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网12月19日消息(南海网记者李晓梅)900多年前,苏东坡在“载酒堂”里会友授业,900多年后的今天,20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苏学研究者、社会文化学者及儋州、惠州、黄冈三地官员在“载酒堂”前,探讨东坡文化这一独特文化品牌的魅力和传承。12月19日上午,“苏东坡在儋州”2010首届东坡节国际论坛在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举行,央视着名主持人,创造了万人空巷收看《话说长江》奇迹的陈铎担纲主持。
央视著名主持人,创造了万人空巷收看《话说长江》奇迹的陈铎主持文化论坛(南海网记者 张茂 摄)
20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苏学研究者、社会文化学者及儋州、惠州、黄冈三地官员在“载酒堂”前,探讨东坡文化这一独特文化品牌的魅力和传承(南海网记者 张茂 摄)
900多年前苏东坡“载酒堂”里会友授业播文明种子
东坡节国际论坛是首届东坡节七大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儋州市“一节一赛”系列活动之一。此次论坛选址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也颇有讲究,因为书院是以“东坡”命名,由苏东坡900多年前谪居儋州3年时期会友授业的“故居”——“载酒堂”扩建而成,经历数百年风雨,成了东坡精神与海南文化教育的历史典故不可断裂的物质载体。
据载,初来的苏东坡居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政敌逐出,便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屋居住,名为桄榔庵。昌化军使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儿子苏过的栖身之所,也可作为东坡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
苏轼居儋三年半,敷扬文教,着述不倦,写下200多篇诗文。应士民载酒问字,从游讲学,“当是时,人皆化之”。琼崖名士多慕名而来,拜师求学。苏东坡便在载酒堂里会见渡海而来的亲朋好友,并给慕名而来的学子谈诗论文,以自己超凡的学问,播下文明的种子,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塑造一种不屈的精神。
[page]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曾枣庄话东坡(南海网记者 张茂 摄)
刘小川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言语间表露无疑。“和苏东坡相比,我们才像古人,当我们作古千百年以后,苏东坡三个字肯定还会闪闪发光。”(南海网记者 张茂 摄)
900多年后学者专家::一个苏东坡,胜过十万影视明星
论坛邀请到30多名国内外苏轼专家学者参加,其中,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曾枣庄,中国苏轼学会常务理事、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创作室主任刘小川,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琼州学院教授李景新,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邱俊鹏等,都是在苏学研究和苏轼产业开发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早已长眠于地下的苏东坡或许不会想到,他的诗文与人格魅力会对后人有如此大的引力和影响。曾枣庄认为,苏东坡“生前”虽屡遭迫害,但谈诗论文,矢志不渝,其诗文刊刻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历史上难找第二人。研究苏东坡,不仅要研究苏东坡的作品及其本人,还要研究他的父亲与弟弟。
刘小川对苏东坡满怀敬仰之情。他说:“和苏东坡相比,我们才像古人,当我们作古千百年以后,苏东坡三个字肯定还会闪闪发光。”他说,《品中国文人》中有一句话:“一个苏东坡,胜过十万影视明星。”是苏东坡让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的丰富性和高度。
[page]东坡书院内古香古韵,风景优美(南海网记者 张茂 摄)
东坡书院内的东坡居士像,东坡风骨犹存(南海网记者 张茂 摄)
东坡书院“载酒堂”前,与会者认真领略专家学者“论道”东坡文化(南海网记者 张茂 摄)
也有学者认为,苏东坡文化的文化价值不但在他留下的诗文等文化遗产,还在他旷达不屈服的人生精神、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儋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政法委书记罗时祥致欢迎辞时也表示,儋州是苏东坡波澜壮阔人生的最后一个驿站,也是东坡人文思想、文化魅力和伟大人格全面升华和走向成熟的福地。举办首届东坡节,利用和借助东坡国际论坛这一平台,深入研究东坡文化对儋州和海南社会产生的历史影响,探讨挖掘继承东坡文化,丰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文化内涵。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