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过年话年画
过年话年画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1-01-31

上海月份牌仕女年画

山东杨家埠年画

天津杨柳青年画

桃花坞年画《老鼠嫁女图》

月份牌仕女年画

  我的童年,是在江苏乡下的外婆家度过的。每逢过年,贴年画是外婆最认真的事,她总是亲手张贴,叫儿孙在一旁看高矮平齐。她最喜欢诸如《穆桂英挂帅》《樊梨花征西》之类的连环年画,将堂屋两壁贴得满满的,旧屋里一下子富丽堂皇起来,真是新年新气象。如今,外婆早过世,但那时贴年画的热闹情景,年画那绚烂喜庆的图象,我难于忘却。

  年画源于古代门神画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在门上贴有“神荼”、“郁垒”神像。又传说门神画始于唐代,据《山海经》称:唐太宗李世民在夜间常听到鬼哭狼嚎之声,以至无法安眠。大将秦叔宝、尉迟恭闻知,自告奋勇手执兵器守望宫门两侧,结果夜间平静,太宗安然入眠。李世民感其情,念其威,命画工将他俩人形象绘上宫门,俗称“门神”。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又形成了不同的题材图画和绘画风格,门上室内均布置张贴,成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歇后语“大年三十买门神———再迟不过了”,就是过去贴门神年画的一个风趣表达。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多样的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清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这才将这种节日风俗活动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定名为年画,虽则这样,各地称谓还是不同,有的叫花纸,有的叫卫画,我的家乡称“画张”,海南有的地方称“公仔幅”,不同的叫法一直延续至今。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大美女,习称《四美图》,那是老百姓最喜欢的年画之一。

  年画的主要流派

  年画的种类大致可分版画、刻纸、纸绘三种,在古代,又以版画类年画为主。版画以木刻为基本图案,再依图印上彩色而成。这种年画以苏州的桃花坞、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最为著名,其它如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山西临汾、湖南滩头、四川绵竹、重庆梁平、福建漳州、陕西凤翔年画等,都很出名。虽然各地年画各具风格,但用色鲜艳活泼、含意吉祥是一致的。而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潍坊杨家埠作为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始终独领风骚。

  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市。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的气氛,刻工和造型精细秀雅,颇有江南人细巧的脾性,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有的年画多幅相联,图文并解,兼有连环画故事风格,其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门画、农事画、儿童画、美女画、装饰画、历史故事画和神仙传说画等。难能可贵的是,桃花坞年画还富有时代感,如《法人求和》、《刘军门大败法军图》等,赞扬了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刘永福,这可谓是较早的爱国主义年画。

  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风格独特。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更充分的施展。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烈,注重场景的渲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杨柳青年画曾一度衰落,抗日战争时期,画坊全部停业,1949年解放后才重登台面,恢复生气。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

  文/本刊特约撰稿 陆胜平

  杨家埠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重用原色,风格纯朴,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与细腻的桃花坞年画有较大的区别。它粗犷的风格,深得山东及北方农民的喜爱。杨家埠年画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等。杨家埠木版年画现已同当地的特产风筝一样,成为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吸引国外客商游人、发展潍坊外向型经济的纽带,成为“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

  年画的演变

  20世纪初期,当胶版印刷在上海兴起时,年画又增添了“月份牌年画”———炭精擦笔年画,很快受到民众尤其上流社会的喜爱。这种月份牌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无论从印制还是形式上,对传统的年画可以说是一种革命。

  新中国建立后,对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如1951年、1952年,华东局文化部与山东省文化局先后两次对杨家埠年画进行全面调查,并组织年画画师先后创作了含有新社会内容的作品,继承发展了杨家埠年画。

  也在这期间,一些画家开始倾心于年画的创作,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吸收了历史和现代的制作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创新,将年画提高升华。如由林岗创作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原名《党的好女儿———赵桂兰》),是当时流行的劳模题材的新年画代表作品。但最有影响的还是著名画家李可染,他于1952年创作了《工农模范北海游园大会》,其构图方式以及表现形式,深深影响了此后的年画创作,不但在全国掀起了创作新年画的风潮,而且对其他画种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这是新年画运动兴盛的开端,它鼓舞了许多专业画家投入到年画的创作活动中,催生了大批优秀的新年画作品,同时,传统年画那率真、质朴的民间艺术也滋养了这些艺术家的心灵。“新年画运动对于新艺术观的建立和对新教育方针的实施和巩固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的美术评论员如此评价。

  这是我国解放后的第一次年画高潮,影响深远,以至在1980年代初我国第二次年画高潮时,也往往被提及。我那时向当代画家、当时任安徽美术出版社社长的朱秀坤学习画年画的时候,他仍以李可染的新年画理论指导我,创作要继承传统,艺术要反映时代,后来我创作了反映改革开放市场繁荣的新式年画《菜场归来》,展出后不但获奖,还被安徽日报选登和收藏。

  年画雅俗共赏,老幼喜爱,谚语“不贴年画过不了年”,说明过去年画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去年新春之际,中国美术馆隆重推出“虎年新春贺岁·中国年画大展”,展出了200余幅传统木版年画珍品,中外观众如潮。这充分说明,年画的影响是深远的,生命力是旺盛的。

  我国的年画,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城乡中,过年大都贴“福”字来代替年画,但年画在我们的心中,仍是那么绚烂!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