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秘海南长臂猿:终其一生足不下树
探秘海南长臂猿:终其一生足不下树
来源:     作者:王吉拉    2010-10-26
此次怀孕的B群2号母猿。
A群长臂猿一家子其乐融融。
B群一只雄性长臂猿在采摘野果。   本版图片由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提供

  近日,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出喜讯,保护区监测人员观察发现,一只海南长臂猿有“喜”了,今年底是它的预产期。

  海南长臂猿,是目前仅生活于霸王岭热带原始雨林的国宝,因其生境人迹罕至,加上从事海南长臂猿研究的专家很少,它们的生活习性少为人知。借此次海南长臂猿传出怀孕喜讯之机,本报记者多方采访研究海南长臂猿的专家以及跟踪监测的队员,向读者披露这个可爱的雨林精灵的秘密。

  10余天的暴雨之后,海南难得的晴好天气。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的热带雨林里,阳光穿过枝叶的间隙,照耀着雨林里的生命。B群海南长臂猿的2号母猿,金黄的毛发在阳光之下,像披缀着一身金线,看起来尊贵耀眼。虽然肚子已经明显凸起,它还是愉快地在树与树之间腾挪嬉戏。它怀孕了,这给濒危的海南长臂猿种群的恢复,又带来一缕新的希望。据监测队员观察,它怀孕可能有3个多月了,今年底是它的预产期。

  海南长臂猿,是目前仅生活于霸王岭热带原始雨林的国宝。目前,海南长臂猿有2个家庭群共22只,其中A群11只,B群7只,另外还有4只独猿(含一只母猿)。因其生境人迹罕至,加上从事海南长臂猿研究的专家很少,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就少为人知。借此次海南长臂猿怀孕之机,本报记者多方采访研究海南长臂猿的专家以及跟踪监测的队员,向读者披露这个可爱的雨林精灵的秘密。

  染色体只比人类少一对

  在4种类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中,长臂猿体型最小、行动最敏捷,它分布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是亚洲最珍贵的自然遗产之一。

  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龙勇诚介绍,海南长臂猿是我国6种长臂猿之一,是热带雨林中的指示物种。它的骨骼、四肢、五官、内脏、血液、神经等与人类基本相同。例如,它们在身体构造上有许多方面和人类极为相似,牙齿都是32颗;血型也有A型、B型和AB型;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22对,比人类只少一对;月经周期也和人类相差不多,都是30天左右。

  海南长臂猿在心理、生理、感情等方面也与人类相似,因此它是人们研究现代心理学、动物学、人类学、生命学和社会学的重要实物,在具有很高的生态保护价值之外,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食物多达80余种

  海南长臂猿的食性很杂,研究人员曾经以为它是素食主义者,但随着观察的深入,监测队员也记录到它在树上有捉昆虫吃的行为。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振河多年观察,共记录到海南长臂猿食物49种。但是,1998年,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投入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他们帮助保护区建立起了一支专门的监测队,对海南长臂猿行为、数量变化、觅食路线等进行仔细观察,并定期记录,发现海南长臂猿的食物多达80余种,尤其喜欢肉厚多汁的成熟果实。

  根据这份菜单,从2007年开始,霸王岭保护区与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合作,实施“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恢复项目”,对霸王岭地区的次生林、残次林进行改造,抚育能为海南长臂猿提供食物的乡土树种,从而恢复雨林植被,改善和扩大它们的栖息地。

  短短3年多里,共完成栖息地改造面积近3000亩,种植海南长臂猿喜食树苗84134株,最主要的品种有笔管榕、高山榕、青果榕、光榕等。今年7月,又在横穿海南长臂猿现存的核心栖息地南叉河-东三大沟-东二地区,种植重阳、笔管榕、高山榕等大树50株,为其建设食物廊道。

  终其一生足不下树

  无论是睡觉、玩耍,还是觅食、行走以及谈“恋爱”、生子,海南长臂猿所有的生命过程都是在树上完成的,它一生之中从不在地上活动。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周江博士,曾在霸王岭对海南长臂猿进行过长达两年的跟踪监测,他发现这些雨林的精灵都习惯在高15米以上、胸径20厘米以上的大树上活动。

