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周刊》专家学者新春座谈会现场。本报记者 王凯 摄
2008年11月3日,海南日报《海南周刊》破茧而出。
这份定位于“新闻、新知、新生活”的高端悦读读物,以“报中报”的独特形式出现在改版后的《海南日报》上,填补了海南缺乏高端新闻文化生活类综合读物的空白。截至今年2月28日,《海南周刊》已成功出版111期,并以其敏锐的新闻深度观察,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历史文化新知,以及时尚健康的新生活理念,成为海南日报创新党报新闻文化周刊的一个成功范例。
3月1日,海南日报报业集团邀请陈耀、李朱全、孔见、许达民、符和积、赖永生、林夏、周伟民、唐玲玲、阎根齐、王春煜、张兴吉、周泉根、赵瑜、清秋子、符策超、蒙乐生、周济夫18位海南知名专家学者座谈研讨,为《海南周刊》提供宝贵意见、建议。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以诚挚之心、肺腑之言,表达了他们对《海南周刊》的深切厚爱和关心,并为如何进一步办好《海南周刊》留下了许多真知灼见。今天,我们摘登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
《海南周刊》的成功体现了《海南日报》的发展
我是《海南周刊》的忠实读者,《海南周刊》的成功体现了《海南日报》的发展,是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稳步成长、不断跨越的一个成果。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海南日报》除了承担省委机关报的任务,人才培养的成就也很突出,在新闻、文化、社会、摄影等领域的一批业务骨干迅速成长。
《海南周刊》每一期都有重点,影响极大。反映海南历史文化进程的几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包括钟一的《1936,宋子文还乡海南的前前后后》、《解码海南解放》等,文章在复杂的历史过程中突出重点,构思高屋建瓴。《海南周刊》很多稿子都抓住当前的热点与核心,除了新闻性以外,还具有评论性、指导性、教育性。另外,图片也拍摄得很壮观,为《海南周刊》增色不少。
在一个省内办好一份高质量的周刊非常重要,希望《海南周刊》能进一步提高选题策划水平,要保持主题的延续性,譬如有些大主题,可考虑将其分解成若干专题,陆续推出,使之形成系统;对一些焦点问题,《海南周刊》可以通过反映学者意见的形式,及时给予回应。
省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符和积
“以史鉴史”是对现实的一种思考
《海南周刊》的创办给我一个惊喜,自创刊以来我就是它的忠实读者。
可以说,《海南周刊》是《海南日报》在发展过程中转型升级的一个成功范例,是党报发展的一个创新。它从创新与普及的层面,配合了党报宣传的宗旨;同时,它的出现使《海南日报》面目一新,成为党报办报的一个标杆性创举。其次,《海南周刊》不仅仅涉及学术、历史方面的内容,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它“以史鉴史”,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了解,而丰富多彩的专题,也为海南各类读者提供了一个悦读的平台。第三,《海南周刊》帮助人们了解海南历史文化,了解海南的岛情和民情,大量文章给人启迪,具有强烈的海南地域特色,使这份读物具有区别于其他报刊的文化特质。每一期《海南周刊》的出现,对于我都有不同的惊喜。
省旅游委巡视员陈耀
《海南周刊》有“三性”:
可读性、可留性、可用性
多年来,《海南日报》是海南旅游宣传工作的主力军,包括《海南周刊》创刊一百多期特刊的多数内容,也都涉及到旅游题材。
我认为,《海南周刊》有“三性”:可读性、可留性、可用性。可读性,《海南周刊》版面内容及编排很有特色和价值;可留性,它提供了读者想知道、平常又不太可能知道的事;可用性,旅游其实就是卖文化,作为海南旅游主管部门,我们一直想找一个阵地来挖掘海南文化,《海南周刊》的创办恰恰发挥了这个作用,它对海南旅游宣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旅游报道选题策划方面,《海南周刊》还有很大空间。《海南周刊》可以就海南如何承担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任务这个话题进行深度挖掘,在可读性、可留性、可用性基础上再增加指导性。其次,《海南周刊》可以更加开拓视野,以新视野关注旅游新业态、探索新思路,为海南旅游文化的深度挖掘作出更大贡献。
海南大学教授唐玲玲
《海南周刊》的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
《海南周刊》展现出了一种新视角和文化特色,丰富了《海南日报》的报道层次。建议《海南周刊》多做海洋方面的文章,今后可考虑大胆做一些别人做不了的选题与策划,如重走当年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两下黎区之路等。此外,《海南周刊》的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编辑记者们可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扩大报道面,进一步提高影响力。
