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墓丽影———辛追夫人复原塑像揭开神秘面纱,引来大批市民一睹其芳容。 →精致的朱色菱纹罗手套吸引众多观众。 本栏照片由本报记者张杰摄
古墓越千年,丽影永不朽。省博物馆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精品展,成功营造一种汉代雅韵的意境,观众透过若隐若现的迷离光晕,仿佛再次聆听到汉乐悠扬,梦回西汉。
纵观整个展览,与歌舞、演奏相关的文物占据了相当比例,着衣歌舞俑、奏乐木俑、竽、二十五弦瑟、七弦琴悉数展出。
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章佩岚介绍,汉代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有节日庆典时的浪漫欢愉,也有日常生活中的轻松随性,七弦琴、二十五弦瑟,都是当时流行的乐器,歌俑头梳盘髻,舞俑着长袖舞衣,是汉代贵族夜夜笙歌的生动演绎。
细看马王堆墓出土的墓奏乐木俑,其气势恢宏,两人吹竽,三人鼓瑟,俨然一支家庭管弦乐队,是墓主人辛追生前生活的写照。俑采用浮雕的手法,注重头部与面部的雕刻,并施加墨绘和朱绘,还以彩绘表现色彩艳丽的服饰,既反映了当时雕塑艺术的水平和成就,又可考证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及丧葬礼俗。
且看,那脸上敷白粉,描墨眉,点朱唇,身形纤巧的着衣歌舞俑,汉代工匠用最原始的雕刻工具给今人留下一个长袖飘飘为纤腰磬折、长袖漫舞的经典楚女形象。
章佩岚说,汉代歌舞盛行一时,贵族们到处搜罗能歌善舞者组建家族乐队,马王堆墓中遣策(随葬品清单)表明軑侯家就曾拥有一支由10个人组成的可以表演楚歌郑舞的乐队。
据了解,此次来琼展出的七弦琴为复制品,原物为马王堆3号墓出土,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汉琴标本,极其珍贵,也是人们首次见到“半箱式”琴实物。
章佩岚说,该琴的琴面有七条弦痕,岳山(琴头架弦处)内侧磨损较重,当是弹拨琴弦形成。这种“半箱式”琴,应该是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一种楚式琴,与后世琴相比,它没有作抚琴标记的徽位,面底板是活的,尾部为实体。琴属于典型的独奏乐器,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听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历史,奏不完的弦歌。
透过古代长沙国和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观众依然可以强烈感受到汉代大一统王朝的各种建置,虽然已经成为历史遗迹,但汉代成形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到如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本报海口11月18日讯)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