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城随笔]老城、老桥、老殿(转载)
[古城随笔]老城、老桥、老殿(转载)
来源:     作者:李文婷    2009-03-25

  老城很老。随便到老城街上走走,看看那些静卧草丛的残碑断简,散落墙角的石墩石刻,身边的喧嚣便会霍然隐退,历史便苍苔般印满脑海。许多古老的建筑已伴随着时光消逝,如关帝庙、通潮阁,如今只能从那些残存的石柱和史籍中的片言只语想象它们当年的神采;而另一些,如广德桥、大成殿,却躲过了无数次自然灾难和人事更迭,仍以它们伤痕累累的身躯昭示着曾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老城千余岁

  老城曾是澄迈县县治所在地,大约也算得海南最古老的城镇之一。隋朝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苟中县从美亭迁县治到老城,因城东有澄江飞流,城南有迈山连绵,故而以山水联称,改称苟中县为澄迈县。自此直到清光绪年间(公元1892年),在1200余年的时光里,老城人在此安居乐业,他们默默地经营着自己的历史,默默地创造着对他们来说平凡却让后人惊讶的文化。

  关于老城的建立,有这样一种传说:据说在隋朝年间,苟中县有位吴姓人在朝廷做了大官,一日,皇帝忽然命他回乡为苟中另择城址。临行前,朝廷给了他一个竹筒,筒里藏有一幅地图。吴大官人被告知,回乡后,打开竹筒查看地图之地即是所选城址。吴大官人归心似箭,刚渡过琼州海峡,一脚踏上琼州大地便忍不住展开了地图。于是,老城成为苟中县的新县治。告诉我们这个传说的,是老城糖厂职工,20多岁的吴淑胜。看来这个世代相传说的传说如今已流进了年轻人的血液之中。且不管传说是否真实,它大约只是为了传递这样一种观念:老城作为澄迈的县治,乃是圣裁天意,老城人喜欢这种传说,他们为老城的历史和老城的地位而骄傲。

  然而,县治又从老城迁走了。由于老城靠近水港,海盗不时前来骚扰,以至于有3任知县在与海盗搏斗中牺牲;清光绪年间,一场地震又使瘟疫流行,伤死病死者不计其数。公元1892年,澄迈终于又迁县治于金江,作为一个古老县治,老城久远而辉煌的历史从此只留存在那一块块横卧在街角的青石条中。

  在老街行走,宋元明清时期留下的“石块”随处可见,老城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将能够收集的石碑石雕抬进老城小学,而没有文字的石柱却遭冷遇,特别是在老城糖厂后一个小坡的平顶上,各种形状的石墩石柱石条石碑躺在墙脚,没进草丛,甚至砌进猪圈的围墙。这周围,有宋朝年间琼北规模最大的关帝庙;关帝庙旁,就是那座因苏轼两度登临而留名史籍的通潮阁;断桥旁边,留有元代七层古塔的遗迹;护城河畔,建于明代的城墙还依稀可辨轮廓。如今宋元时代的建筑都已损毁,但散落满地的青石依然固执地要将行人拉回老城那远古的历史。

  断桥枕澄江

  老城人将现存的老桥叫做广德桥。

  广德桥始建于北宋,据史料一说,当时应该是木桥,木桥名叫长桥,广德桥应当是清代的名称。苏东坡当年贬谪海南,途经澄迈前去儋州,及后来北归时,都曾经过此桥。在北归途中,苏轼有两首诗写到了老城的“长桥”。在儋州,苏轼曾养过一条乌嘴狗,北归时这条狗也随他从儋州来到老城,经过澄江时,那条狗“长桥不肯蹑,径渡清深浦”,上岸时还咆哮着将路人吓了一跳。到达澄迈驿后,苏轼登上通潮阁又赋诗二首,其一写道:“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府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当年,长桥离通潮阁不远,站在阁上即可俯视无余;而通潮阁北边,老城湾里,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正渐渐没在晚来的潮水之中。

