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项新发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项新发现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李文婷    2009-05-11

  黎族泥片制陶、赶狗归坡

  体育项目、传统舞蹈老古舞

  非遗普查有三项新发现

  在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我省专家经过在民间详细的调查摸底,发现了三个新项目,分别是黎族泥片制陶、赶狗归坡体育项目和传统舞蹈老古舞。该三个项目在相关史料中都有记载,但这是第一次在民间发现,让专家兴奋不已。

  黎族泥片制陶

  相当于八九千年前的制陶技术

  泥条盘筑法制陶工艺,至今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仍有传承,该技艺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近日非遗专家在白沙普查时发现了泥片制陶技艺,该技艺和泥条盘筑制陶相比,手法更为原始,烧制方法也有所不同,烧制出的陶器质量和成色都优于泥条盘筑制陶。

  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南针村,距白沙县城有三个小时的车程,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海南日报记者和专家见到了泥片制陶技艺,现年80岁李桂花老人是该技艺的传承人。

  据省非遗中心专家王海昌介绍,泥片制陶出现在泥条盘筑法制陶之前,历史更为久远,泥片制陶,在中原地区已经罕见,但长期以来依然保存在边远的黎族地区,这是重要的记证物,对于人类学、民族学和制陶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而据专家分析,“泥片法制陶,是手捏法之后,泥条盘筑法之前的一种广泛流行的制陶技术,相当于我国考古学上的八九千年前初期的制陶技术。”

  赶狗归坡:

  类似现在的曲棍球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子曲棍球夺得世界亚军,这才使这项相对陌生的体育项目走进国人视野,但近日省专家在昌江地区进行普查时发现,黎族一项传统体育游戏——赶狗归坡,和现在的曲棍球比赛十分类似,该项目的发现,说明早在几百年前,曲棍球的雏形已经出现在黎族地区。

  据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村村民符阿亚介绍,小时候跟随爷爷在山上放牛时,就玩过“赶狗归坡”,当时负方队员被罚背着胜方队员,像狗一样四脚爬离场,胜方兴高采烈吆喝离场,故名“赶狗归坡”。

  据当地一位老人介绍说,“赶狗归坡”在过去随时随地都可以玩,在喜庆场合时,也经常玩该游戏以助兴。

  老古舞:

  找到了史书上记载的舞蹈

  老古舞,古籍称“告祖先”。源于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在这次普查中,专家在白沙细水乡发现该舞蹈在此地有遗存。

  在宽阔的空旷场地上,插着1200多根竹子,每根竹子约高2米,竹子顶上插着点燃的香。舞者人数众多,有人扮鹿、有人扮猎人,有人扮渔夫,还有头戴一顶草笠、手持一截短棍,将一束稻草编织成男性生殖器形状物绑在腰间跳来跳去,场面十分壮观。

  省黎族舞蹈编导朱庆元看了该舞蹈后说,老古舞表现了黎族人民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狩猎、捕鱼、人类繁衍以及祭祀祖先亡灵的内容,舞蹈诙谐有趣、承载着黎族原始农耕社会祭祀的礼仪、传递着黎族非常重要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信息,舞蹈的内涵丰富,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