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里山乡百里歌
——屯昌县农民合唱团调查
本报记者吴清雄 吴斌 洪宝光
两年多前那瞬间产生的激动,屯昌县屯城镇逢田村村民黄鲜英至今仍然刻骨铭心。
2008年8月的一个傍晚,大喇叭播放的歌声传遍了村子。放下手里的家务活,黄鲜英跑出去看热闹。只见在村头的百年大榕树下,县红旗中学的音乐老师正带着几名“村姑”在边歌边舞。姑娘们脚步笨拙,旁边的男女老少直笑。
“来,一起唱。”黄鲜英正思忖间,那名音乐老师一把将她拉入了队伍。黄鲜英口里推辞着,但一双脚却不听使唤地迈向前去。她羞涩地低着头,唱歌的声音像蚊子一样小。在老师的鼓励下,她的声音很快便越来越响亮,双腿也在激扬的歌声中迈出了第一舞步。
这一步,让黄鲜英迈进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成为屯昌第一支“农民合唱团”最早的一批团员。
从那时起,短短两年多时间,全县119个村(居)委会的200多个农民合唱团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屯昌大地涌现,两万多名农民像黄鲜英一样高声唱出了第一支歌,跳出了第一支舞。
从“观众”到“演员”,从“要我演”到“争着上”——屯昌农民用握惯锄头的粗手,播种出姹紫嫣红的文化之花,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
让农民从“看客”成为“主角”
“邻村的合唱团来‘PK’啦!”消息传开,坡心镇石桥村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成为村民们的“快乐大本营”。
你来一首《十送红军》,我应一段《走进新时代》,你跳起健身舞,我展示小品……双方各出节目,两村对擂,演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两村的男女老少一齐出动,为自己的亲友捧场,一人上台,全家助阵,现场氛围比看城里来的明星演出还热烈……
“以前石桥村的夜晚可从不像今天这般热闹。那时天一黑,桌一放,围成一圈搓麻将。自从有了合唱团,村里再也听不到哗啦啦的麻将声,每天晚上都载歌载舞,还经常和邻村的合唱团之间开展巡演和擂台赛。那阵势,就像过节一样。”石桥村“村官”吴召坤说。
近年来,随着屯昌县的经济发展,农民生活不断改善,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村民们一到晚上就无所事事,致使赌博、封建迷信等滋生暗流,影响了社会风气。
为了让健康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屯昌着力在全县开展文化下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县里有关部门很快发现,文化下乡的一阵锣鼓喧天,几番欢声笑语,虽说确实给农民带去了精神享受,但这种在各种节庆时点送来的文化大餐,总给人一种风一样地来,又风一样地去的遗憾。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黎小红说:“文化下乡,我们不可能天天去送,人家也不可能天天来看。所以农村的文化建设就根本而言是要靠农民自己的文化参与。于是,我们决定创建‘农民合唱团’,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建设一支不走的文化‘三下乡’队伍。”
2008年8月,屯昌县在屯城镇大同村委会逢田村试点,组建全县第一支农民合唱团。大同村委会书记陈江从县委宣传部接到任务后,在逢田村发动了好几天,好不容易才凑了10来人。
县委宣传部把县红旗中学的音乐老师请到逢田村教他们唱歌跳舞。村民们看到动真格的了,观看一段时间后,被感染了,胆子也大了,陆续有人参加到合唱队里面来。县委宣传部给合唱团成员量身订做了漂亮的表演服装,村民们穿上很高兴。
“起先参加的人少,看热闹的人多。”退居二线后多次到村里指导农民表演的县农业局干部李孝儒说,“后来,看热闹的人都站不住了,也都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再后来,大家都争着上啦!”短短两个月,屯昌县第一支农民合唱团的成员便发展到120多人,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只有六七岁。
“一村唱,响一点;村村唱,响一片。”为了让合唱团在全县推广,在县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各个镇都包车带着农民到逢田村参观合唱团。“逢田村的人能唱,我们凭啥不能唱?”许多乡镇的“文艺骨干”在参观完逢田村后,便开始在政府的扶持下组建起农民合唱团来。
“参加歌舞排练,让我心情变好了,干活更起劲了,连走路腰板都比以前直了。白天哼着歌儿做农活,晚上唱歌跳舞,每天像过年一样快乐。”南吕镇里家村村民蔡小玉说。在她的影响下,爱打麻将的丈夫和婆家的老人、姑婶都加入了合唱表演中。
屯城镇大同村委会的残疾农民徐益自幼失去双臂,自卑曾压得他长期喘不过气来。自从他参加了去年村里的农民合唱团后,他越唱越想唱,越唱越起劲。他说,参加合唱团让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在许多村庄,村民们学歌学到夜深都不愿离去。经过老师的指点,村民们从五音不全、不敢张口到昂首挺胸,自信心十足。
农民的热情让黎小红欣喜不已,她决定用“打擂台”的办法为合唱活动“火上浇油”。2008年12月,县里在屯城镇逢田村举办了第一届屯昌县文明生态村农民合唱比赛,8个乡镇的代表团共1000多人参加演出。
台上争输赢,台下再较劲。各村纷纷排练精品节目,到其他村“比拼”或巡回演出,其他村也拿出拿手节目来回应,农民的“文化之火”越烧越旺。
