,比广西、河北等省都要少,更遑论广东、山东等大省。2009年起,国家开始试行围填海指标控制,今年正式下达围填海指标。我省围填海的指标,处于倒数第二位。

  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发展经济一点海都不填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要遵循“科学、依法、规范、有序、集约”的原则,落实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制度,建设用围填海指标主要用于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及国家产业政策鼓励项目。

  科学,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依法,就是依照海域使用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岛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规范,就是要严格依照相关程序办事,确保从程序上和实体上都要规范。有序,就是要按照海洋功能区划、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利用海洋,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一哄而下。集约,就是注重节约用海,原则上坚持能不填的就不填,能少填的尽量少填。总之,要做《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正确推动者和积极实践者。

  ●曹锡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什么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应当关注什么?

  人类以海洋为对象,在认知过程中,所留下的一切痕迹中能够表达出人类的价值系统和观念系统的内容都是海洋文化。

  海洋,注入人类的价值观念,构成一个文明或文化,它是人类在海洋领域所留下来的一切行动中所渗透出来的人类的精神、观念和价值。从学理的意义上,我觉得海洋文化有三大范围或对象应该得到关注:

  第一,海洋文化的实质,人类和海洋打交道所留下一切实际行为的文化实体部分。

  第二,人和海洋发生关系后,渗透在这个行为过程的价值部分。中西方对海洋的理解和态度就很不一样,在历史上,中华民族进入岛屿的时候都在临海依水而治,后来都离开海洋向内陆发展,这足以表达出我们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态度,海洋对我们来讲不是被征服的对象,是恐惧的对象,是敬畏的对象。但西方不同,尤其是北欧和西欧,所有临海的国家都尽量把自己和城市尤其是首都向海洋延伸。中西方人士在文化理念和价值诉求上,在人类和海洋关系上有巨大差异。在这种意义上,我觉得海洋文化的研究,应该关注人类和海洋发生关系的行为中所渗透出来的观念和价值。

  第三,我们对海洋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海洋产业,也不仅仅是把海洋文化理解成“人文学”,它应该是自然科学家、人文学家和政府部门、规划研究部门共同参与的更宏大的课题。

  研究海洋文化,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殊背景下,在眼光上、胸怀上、层面上都先走一步,先高一筹,为我们海南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page]
  ●矢 弓(海南知名评论员)

  敬畏海洋 尊重自然

  我们要敬畏海洋,大自然很神奇,海洋很奇妙,我们对海洋到底了解多少,这问题还需要探讨。本岛的渔民是敬畏海洋的,沿海各地方修的最多的庙,是妈祖庙或敬海洋之神的庙,民间还有很多敬畏海洋的习俗和禁忌。

  敬畏海洋,就要尊重自然规律,认真研究海洋、保护海洋。我十分关注围填海的问题,主要有四点认识:第一,要正确填海。我不反对填海,但一定要慎重对待。对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有重大作用的项目,该填还得填,比如,填海建港口、建码头、建海洋渔业基地,建关于国计民生的必须设施是必要的;但在海边建一般的消费娱乐场所,就应慎重考虑,尽量避免。第二,填海不能影响环境。海南的海洋环境是很美好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这里的环境。第三,填海要科学规划。填海不能影响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因为个别经济行为和利润而影响大多数人利益。填海要着眼长远利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考虑子孙后代,绝不能端着祖宗的碗,吃了子孙的饭。第四,填海要有个规范的程序和章程。哪些该填,哪些不该填,该填的项目如何论证,如何制止不合理的填海造地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有规范,要有章程,要搞好立法,立法是规范填海的第一步。

  规范填海要借鉴吸取国内外的教训,比如,日本、荷兰曾经填海造地,后又不得不退地还海,这是我们要吸取的教训,人家摸着石头过河掉海里了,除非傻子,我们不能再把人家摸过的石头再摸一遍吧。我们应当把教训当作制定规范性程序的参考。

  ●张 本(海大海洋学院原院长、资深教授)

  海洋文化应当“海纳百川”,研究内容应更广泛

  我省成立的海洋文化学会,提的是一个大的概念。海洋文化的概念,不应只局限在文化这两个字上。应该是我们海南人研究南海,在认知、开发、保护海洋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的文化,多偏重于精神财富,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精神财富,更应重视它的物质财富。所以,我建议海洋文化学会研究对象,应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样面就会很广。

  目前,有些人提到海洋,首先想到的是开发,很少提到海洋保护问题。其实对海南岛而言保护海洋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的,应该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

  ●熊安静(省政府研究室经济运行处处长)

  加快发展海洋制造业是实现国际旅游岛目标的重要支撑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并不仅仅只是抓旅游,各产业必须协调发展。未来一个时期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2年来,初步建成了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综合保税港区、东方化工城等主要工业开发区,形成了依托南海资源的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林浆纸、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制造业。虽与全国相比有很大差距,但也有很大潜力,有后发优势。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海洋制造业是实现国际旅游岛目标的重要支撑。

  从国际和国内经验看,不少闻名于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与海南地理纬度相似的美国佛罗里达州40年前制造业也不发达,如今有世界邮轮中心、航天发射中心、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基地和上千家医药企业。海南的气候、资源条件相似,佛州的经验值得海南学习借鉴。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