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皖北地区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重要支撑,皖北旅游如何将潜在的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皖北板块亟待升温
“没有皖北旅游的兴旺,就不会有全省旅游的崛起。”今年全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马露提出的《关于加快新皖北旅游大开发的建议》引起多方关注。
全省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全省打造三大旅游板块。其中以亳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作为一大板块首次列入全省旅游发展的战略层面。马露分析说,从全省旅游发展来看,皖南旅游资源禀赋好,发展起步早,政策资金支持大,发展已较为成熟;皖中旅游受皖南带动、政策驱动、经济拉动和区域联动的影响,发展已步入快车道;皖北旅游受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体制和政策资金制约等方面的影响,刚刚启动升温。
“安徽旅游要提高经济总量,跨越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是要将皖北旅游这一‘低洼地’培育成新的增长极。”旅游专家杨振之分析说。2008年,皖北旅游板块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93万人次,占全省比重3.73%;国内旅游人数达2360.34万人次,占全省比重23.75%;国内旅游收入105.84亿元,占全省比重15.11%;旅游总收入达107.28亿元,占全省比重14.67%。
“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给皖北旅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省人大代表葛家德认为,旅游业既是资源节约型产业,又是环境友好型产业,上游可推动交通、通讯、城市公共设施等基础建设,下游可拉动文化、现代农业、商品流通、生产加工等产业发展,是皖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之一。
一流资源三流开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皖北没有旅游资源,其实皖北不但有,而且很丰富,很独特,关键是没有开发出产品。”安徽大学旅游系主任章尚正介绍说,皖北历史遗存星罗棋布,既有独特的帝王文化,又有悠久的道家文化;既有浓郁的饮食、医药养生文化,又有花鼓灯、五禽戏等地方风情文化。区域内现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个国家级红色经典景区和6个4A级旅游景区。
马露坦言:与大皖南、泛巢湖旅游板块相比,皖北旅游板块发展明显滞后,处于“一流资源、二流服务、三流开发”的起步阶段。以皖北旅游中心城市亳州为例,虽然是道教文化、中医药文化和酒文化的发源地,有5处国家级、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旅游资源缺乏投入开发,旅游产品缺乏包装改造,市场竞争力较弱,经济效益不高,全市2007年旅游门票收入仅100余万元,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华药都的地位极不相称。
“从资源和旅游需求上看,旅游者初始体验往往选择游山玩水,但等到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就会进一步上升,皖北丰富的文史遗迹正好可以用来进行深度开发。”旅游专家魏小安非常看好皖北旅游开发前景,“皖北及其周边地区人口密集,有着旺盛的旅游需求,而且周边高速公路基本成网,可进入性较好。”
多方联动形成气候
如何挖掘皖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尽快让皖北旅游快速升温,形成气候?
“我们旅行社主推成熟的产品线路,皖北文化底蕴丰厚,但老庄哲学、建安文学等大都‘有说头、少看头、缺玩头’,难以引起游客兴趣。另一方面,皖北主流景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有限,缺乏像黄山、九华山那样的龙头景区。”安徽环球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徐华玉认为,皖北地区的旅游开发不能面面俱到,需要重点打造一张王牌,从而实现以点带面、辐射联动。
“皖北旅游是个整体,做好区域合作这篇文章至关重要。”省旅游局调研员于天厚认为,皖北六市要合力构筑大旅游圈,资源共享、互送客源,形成旅游要素的聚集效应。同时,不能满足于区内合作,六市要跳出皖北,研究皖北;面向周边,利用周边。特别要加强与省内泛巢湖、大皖南两大旅游板块的合作,加强与中原文化圈的合作,加强与东部相邻区域的合作(主要是与徐州经济圈的合作),加强与大别山旅游区的合作。
“皖北旅游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需要加大旅游营销力度。”长期从事旅游营销研究的张志轩教授告诉记者,皖北地区旅游营销人才队伍较弱,需要加大此类人才培养力度。(记者李跃波)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