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发展海南旅游商品,要加大对重点旅游工艺品企业的扶持力度;开发独具海南特色的旅游商品;整合旅游商品品牌;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本文探讨发展海南旅游商品的建议如下:
加大对重点旅游工艺品企业的扶持力度
旅游商品的开发应充分注重以本地的资源与文化优势为依托,紧密联系市场,加强创新,改进包装,引入文化开发理念,使旅游商品的开发成为当地文化旅游、文化宣传、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既要加大对旅游工艺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又要加强市场监管。具体措施有:
1、建立旅游商品开发基金,实施鼓励扶持政策,努力形成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的局面。
2、以企业化运作模式成立旅游商品开发研究中心,组建设计———加工——— 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公司和企业群。
3、鼓励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重视产品的命名宣传和专利申请;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自律和信用建设,引导旅游商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4、鼓励民间工艺品的手工制作、鼓励现场制作和精工细作;培育本土艺术家,努力创建平台,加强国际交流。有佛教文化商品系列;海洋文化商品系列;椰文化商品系列;土特产品系列;旅游文化制品系列;旅游日用品系列。
开发独具海南特色的旅游商品
首先,要开发宗教旅游商品。海南有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例如南山,那么,可以围绕宗教文化开发旅游商品。
其次,要开发海洋旅游文化商品。海南的海洋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力,可以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渔民画、船板画、贝雕、船模、工艺品等。要加大开发渔系列工艺品力度,做好仿古帆船船模及 “鉴真”仿古船组合船模的开发工作;海洋文化内涵的系列商品的开发。
还要开发旅游海特产。利用海南丰富多样的鱼类和海珍品,进行深度加工,精心设计出精美的包装,制作成为便于携带、外形美观、卫生的系列旅游食品和旅游礼品。
开发旅游水果商品具有有利条件。海南的规模种植业,不仅可以此为基础开发乡村休闲旅游让游客现场采摘,还可加工包装成附加值较高的便于携带的旅游食品。如:木瓜、椰子、香蕉、芒果等。
时尚旅游商品系列开发不可忽略。有以珍珠为原料的美容护肤品;有以海藻、鱼油等海产品为原料的保健食品;有海南岛服:有海南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特色的专门休闲服饰和鞋帽等等。
开发茶叶与酒类旅游商品是当务之急。海南的苦丁茶绿茶已经享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应进一步加大茶品的开发力度,精心设计和包装,形成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茶叶商品体系。针对具有特色的鹿龟酒,应深度加工成便于携带的礼品,改良工艺配方,并注入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把它作为品尝海鲜美食的必备饮品和来海南必尝的特色酒。另外,以杨梅等水果为原料可开发糖果、果汁、果酱等。
文化旅游商品系列开发是个重点。有书籍:介绍海南的历史沿革、民俗、故事、传说和人文轶事等;有画册:地图、导游图、游览线路图;旅游风光摄影图片、海南旅游风光明信片等;有音像制品:介绍海南名山、名城、著名岛屿以及港口、海湾、海滩的录像、光盘系列;明星歌星来海南的MTV;关于海南的重要电视片、电影片的VCD或DVD片;有其他方面的文化旅游商品:景点门票、纪念电话卡、纪念封、纪念邮票、纪念币、纪念邮戳系列;海南风光的台历、挂历、年历、纪念礼品等系列。
品牌整合是旅游商品的发展新路
海南一家公司把海南的著名旅游商品品牌椰岛鹿龟酒、南国速溶椰子粉、春光浓香椰子糖、椰仙苦丁茶、胡椒等八种极富热带海岛地方色彩的名牌特产加以组合,经黄金礼盒精装形成独特的“海南八珍”。这是旅游商品发展的一条新思路。这样做,既宣传了海南,又提升了海南旅游商品的品味。本来,旅游商品业要不断创新与提高,才能加快海南旅游商品的发展步伐。旅游商品在开发创意上,要具有海南鲜明特色,集新颖性、纪念性、欣赏性、实用性、便携性于一体,有实用、收藏、馈赠价值。在开发工艺上,要向高中低档价格旅游纪念品、礼品、实用品的方向发展,提倡生产材料就地取材,多利用本地材料,既体现特色,又降低成本。在开发环节上,要注重协调好旅游景点、开发厂商、经销商、大型超市和旅游酒店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合旅游景区(点)自身特点的旅游商品开发经营体系,逐步把海南建成热带产品的购物天堂。
海南的经济作物多,像胡椒、辣椒、腰果、咖啡、槟榔等热带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整合这些资源,则是摆在生产企业眼前的头等大事。海南当前要做的,是对现有旅游商品进行整理,并不断挖掘新的旅游商品资源。土特产的开发,要保持原汁原味,越土越好;其他旅游商品的开发更要突出海南本土特色,有艺术创新并增加文化内涵。政府应当有一套支持、鼓励开发旅游商品的政策措施,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本地、外地企业积极参与海南旅游商品的开发。
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迫在眉睫
开发新的旅游商品品种,保护知识产权迫在眉睫。在海南,任何一种新的旅游商品一上市,马上就会遭到仿冒。椰仙的苦丁茶、纨美贝艺的椰壳手表、椰派的饰品、白沙绿茶、海南岛服等等,都难逃被仿冒的厄运。生产企业一直疲于打假,尽管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予以配合,假冒现象仍如雨后春笋。有旅游商品厂家反映说,开发一个新产品,要耗费研发者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仿冒者拷贝后,形似而神不似,消费者难辨真假,其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游客投诉不断,创新产品被致于死地,故建议政府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维护研发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旅游商品的发展。
(作者 刘荆洪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