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内需",另一剂良药
旅游"内需",另一剂良药
来源:     作者:李文婷    2009-03-24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综合各地上报信息显示,春节期间,全国各主要城市景点及周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滑雪旅游等明显升温。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体。通过发挥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优势,旅游业将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贡献。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旅游消费定为2009年扩大居民消费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各地政府也相应出台一些措施,启动旅游"救市"计划,以拉动旅游消费市场。

  在扩大内需的议程中,旅游业的贡献有着巨大空间。正如凤凰卫视评论员何亮亮所言,以旅游业而言,中国13亿人口的游客资源,多样而丰富的旅游资源,现有景点与先进成熟之间的差距,就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中国的一个省就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按照欧洲的水平来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前景自是极为广阔。

  旅游业拉动内需的巨大潜力,归根到底在于城乡居民对于旅游消费的旺盛需求。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国民生活方式。据统计,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456美元,已进入世界公认的旅游消费快速增长阶段。2007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2008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收入接近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2007年我国城市和乡村居民个人旅游消费占生活消费性支出分别为6.6%和5.4%,而全球平均水平在10%以上,我国公民旅游消费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既表明我国旅游消费的增长潜力,也说明国家可以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以增加国民消费福利。

  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消费模式,其明显的抗风险性和较强的恢复能力有目共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非典",给我国旅游消费带来巨大冲击,但一年左右就恢复了增长。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当危机的减震器,也完全可以充当经济的加速器。

  旅游业具有拉动内需的巨大潜力,还表现在旅游消费作为一种最终消费,对于扩大消费具有直接拉动作用。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娱乐、购物、通讯等一系列产业将被旅游消费所拉动。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可以为民航、铁路、公路和水运等交通带来6700亿元收入,为餐饮带来约1万亿元收入。因此,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情况下,促进国民旅游消费,对于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旅游业长期来实行优先发展入境旅游的战略。从1978年到2007年,旅游业共创汇2532.94亿美元;仅2007年创汇达到了419.19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服务贸易出口的33%。但是2008年以来,受国内连续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影响,入境旅游的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2008年1月至9月,全国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98.2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26%。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国际旅游形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旅游业如何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我们审慎考虑。

  相比入境旅游,国内旅游起步较晚,但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现阶段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不再以创汇为首要目标,而应该把发展国内旅游作为基础,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优势,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从扩大内需十大措施来看,似乎都与旅游无多大关联。其实不然,直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将大大改善旅游的条件。而要增加旅游需求,需要高收入者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同时需要低收入者在收入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消费。

  因此,如何结合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况延展旅游消费就成为重中之重。首先,适度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有效购买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其次,挖掘农民旅游需求潜力。一方面鼓励旅行社开拓农村旅游市场,另一方面鼓励成立一些以农民为旅游服务对象的旅行社,让广大农民享受较低价位的旅游服务。培育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倡导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的新观念,简化银行信贷手续、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鼓励旅游部门与银行联合,通过给予旅游申请贷款者一定的折扣,调动其利用旅游信贷进行旅游消费的积极性。

  旅游,作为实现社会财富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必定会在各行业发展中独树一帜。文/冯洁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