“农民的节目,农民演来农民看。这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场景。”多年从事乡村文化工作的屯城镇文化站站长郑俊才说,“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镇文化站长期处于‘有阵地,没活动’的窘境。而农民合唱团切中农民的文化需求,农民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既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文化产品的享受者,因而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农民合唱团做到了我们乡镇文化站长期想做却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
[page]让乡土文化登上大雅之堂
猫儿步、八字步、秧歌步,一位位“村姑”尽情扭动着美妙的身姿;犁、斗笠、锄头,一件件农家物品走上了"T"型台;插秧、收割、挑担,一个个农活变成了时尚的艺术。
在农民合唱团的演出节目中,“农民时装秀”一出场便引来掌声雷动。
从最初学唱现成的红歌和跳集体舞,到自创自编“时装秀”,短短两年多时间,屯昌农民的文化创造力喷薄而出,不断挖掘“原生态”的元素,吸收现代文化、时尚文化,推陈出新,展现出惊人的乡土文化能量。
屯昌的农民合唱团成立不久,在文艺工作者的指导下,有了自编内容和自创节目,有的合唱团根据屯昌特色自编的歌舞节目《快乐小黑猪》、《脸谱》等,不但诙谐幽默,还宣传了家乡的物产;有的合唱团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演出,把村民家的事都唱到歌里,让农民们乐得前仰后合;有的合唱团还巧妙地利用海南八音来为舞蹈伴奏,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农民合唱团的节目种类变得越来越丰富,除了歌舞,话剧、快板、小品、模特秀等许多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和手段,也被“引进”到农村来。一批文艺骨干也成长起来。农民何志武创作表演的《傻子上学》等大量小品很受当地老百姓喜欢,被村民们称作“屯昌赵本山”。南坤镇南坤居委会的何萍每天上网查找优秀歌舞节目,下载后自己先学会,再向合唱团成员传授,使团里的节目不断出新。
如今农民合唱团不仅在农村演出,县城里的一些公司的庆典等也请合唱团“助兴”。去年5月,该县农民合唱团赴海口参加“庆祝海南解放60周年合唱演出”活动,精彩演出获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们高兴地说,以往是城里的文化往农村送,现在是农民的歌到城里唱。
“农村文化土得掉渣,却美得惊人。”海南爱乐女子乐团的指导老师斯琴高娃教授激动地对记者说。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近两年来多次下到屯昌农村亲自指导农民合唱,为全县农民合唱团的组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个以高雅艺术著称的省级文艺团体的教授为何愿与乡土文化结缘?斯琴高娃说:“农村需要文化,文化也需要农村。农村有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城里的艺术工作者下乡,能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变得鲜活而富于大地的气息。屯昌农民合唱团在短时间内迸发出如些强劲的文化创造力,对于这样一个新事物,这样一种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小看吗?”
“给农民一块田地,他们就能种出绿油油的水稻;给农民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他们就能让文化之花春色满园。”黎小红说,“我们在农民合唱团的基础上,不断‘升级’农村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大放异彩。”
从合唱表演“升级”为农民欢乐节。利用合唱活动带来的欢乐效应,2009年7月该县举办了第一届农民欢乐节。合唱表演、艺术舞蹈比赛、琼剧表演、卡拉OK比赛。长达3天的活动,给农民带来真正的欢乐。
从零散演出“升级”为万人大合唱。今年国庆,屯昌县万名农民红歌颂祖国广场大合唱。晚霞绚烂,红旗漫卷,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屯昌有超过一万名农民,在三个会场,通过电视传输,三地同声歌唱祖国,祝福祖国母亲61周年华诞,产生了轰动效应。
从农民合唱团一枝独秀“升级”为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共投入1580万元,建成文明生态村群众文体设施篮排球场151个,乒乓球台200多张,休闲场地96个。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泛北部湾跨国体育舞蹈大赛暨海南省体育舞蹈锦标赛。打造海南首个油画村,油画产品远销欧洲市场……
“思路创新、载体创新、组织方式创新,使农民合唱团赢得了农民的欢迎,展现出了无穷的文化生命力,并带动了全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屯昌县委书记江华安说,“乡土文化也能登上大雅之堂,穷县小县也可以办出大文化,屯昌农民合唱团的实践,昭示着海南文化发展繁荣的春天已经到来!”