  如此高的大树,万一失手怎么办?上个世纪60年代参与海南岛鸟兽调查、与海南长臂猿亲密接触的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徐龙辉教授告诉记者,海南长臂猿特殊的四肢结构,保证它绝不会失手。

  它们上肢下垂超过膝盖,两臂伸开宽达1.7米左右;手掌比脚掌还长,拇指可与其他四指对握,形成杯状。所以,海南长臂猿的手臂不但是采摘果实,捕捉虫子进食的主要工具,还和脚一样有行走功能。

  “它的长手掌是适应树栖生活的结果。”徐龙辉告诉记者,海南长臂猿行走方式既特别又优美,像杂枝演员在高空表演飞人技巧,它们可以借助长长的手臂和臂力,从一棵树上跃起,用荡秋千方式把自己荡飞出去冲到9-10米远的另一棵大树上。由此可以想见,人要在树木茂盛的雨林里追踪观察海南长臂猿得有多难!

  而且机警的猿群为了避免途中攀上枯枝朽木而摔下,一个群体的行走路线比较稳定,不会轻意另选新径。

  像人类一样组建家庭

  海南长臂猿也像人一样,具有社会性,它们是群居动物,以牢固的家庭为单位进行活动。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陈庆曾拍到海南长臂猿一家三口的温馨镜头。

  成年雄猿(也就是这个家庭的父亲)是家庭的首领,当群猿戏耍觅食时,它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会坐在高高的树顶瞭望,以策安全。若发现它们活动地域中有其他猿群入侵,它就会率领家庭成员驱逐入侵之敌。

  海南长臂猿的家庭意识很强,在一个成熟的海南长臂猿家庭中,往往有一个成年的雄性个体,2-3个成年母猿,另外还有数量不等的仔猿。婴猿出生后,由母亲抚养,雄性幼猿在它们未成年之前都与整个大家庭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性成熟,需要配偶获得交配权时,才会被驱逐出去。小猿仔出生后,母猿即搂着幼仔四出活动,长至3-4公斤后才逐步离开母亲,独自活动。如果遇险,小猿不幸掉落地面,母猿或猿群首领往往会不顾一切前去抢救。或者夫妻中一方被猎人射杀,另一方不会逃离,所以盗猎往往一次会打到一雄一雌两只海南长臂猿。

  怀胎六月母慈子爱

  “B群2号母猿的体态特征有了很大的变化:乳房增大,明显凸起,肚子也显得突起,活动的动作也明显缓慢,而且7月份曾监测到2号母猿和3号大公猿有过交配行为,2009年初生的婴猿已经完全脱离2号母猿独自活动觅食,感觉2号母猿已经怀孕……”

  这是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曾新元日前给记者提供的该局最新的海南长臂猿野外监测情况报告。

  B群2号母猿怀孕了。人们会好奇地问:海南长臂猿孕期多长?它们在高处是怎么生产的呢?龙勇诚告诉记者,同为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怀孕周期比人类短,大约6个多月。“它们的性成熟周期很长,至少在10年以上。”

  龙勇诚说,成年雄猿和未成年的雌雄幼猿体毛都是黑色。雌猿到性成熟后会褪去黑毛,换上金黄色体毛,但头顶处还有一块黑色毛发。

  据观察,海南长臂猿分娩时,婴猿的头部先从母体中出来,随后是身体和四肢。“婴猿的上肢一从母体中娩出,它就会紧紧抱住母亲的腹部,所以,不用担心分娩时婴猿会从高处落下。”龙勇诚告诉记者,在两岁之前,仔婴从不开离开母体。

  雄多雌少盼添“千金”

  2号母猿是位英难母亲,它每隔两年生一胎,这是第五次做母亲了。“这实在很不容易啊!”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长周照骊告诉记者,海南长臂猿中性成熟的母猿仅有5只,其中一只因年老,已丧失生育能力,还有一只雌性独猿,虽然在上个月的监测中,观察到它和另一只雄性独猿一块活动,但尚未确定它是否组建起新家庭。