  现存的广德桥是石拱桥,全由大大小小的青石垒成,建成时代为明朝中晚期。据资料记载,当时澄江上有里、外二桥,按位置,广德桥当时应该叫做里桥。省文物管理办公室助理调研员王亦平根据资料推测,当时的桥身可能是一半为拱桥一半为石板的混合结构。王亦平指出,这种结构这种长度的大桥,在海南是独一无二的,其结构可能与当时河床的地貌与工程的经济等因素有关。可惜如今这座老桥已只剩下一半,石板结构的一半不知何时被水冲毁,只留下另一半4孔半的拱板。老城人也称广德桥为断桥。清光绪年间《澄迈县志》录有清人秦延英诗《经通潮飞阁旧址怀苏眉山》,其中写道:“岿然飞阁府城头,驿堠荒凉几度秋。古堞半多余草蔓,断桥依旧枕溪流。”如此看来,在清朝年间,广德桥已经变作“断桥”了。但问题是,现存的广德桥是否该称广德桥还是该叫广济桥,清人诗中的断桥是否正是眼前这座“断桥”,还有待考证。

  断桥虽断,从桥身蔓藤和野草丛中隐约的足迹看,偶尔还有人走过桥上。那些人是否也是来此凭吊怀古?剩下的这一半桥身,被夹缝中野生的藤蔓半遮半掩,古朴中凭添几分苍凉;石条的桥面上,历史使尘土一点点堆积,如今已是野草丛生,且几乎要没过行人头顶。唯一没有改变的,大约是奔腾不息的澄江水,几百年来,它一直都这么咆哮着穿过桥孔,然后再轰然落到桥下的深潭之中。那江水,是否记得900年前路过此地的白须老人?老桥大约是不会忘记了,因为老人的脚印早已随同他的诗篇印入了老桥的记忆。

  老殿多神奇

  老城文庙大成殿是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其露台前那块明朝时代的陛石(龙形浮雕),在海南更是绝无仅有。

  文庙位于老城西部,始建于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由宋朝将领李才卿将原来一所学堂扩建而成,用于供奉孔子。据说原殿四进两厢,占地5100平方米,包括戟门、中门、大成殿、尊经阁及东西庑,中门前还有一个泮池。从其规模,可以遥想到当年岛内文教之盛;然而天灾人祸交替损毁,那组巍峨庄严的建筑群也一再重修重建;现存的大成殿、东西庑和戟门,为清代中晚期遗迹;其他部分大多毁于日本人1943年的战火。就在这些残存的建筑中,那些雕刻、石柱及建筑技巧,无不显示了一种奇迹。

  第一进建筑是已彻底消失了,戟门如今已做了老城小学的体育室,大门紧锁,可以观看的只有门前那对小石狮子。石狮面部只用粗线条勾勒,但它双眼圆睁狮口大开的模样已显示出王者的威严;石狮前腿圆润且向内弯曲,显得有些笨拙。

  绕过戟门,后面即是大成殿。正入大成殿须得经过一道9级的台阶,台阶正中陛石上是一幅双龙戏珠的浮雕,长约2.6米,宽近0.6米。双龙身形舒展,神态安祥,其五爪自然并拢,不似一般龙雕身形盘曲张牙舞爪,也不见常有的那种云遮雾罩。据王亦平介绍,这块陛石是明朝遗物,如此大型的龙雕且保存完好,在海南仅有这一例。

  令人惊绝的还有梁枕上的浮雕。每一根横梁的枕木上,正反两面都各有一幅浮雕,一面人物一面动物。正门顶上那幅人物图案展示的是一个美满的家庭:幼儿支颐卧在牛背,双眼抬头看天;丈夫双手抱膝,坐在牛头前的一块巨石上;妻子则站在牛后,一手执鞭一手抓着一只动物,夫妻二人都回头看着牛背的孩子,脸上的表情恬淡而从容。让人惊奇的是,这些人物结构准确,肌肉饱满,并没有如传统的艺术那样要着意用衣物隐藏起人体。旁边一幅浮雕上,一位妇女打柴归来,见丈夫正在水边垂钓,便放下担子,双手支腮倚在树枝上静静地观看,劳作中的夫妻闲话不多却心有灵犀。线条简洁流畅,画面恬静温馨。一般的文庙雕塑中,这种草民生活的主题似乎并不多见。动物图案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鲤鱼跃龙门,也有中原文化不太熟悉的人象嬉戏图。所有这些图案,一方面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另一方面又有一种迥异中原正统文化的奇异之美。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