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入围“长江中下游”国家游线
安徽入围“长江中下游”国家游线
来源:六安市人民政府网     作者:李文婷    2009-04-02

  省城旅行社人士表示,有望刺激我省国内游

  为整合全国各省区市分散的旅游形象,形成明确的国家旅游线路品牌,国家旅游局日前公布《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初步方案》(征求意见稿)。记者了解到,在首批入围的12条备选国家旅游线路中,涉及安徽的有一条,为“长江中下游”国家旅游线。

  12条线路入选门槛高

  国家旅游局日前公布了《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初步方案》,并公开征求意见。 “丝绸之路”、“香格里拉”、“长江三峡”、“青藏铁路”等12条线路入选首批中国国家旅游线路的备选名单。

  据了解,推出国家旅游线路的目的是形成若干具有统一、清晰、明确形象的国家旅游线路品牌,并作为中国国家旅游总体形象的有力支撑。通过国家旅游线路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宣传促销和市场推广,引导海内外游客旅游流向,打造一批旅游热点线路、热点地区和热点产品,形成若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方案指出,国家旅游线路评选需遵循的原则是体现旅游线路特征、立足国际兼顾国内、突出典型代表性、注重覆盖面等。国家旅游线路是依托品牌线路、连接重要旅游区(点)的旅游产品组合,不是主题类旅游产品组合,必须具有品牌化的航线、交通、河流、海岸等线路作支撑。国家旅游线路必须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着眼于吸引海外游客,并满足国内旅游发展需要,有利于引导国民旅游消费。国家旅游线路是国家级的旅游品牌,必须充分体现中国自然和文化的典型景观,具有国家层面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国家旅游线路要尽可能覆盖主要旅游地区和各省区市,但要尊重市场、尊重客观、尊重规律,不刻意强求覆盖全国旅游市场。

  有一条线路有望走安徽

  据介绍,按照典型性强、知名度大、交通通达、跨越多省等条件,中国国家旅游线路首批推出的备选名单有12条线路,包括“丝绸之路”、“香格里拉”、“长江三峡”、“青藏铁路”、“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红军长征”、“松花江-鸭绿江”、“黄河文明”、“长江中下游”、“京西沪桂广”、“滨海度假”。其中,“长江中下游”国家旅游线与安徽有关,它是以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和世界遗产为核心,连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对此,我省旅游界人士表示,一条国家旅游线路有望走安徽,这一方面说明这条线路的品质好,具备了典型性、影响力以及市场号召力。另一方面,如果最终能成为国家级品牌线路,势必能获得国家更大力度的国际国内宣传促销和市场推广,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从而推动区域和地方旅游业发展,对安徽旅游是个利好。

  “对我们发展入境游是重大利好。 ”省城一家旅行社负责人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初步方案》指出,推出国家旅游线路的目的是形成若干具有统一、清晰、明确形象的国家旅游线路品牌,并作为中国国家旅游总体形象的有力支撑。此次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以国家之力推广,这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品在海外知名度,降低旅游企业在海外推广我国旅游产品的成本,届时,将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来我省旅游。

  是否会刺激我省国内游市场?

  我省入围“长江中下游”国家旅游线路,对我省国内旅游市场会有怎样的影响? “会有一些新的产品出现。 ”省城另一家旅行社负责人认为,一旦国家旅游线路确定,我省旅游企业将围绕这些国家线路,迅速而有针对性开发一些国内旅游产品,培育国内市场热点。就以“长江中下游”国家旅游线路为例,它涉及多个中部和长三角省区,一旦它被确定为国家旅游线路,旅行社将可对涉及中部和华东地区的旅游产品进行调整,产品将越来越丰富。

  对此,省城有关旅游专家表示,尽管我国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过精品线路,当时我国还处于观光游阶段,现在正处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过程中,这次推出的12条“国家旅游线路”的休闲度假性更加突出。其实,在国外,一些国家也设有国家级旅游线路,如西班牙。而我国现在推出“国家旅游线路”,既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开拓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中国面向全球市场打造旅游品牌的自觉性努力。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些线路的现实可操作性有待提升。此方案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搭建区域旅游合作平台,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推动区域和地方旅游业发展”,但这12条候选线路中,与我省有关的“长江中下游”穿越多省,它连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六省市。如何真正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如何完善配套措施,如何对产品进行优化组合?都值得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