  虽然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在逐渐恢复,但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年产下的婴猿都是雄性。10月22日,记者在与曾长期担任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局局长的王春东讨论这一问题时,他焦急地说,这说明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较差,食物不够丰富。“通常动物在获得食物不足的情况下,容易生出雄仔。”

  “如果下一代中没有雌猿的话,海南长臂猿便很危险了。”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教授江海声告诉记者,没有雌猿出生,那些独居的雄猿便难以配对组建起新的家族群,而现存的家族群因为自然衰老,将在若干年后消失。

  因此,对于这位英雄母亲,人们都在翘首期望它能为海南长臂猿大家庭添一宝贵的“千金”。
[page]
 

海南长臂猿母子。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供图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采集于1891年的海南长臂猿模式标本。费乐思 摄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保存的国内第一号标本。

  文\海南日报记者 范南虹

  它是仅仅繁衍栖息于海南原始热带雨林的精灵,但是它的模式标本却保存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一个多世纪里,它左腕上挂着白色标签,安静地守望在异国的一个角落,大眼睛里满是乡愁。它就是比熊猫还稀少、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受到国家严格保护,严禁猎杀。由于其存世个体仅有22只,加上它只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原始热带雨林里,没有多少人能亲睹芳容,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子!要了解海南长臂猿,仅能查找图片,就是它的标本也极少见。

  据统计,海南长臂猿标本全球存量估计约为10具,分别保存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海南省森林博览园。

  英国博物馆里的模式标本

  模式标本,英文名为type specimen,指的是作为规定的典型标本。通常它指的是被用来命名的第一具参考标本。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特有种,它的模式标本却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馆内大约藏有世界各地的7000万件标本,其中就有海南长臂猿模式标本一件,海南长臂猿标本雄性个体2只、雌性个体1只和两具头骨。

  关于这个模式标本,资料记载很少。10月23日,海南日报记者辗转委托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中国项目部主管陈辈乐博士,通过网络邮件转发其同事费乐思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拍摄的海南长臂猿的相片。从相片上看,那具海南长臂猿模式标本是只成年雄性个体,它安静地坐在博物馆的展柜上,头顶上一丛黑色发冠,全身黑色毛发蓬松发亮,左腕上挂着白色标签,依稀能看见上面1891.12的字样,其标注的英文名字是Hylobates hainanas。它低垂的大眼、紧抿的双唇,看起来无限忧伤。其脚边的标牌上注明该标本由W.T.Lay,Esq于1891年采集,据传是当时的一位英国传教士雇人采集的。

  曾于上世纪60、70年代,来海南开展海南岛鸟兽资源调查的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徐龙辉教授告诉记者,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海南长臂猿标本最后由汤姆斯于1892年定名为海南长臂猿(Hylobates hainanas),其模式标本在该馆保存至今。

  “模式标本对物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徐龙辉教授告诉记者,生物科学家在开展物种及其栖息地研究时,往往参照模式标本进行。比如海南长臂猿标本就在中外学者关于“海南是否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地区”的争论中起了关键作用。

  据说,世界知名的动物学家福登曾认为海南并不是典型的热带雨林地区,论据是他在德国一家动物园里录下了一只“海南长臂猿”的叫声,他发现,其叫声的波长明显比其他典型热带雨林中动物的要长,从而认为“海南长臂猿”的原产地海南岛并非属于植被丰富茂盛的热带雨林(注:声音波长越长,越不利于在植被茂密的热带雨林传播)。但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动物生态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海南长臂猿的声音却发现,海南长臂猿的声音波长其实与其他热带雨林中的动物相仿,也很短,海南应该是典型的热带雨林地区。原来,福登搞错了研究对象———他研究的是一只外型酷似雄性海南长臂猿的越南黑长臂猿!

