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韩国强——
儋州是东坡创作风格的转折点
本报记者李关平通讯员李诗波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这是900多年前,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贬居儋州北归时,赠别黎子云的诗。该诗充分表达了儋州在苏东坡的生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东坡居儋州3年,写下了诗词140余首,散文(包括赋、颂、杂记等)100余篇,书信40余篇,撰写了学术论著《书传》,并对《易经》和《论语说》两部学术论著进行了修订。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韩国强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苏东坡谪居儋州3年,也是他重要的创作转折点,文学艺术风格上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而转向平淡、清新。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这样评价苏东坡。
“苏东坡居儋3年,传播中原文化,对于儋州,对于海南,也是一次文化上的开疆拓荒。”韩国强说。
据韩国强介绍,苏东坡在儋州时间不长,但他一手栽培出来的“诸生”如王霄、姜唐佐、黎子云、符林等人都成了饱学的鸿儒。宋代行科举制,从开国至绍圣年间计有100多年,儋州从未有人登第。苏东坡在此执教,北归3年后,姜唐佐便中乡贡;大观三年,符确成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苏轼在文坛上以诗词揽胜,居儋时又喜为诗,儋人受其影响,作诗的风气大盛,至今,儋州逢年过节,贺喜迎新,联诗唱和之风遍及儋州。
另外,儋州山歌的歌词句式整齐,平仄及韵律关系十分严密,在表现手法上注意修辞,讲究文采,故有“儋州歌不让唐诗好”的美称。
韩国强告诉记者,特别是在对歌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敷陈辩驳,声调十分类似古人诵诗,这些特点都明显看出受文人诗词歌赋的影响。“这应该也是受东坡遗风影响,得风气之先”。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