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海口市在多种违法犯罪案件大幅下降的同时,诈骗案件却呈现上升趋势。春节将至,街头诈骗、电话诈骗、网络诈骗等频频出现,本报将警方近期公布的各类诈骗案件进行归类,以此提醒市民加强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落入骗子圈套。
一、利用迷信手段或冒充神医诈骗
该类诈骗案件犯罪分子主要是利用一些人怕事或者迷信的心理,以神医算命等迷信手段做掩护,欺骗那些“病急乱投医”的受害人上当。受害人大多都是退休人员或老年人,其中女性较多。
二、捡钱平分诈骗
此类诈骗案件是最常见的诈骗案件,犯罪分子以“捡到钱包平分”“拾到财物平分”为引诱,都是提前设好骗局,先“丢”后“捡”,造成同时捡到金钱、财物的假象,诱骗受害人上当。
三、以假外币、假古币、假金佛、假元宝进行诈骗
犯罪分子以兑换假外币、假古币手段骗受害人上当,或利用要求保管假金银首饰(假金佛、假金元宝等)收取部分押金的手段诱骗受害人上当。为打消受害人的顾虑,犯罪分子还会假冒银行或其他国家权威机构、机关的工作人员,出面“鉴定”,最后导致受害人上当。
四、以合做生意、调包的手段,诈骗受害人的存款
犯罪分子利用与受害人合做生意为掩护,以签订合同或证明当事人有经济实力为借口,骗取受害人的身份证和存折,利用调包的手段取走受害人的存款。
五、电话诈骗
犯罪分子先是通过招聘等各种渠道获得受害人或单位的电话,然后给受害人或受害单位打电话称家里亲人或单位职工在外地出车祸、病重或嫖娼被抓等急需要钱,让受害人或受害单位给指定账号汇款,从而上当受骗。
[page]六、借手机诈骗
犯罪分子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和饭店、商店及网吧等公共复杂场所,借周围刚认识人的手机等贵重物品使用,趁受害人不备偷偷溜走或逃跑。
七、假冒军人诈骗
犯罪分子假冒军人的身份与受害人联系接触,以低价推销或高价求购商品的方式诱骗受害人上当。
八、网络诈骗
在当前发生的网络诈骗案件中,网上购物、网络中奖诈骗发案比重最大。克隆网站骗钱、假支付宝网站“偷”钱等网络诈骗的事件越来越多。
九、利用自动取款机诈骗银行卡上资金
一是在自动取款机旁边张贴虚假告示谎称取款机出故障或系统升级,诱骗持卡人将卡上资金转到另外诈骗人的账号上。
二是诈骗分子在ATM机键盘上方照明灯的位置上装微型摄像探头,并在插卡口处安装外接吞卡装置,不法分子会在客户取款失败离去后,取出信用卡,用探头获得的密码取款。
三是在ATM机取款后机器会吐出交易流水单,不法分子利用有些储户随手扔掉的这张单子,窃取银行卡信息并做伪卡,然后用偷拍到的用户密码,在ATM机取款或在商场POS机上刷卡消费。
四是封堵吐钞口。不法分子把ATM机的出钞口封住,客户取款时不见钞票吐出常会无奈离去,这时他们便除去封口的东西,用工具钩出现金。
五是骗子直接将卡调包,将持卡人的钱取走。
[page]十、换汇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法院、财政局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使用秘鲁币冒充港币、美元、香港债券等货币低价换取人民币,骗取财物进行诈骗。
十一、“婚姻信息”诈骗
犯罪嫌疑人在网络、报纸或其他刊物以及街头张贴野广告,发布虚假征婚信息,谎称自己为“款姐”或“富商”,并留下联系电话。在与受害人电话联系一段时间骗取信任后,以“商店开业”、“生病住院”、“出车祸”等借口,骗取受害人钱财,或者以“重金求子”方式,当受害人与对方取得联系后,对方就会让其与代理人沟通,代理人则想方设法让受害人汇钱到指定账户以证明应征的诚意,从而上当受骗。
十二、“引诱汇款”诈骗
此类诈骗犯罪中,不法分子以群发短信的方式,将“请把钱存到××银行,××账号,王先生”等短信内容大量发出。有的受害人碰巧正打算汇款,收到此类汇款诈骗信息后,即可能未经仔细核实,将钱直接汇到不法分子提供的银行账号上。还有的受害人因拖欠别人钱款,收到此类诈骗信息时,自认为是催款的,没有落实真实姓名,便匆匆把钱汇入该银行账号。
十三、房产诈骗
一是房屋中介公司采用欺骗手段截留客户资金,将其非法占有或用于投资、转贷等风险项目。
二是中介公司指使公司员工及他人假扮购房人,与卖房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支付少量定金或部分房款后,将房屋过户至虚假购房人名下,最后将骗取的房屋转卖或抵押,从中非法获利。
三是利用为购房人代办银行贷款之机将房产抵押给银行,然后冒用购房人的身份证件,将银行发放的贷款占为己有;
四是公布虚假房屋租赁、销售信息,与客户签订租房、购房合同,骗取客户中介费及定金。
另外,近日在内地一些城市已出现专业无抵贷款诈骗、“中行E令即将过期需升级”、冒充银行网银动态密码过期电信诈骗等案件,海口市民也需提前加以防范。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