  激烈争论后采集的国内第一号标本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收集了广东、海南两地众多的动植物标本,而该所的“镇所之宝”便是两雄两雌的4具海南长臂猿标本,其中一对还是国内的第一号海南长臂猿标本,采集于尖峰岭。

  徐龙辉教授揭秘了一号海南长臂猿标本背后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在开展海南岛鸟兽资源调查时,队员就是否采集海南长臂猿标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调查队甚至还专门开了一个会议进行讨论。”在那次讨论会上,徐龙辉力主采集海南长臂猿标本,理由是当时全世界只有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保存海南长臂猿的标本,国内并没有,而且这一物种当时的学名是“海南黑冠长臂猿”,被一些动物学家们认为是越南黑长臂猿的海南特有亚种,不是独立种。

  经过讨论后,调查小组一致认为,我国应该采集海南长臂猿标本进行分类鉴定,以确定它的分类地位,呼吁政府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保护,早日建立长臂猿保护区,进行严格的、封闭式的保护。

  随后,调查队副队长巫露平和中山大学的唐瑞斌各猎获了一雄一雌两只海南长臂猿制成标本。动物学家在研究这两副标本的基础上,认为它与云南和越南的长臂猿有些不同。海南岛长臂猿的雌性标本全身体毛金黄色,只在头顶残留一块手巴掌大的黑斑。云南长臂猿除有头顶黑斑外,四肢或体侧也有黑色条纹,故认为海南岛的长臂猿应该是海南特有亚种(Hytobates concotor hainanus)。若干年后,在此基础上,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等人通过测定粒线体DNA控制区序列,将海南长臂猿提升为独立种级,更加提高了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地位。

  “长臂猿曾是海南岛的广布种。”刘振河,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内第一个完成海南长臂猿生态学研究报告的动物保护专家。他告诉记者,上世纪60、70年代在海南岛鸟兽资源的调查中,调查队在海南的各大山区,如五指山、吊罗山、尖峰岭、霸王岭、黎母山发现了长臂猿,至少有6个市县分布着长臂猿。“当时,海南长臂猿还能看见。在尖峰岭时,调查队员住在林业局招待所,每天早晨都能在它们清脆的鸣叫声中醒来。”

  而海南长臂猿因其筋骨泡酒具有祛风健骨、舒筋活血的功效,很容易成为人们的捕猎对象。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第一任局长洪德威老人回忆,过去海南的老百姓认为长臂猿的肉有很强的保健作用,用长臂猿前臂骨头做成的筷子能辨食物毒性,而它们的爪子可以驱邪。加上海南长臂猿清晨喜鸣唱,容易被猎人发现踪迹,所以数量急剧下降。

  也就是在海南岛鸟兽资源调查结束后不久,当时的霸王岭林业局根据调查组专家的建议,率先在林区内建立了自然保护站,将海南长臂猿保护起来。

  被盗猎海南长臂猿制成标本

  保护站成立后,由于保护级别不高,老百姓盗猎的情况仍时常发生。这让时任局长的洪德威感到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形势越来越危急,他加快了申报霸王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步伐。1980年,霸王岭一雌一雄两只海南长臂猿被人盗猎。随后,它们被霸王岭林业局没收,由当时制作动物标本的专家阳善利用业余时间制成标本,珍藏在霸王岭林业局标本室。

  “海南长臂猿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大树上,以花叶、果实、蜂蜜为食,终其一生都在树上活动。”谈起海南长臂猿种群破坏较快且又恢复较慢的原因,徐龙辉沉痛地说,海南长臂猿在自然界基本没有天敌,人类才是它最大的天敌,人类的盗猎和对热带雨林的破坏,是海南长臂猿渐趋灭绝的最大原因。

  1980年,当时的广东省林业局批准成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而自调查组采集海南长臂猿标本以后,再也无任何人能采集该标本。因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等级随后提升很快,迅速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也在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使因为科学研究所需,也不准采集了。

  如今,当年被盗猎的一雌一雄两只海南长臂猿,于2004年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转到海口西海岸的省森林博览园的展馆内保存,它们长长的上肢抓住模拟的雨林藤条、树枝,向人们演示着它们在热带雨林里灵巧、矫捷的身手。可惜的是,可能在海边潮湿、空气含盐量高的自然条件下不利于标本的保存,两具海南长臂猿标本的毛发已出现脱落迹象。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