让歌声把和谐撒向百里山乡
在屯昌,农民合唱团被农民称为“和谐的使者”,唱到哪,欢乐在哪,唱到哪,和谐在哪。
在南吕镇,记者听到了一个“烂仔村”变成“文明村”的故事。
南吕镇古史村以前烂仔横行,经常向商户收取保护费,外地人都不敢到这里做生意。去年,村里成立合唱团后,许多平时爱滋事的青年在歌舞中变得文明了,上进了。林国道、林国旺兄弟以往在村里滋事是出了名的,自从参加了合唱团后,就像变了个人,不但不再打架斗殴,而且养了猪,种橡胶,走上了致富路,盖起了三层小洋楼。烂仔少了,村里的客商变多了,村里经济发展也渐渐红火起来。
据南吕派出所指导员周飞龙介绍,目前,全镇已有15个村(居)委会成立了农民合唱团。一年间,辖区内的刑事案件下降了25%。治安案件下降了20%。
“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屯昌县县长范高净说,“成立农民合唱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对农村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硬建设’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全县改善投资环境、树立良好形象、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了歌舞的熏陶,屯昌农村发生口角打架的现象少了,文明团结的景象多了;赌博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靠科技致富的多了……
每年的三月,是南吕镇郭石村的“公期”,往年的“公期”村里人都聚众赌博,抬公游行,大吃大喝。而自从有了农民合唱团后,这里的“公期”有了新的内容。村里的合唱团给村民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节目,别村的合唱团也来交流演出,使农民告别陋习,享受快乐。
坡心镇石桥村委会主任吴召坤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合唱团,大家在一块唱歌跳舞交流感情,邻里关系融洽了,婆媳吵架的没有了,偷鸡偷鸭的现象也没有了,以前因土地、林权问题引发的纠纷现在都平息了。
南坤镇松坡村委会和岭肚村委会以前曾积下矛盾,两村之间的村民老死不相往来。在镇里组织的合唱团巡演活动中,两村村民经常在一起切磋和交流,矛盾也就渐渐化解了。
屯城镇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送科技下乡,县里要发补贴,农民们才会来。而如今,利用合唱团演唱前20分钟的时间,可以普及理论、法律、种植养殖、科技卫生等知识等。合唱团把农民们的心都聚拢起来了,百姓对政府的向心力增强了,镇委镇政府开展工作也顺手多了。
带来快乐,促进和谐,宣传政策,聚拢人心,展示形象,吸引投资……合唱团的多重效应越来越明显。
屯昌农民合唱团散发的魅力和生机,带给人们深刻的启示:文化的种子本来就深埋于农村的土壤之中,只要有阳光雨露,农村文化的种子就能够萌发和成长。
相信农民,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当文化的力量为广大农民所掌握,就会转化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使先进文化的根扎得更深,花开得更艳!(本报屯城12月16日电)
[page]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人
吴斌
农村文化建设能否推进,如何推进?屯昌县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让农民从“看客”成为“主角”,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繁荣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回归群众路线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之本。
当前,一些地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健康发展造成了阻碍。文化部门为了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显著的效果。然而,一些地方长期沿袭农村文化“行政供给”的传统思维,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是行政部门而不是农民,把农村文化建设简单化地理解为“送”文化。送下乡的往往是“阳春白雪”式的文化大餐,题材多是城市而不是农村,表演过程也由专业演员操持。被置于看客地位的农民只能带着“看稀奇”的心态,被动地去“欣赏”。仅靠单向的、暂时的“送”文化,虽然能带来表面的一时的效应,却无法满足农民日常的文化生活需求,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现象还是无法根本改变。
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和主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的一切,都依靠于、决定于人民群众的自觉与自动,不依靠于群众的自觉与自动,我们将一事无成,费力不讨好。”屯昌农民合唱团的蓬勃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与文化下乡相辅相成的农村文化农民“自主供给”这一崭新机制的前景。在这里,文艺节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农民亲身创作,亲自排演,演出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并以极大的热情丰富表演形式,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创造活力喷薄而出。农民真正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共享发展成果。农村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的根本尺度,在于群众是不是满意、是不是高兴、是不是赞成、是不是融入。农民合唱团被农民称为“欢乐使者”、“和谐使者”,显示出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强调发挥农民建设农村文化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屯昌县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因势利导,扶持、培育、壮大农民演出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升级”,带来了全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偏远小县办出大文化”的可喜局面。屯昌县为我们提供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党委政府如何作为的成功样本。
农民合唱团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使农民站在农村文化建设应有的主体地位上,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和能量激发出来,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这是农村文化建设实现突围的根本之策,也是建设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