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围炉辞岁吃斋“行袍” 海口人过年传统韵味十足
围炉辞岁吃斋“行袍” 海口人过年传统韵味十足
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作者:王吉拉    2011-01-17

  “这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做年’的年货越来越丰富,活动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年过七旬的海口龙文坊社区居委会牛角村的黄阿婆说起“做年”时喜上眉梢,连连称道。

  在海南方言中,过春节叫“做年”。海口人“做年”从每年腊月廿三“送灶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二十几天时间内,海口老街各个地方根据不同的节点和习俗,举行丰富多彩的“做年”仪式,这一系列的活动构成海口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千百年来渊源流长。

  时光穿梭,宝岛巨变,海南已经迈入了国际旅游岛的时代。但是,老海口人“做年”的习俗没有变,变的是生活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节日的活动融入了现代元素越来越有文化味,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  



  海口市民在购买大红灯笼和春节对联

  廿三:除陈更新

  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节,海口人就开始谋划如何“做年”。进入农历腊月下旬,大街小巷的商铺纷纷卖起年糕、春联、灯笼等年货,浓浓的年味开始弥漫。每年腊月廿三(少数地方定在廿四、廿五,以下统一约定为廿三),海口人都要张罗的一件事就是“送灶公”,也由此揭开了“做年”序幕。

  “到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打扫灶君神位,‘采屋’除尘,丢掉不需要的东西,把家里的被套、衣物、窗帘等一一进行清洗,家中的桌子、椅子、碗筷都要冲洗一遍。”黄阿婆说,这是海口人“做年”中很重要的活动,希望在新年到来之际万象更新,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黄阿婆说,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此,祭灶的时候要预备清水、草粮,这是给“灶神”的马吃。到了年三十的晚上,“灶神”还要与诸神来到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的仪式。

  海南民俗专家符策超认为,“送灶公”应是起源于古时的灶王节,俗称为“小年夜”。此俗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广为流传,也叫“祭灶”、“谢灶”、“送灶神”、“送灶”或“辞灶”等,时间在腊月廿三至廿五,各阶层有所不同。举行“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年”的准备。

  腊月:置办年货

  “送灶公”后,就要准备各式各样的年货,春联、门神、灯笼、鞭炮、烟花和年糕、饼干、糖、水果等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备上“做年”期间吃的菜品,尤其是腐竹、黄花菜、黑木耳、蘑菇等干货。

  家住长堤路的郑女士告诉记者,海口人每年都要购置品种多样的年货,但是有一样年货是年年都必备的,那就是年糕。甜甜的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而状如圆柱的年糕象征着团团圆圆,所以每年每家每户都会备上一个年糕。

  郑女士说,过去,家庭条件不同,家里厅堂中备上的年糕也不同,大多数人还买回米粉等原料自己加工、制作。但改革开放后,海口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家家户户的年糕品种也大同小异了。尤其是这几年,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买怎么样的年糕已经不是“做年”时考虑的重要问题,自己加工、制作的越来越少。现在,大多数海口人购置年糕都到酒店或专做年糕的店铺购买。

  另外,海口人喜欢吃“斤果”(海南方言),也就是把面团捏成小条状,然后用油炸,出锅冷却后可以放置一段时间。亲戚朋友前来拜年时,就可以奉上脆响的“斤果”款待客人。

  郑女士一家是三代同堂,一年购买鱼、鸡、干货等年货就将近5000元。“因为一年才过一次春节。”郑女士满是喜悦地说,购买年货之后,家里的冰箱都会被塞得满满的。

  除夕:围炉辞岁

  “腊月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海口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满怀‘做年’的喜悦,开始贴春联和门神。”黄阿婆说,这是“做年”时最忙碌的一天,家里每个人都早起,买菜的买菜,杀鸡的杀鸡,做饭的做饭,这都是为了一项重要的“做年”仪式——在家里祭祀神灵和祖先,随后的除夕还要“接灶”。

  在祭祀过程中,家里一片静穆,一盘盘的鸡、猪、鱼端上八仙桌按位置安放,摆酒烧香,请神灵和祖先“吃饭”,接着家庭成员一个个轮流叩首、礼拜。礼毕后大燃鞭炮。每年的祭祖仪式,是海口人“做年”的头等大事,在各地工作的家庭成员都会及时回来参加。祭祖仪式完毕,全家人开始张罗年夜饭。

  海口人将除夕吃年夜饭称为“围炉”,有些成员多的家庭,要摆上四五桌,一家人围着火炉旁边吃饭。炉上的锅里一般是熬好的浓汤,用筷子夹着切好的肉和菜往汤里涮一涮,再蘸上佐料,味道鲜美极了。“围炉”时全家人边吃边聊,热腾腾的氛围让冬日里的新年充满了希望和温馨。

  “围炉”必不可少的就是鸡肉,当然寓意年年有余的鱼也是必选菜之一。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围炉”的菜肴也不断增多,品质也越来越高。海口一些地方还要备上三碗特别的米饭,一碗糯米饭、一碗甜米饭和一碗淡米饭,寄意辞去旧岁,来年甜甜美美。

  “这几年,家里子女的收入不断增加,政府对老人的照顾越来越好,每个月还有补助,不用连累子女,‘做年’的心情也更加舒畅。”在府城大路街80岁的高阿婆看来,“围炉”是“做年”时最高兴的事,因为这一天,子孙都回家团圆,可以四代同堂团聚“围炉”吃年夜饭。

  令高阿婆兴奋的是,这一天,晚辈都会向她和老伴叩首、行礼,祝贺“添福添寿”,老人则要给小辈“压岁钱”。她笑着说:“我给每人都是20元,全家包括曾孙等有三十几人,也就六百多元,但工作的晚辈都会给我很多。”

  高阿婆说,“围炉”结束后,就要扫地、洗碗、洗衣服等,准备第二天的菜品,这些繁琐的工作都要在这一天干完,避免留到大年初一操持,寓意一年的辛苦都到头了,来年一定会比较清闲。

  入夜,家家户户点上煤油灯,一连数日,直至初四天亮,这叫“发灯”,取“发财添丁”之意。除夕晚上要“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大年初一降临,家家户户燃起入年喜炮,意为“接福迎春”。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愿望之意。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