海南民俗专家蒙乐生
《海南周刊》从不同层面塑造海南文化形象
《海南周刊》从不同层面对海南文化形象的塑造作出了很大贡献。其实海南文化挖掘的空间非常大,华夏文化很多元素可以在海南找到根,而海南文化中的很多元素,也可以在东南亚找到根,希望《海南周刊》多角度深入挖掘和展现海南历史文化的魅力。
省政协副秘书长李朱全
撰稿人挖掘历史文化的一块沃土
作为《海南周刊》的一名长期忠实读者,我有六个字的感受:庄重、丰厚、清爽,是一份值得阅读、收藏的报纸。
《海南周刊》关于历史文化的文章中,有不少非常珍贵。希望今后继续挖掘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把《海南周刊》办成撰稿人挖掘历史文化的一块沃土、摇篮。目前,《海南周刊》已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但要长期办下去,必须不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海南历史文化长期有研究的撰稿人。相信若干年后,这个期望一定会实现。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符策超
《海南周刊》推动了“非遗”保护
很感谢《海南周刊》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宣传,这些稿件内容广、质量高、作用大,有力地推动了“非遗”的保护。我希望《海南周刊》能对“非遗”保护再做一次全面报道,包括海南更路簿、南海诸岛的传说等。此外,《海南周刊》在学术性、可读性和指导性方面还需继续加强。
海南大学社科中心研究员阎根齐
进一步挖掘海南历史文化
为了采访海南百年老屋,我经常和《海南周刊》记者到各市县采访,在接触过程中,我非常敬佩周刊编辑记者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春节期间,还有读者给我来信、来电,反映家里有老屋,希望周刊能予以报道。可见《海南周刊》的影响力之大。
希望《海南周刊》进一步加大对海南历史文化的宣传报道,彰显海南的历史文化魅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海南各类文物遗存有1万多处,仅古塔就有53座,在全国类型最多;祠堂、宗庙几乎每村都有一座,古城也不下30个。对海南的文化遗存,《海南周刊》可分门别类,如南海文化、华夏文化、移民文化、贬官文化、热带雨林文化、海防文化等,有计划、分期、分批予以系统报道。如果记者能与专家相结合,拓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将会增加报纸的资料性、收藏性。
省作协主席孔见
《海南周刊》体现了办报人的文化情怀
《海南周刊》不断挖掘、披露海南文化家珍,让人惊喜。《海南日报》开辟这个空间,体现了办报人的一种文化情怀和文化底蕴。可以说,报纸的影响也许来自正刊,但报纸的品味来自于副刊。
《海南周刊》目前沉稳有余,锐气不足。我认为,《海南周刊》要办得既有时间的深度,也要有空间的深度。对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热点,要有节制地干预和介入,如城市规划、土地、拆迁等话题,那样《海南周刊》的力量会更大一些。目前,文化产品缺乏精品,《海南周刊》要共同倡导一种精品的观念,对社会上的文化垃圾倾向要有所抵制。
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许达民
《海南周刊》办出了海南特色
《海南周刊》办出了海南特色、海南元素、海南历史文化,不但选题精心,信息量也很大。建议周刊今后更加注重精心策划,贴近百姓,在历史文化方面要有发现、关注和成果。
网络作家清秋子
《海南周刊》为《海南日报》培养10年后的读者
《海南周刊》是《海南日报》办出的新媒体,注重杂志化、注重“三新”。我认为,应该再加强文字的准确和优美;选材要新鲜,尽量做到闻所未闻;队伍建设很重要,要培养有综述能力的人才。目前,《海南周刊》面向高端读者,实际上是为《海南日报》在培养10年后的读者,这一点意义重大。
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周泉根
选题策划应更有层次感
《海南周刊》选题策划应更有层次感,可分人物系列、事件系列、物质文化系列、非物质文化系列;文化典型,包括女性文化、石头文化、贬官文化、服饰文化、琼侨文化等。
海南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海南大学教授王春煜
《海南周刊》可深度挖掘海南人文资源
《海南周刊》已成功地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具有原创性及浓厚的人文色彩,在宣传海南名人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后,《海南周刊》的步子还可以迈得再大一些,深度挖掘海南人文资源。
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编审处调研员林夏
深度挖掘海南史料资源
《海南周刊》对史料采用比较丰富、角度也新,对宣传海南、挖掘海南史料有一定贡献,建议分专题出书,便于收藏。
(本报记者 高虹 整理)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