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字到大园
问字到大园
来源:     作者:陈曼莉    2011-03-14

大园村石泉

大园村文化长廊

  今年七岁的黎华芳(右一)平时她喜欢教小朋友们读书,还能讲解一些牌匾的来历

内阁中书牌匾

上图:大园村古时延续下来的“书山石路”。

  古村幽探

  很久以来,琼海市嘉积镇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问字到大园,借钱到东阁园。

  顾名思义,求学问道要去大园村,那里崇文尚学氛围浓郁,才子文人辈出;而与大园村临近的东阁园相对富裕,缺钱时可去东阁园找人借。

  几百年来,墨香书韵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大园村人。明清时期走出秀才、贡生、举人62名。民国时期出了10名大学生。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代代出才俊。清澈不竭的古井,充满传奇色彩的“公婆双石”,孩童求学途经的书山石路,传承300多年的“内阁中书”牌匾……,大园古村处处都弥漫着书香的气息、尚学的氛围。

  文海南日报记者 胡续发 特约记者 王仪

  始建于明朝万历壬午年(公元1582年)的大园村,是琼海市嘉积镇大礼村的一个自然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博士村”、“教师村”。全村仅40多户人家,书香之家就有38户,其中三代以上的书香世家6户。明清时期走出秀才、贡生、举人62名。民国时期出了10名大学生。新中国后更是代代出才俊。

  谈笑有鸿儒

  自明清时期开始,大礼村受会同县管辖,其中不少人家姓黎。清乾隆21年(公元1756年),会同县教谕吴者仁观大礼风景后,特作文赞曰:“景既因礼而生,则乡之以大礼名者也。”大礼为礼仪之乡,清朝年间,会同县学生员名额只有20个,而仅大礼一乡就曾占了18个。清嘉庆乙丑年(公元1758年),知县覃志业来访时赠匾额曰:“会阳世族”,意思是,在会同县黎家是世代显贵的家族。而在大礼所有自然村中,大园村的黎家人又“为佼佼者,大礼人向有‘问字到大园’的口碑”。身处“礼仪之乡”,大礼人竟然发出“要想求学问道,要想知书达理,就去大园村请教”的感慨,为大园村是文化古村作了很好注解。

  黎家人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们的先辈。明朝时官居四川江津知县的黎梦祯、清朝时官居内阁中书的黎邦达,还有数十位相继走出大园的秀才、贡生、举人,都令黎家后人津津乐道。先人们清正廉洁,古时在外做官容易得罪同僚或上级,因而常有人被贬官罢职。

  73岁的黎国竺老人儿时听长辈说,饱读诗书的先人们回到大园故居后,都不愿浑浑噩噩虚度人生,转而热衷于开办讲堂著书立学,教化民众传播知识。这些先人见识宽广学富五车,他们回到故乡后,琼岛文人学士纷纷慕名前来,讨教切磋。一时间大园村头巷尾,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学风浓郁

  大园村头,有两口古井,名曰石泉和慧泉。清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黎公允的人,自幼受家庭影响,长大后与数位乡贤挖井建村、著书立学。黎公允号石泉,此井从此取名“石泉”,一直沿用至今。石泉之水,主要供村民和学堂孩子饮用。1935年,大园小学创建开学,因教导有方、学风醇厚,周围十里八乡的子弟纷纷前来求学。一时间,井水颇浅的石泉常常不够饮用。一旁的慧泉,就此应运而生,意即提供智慧的泉水。

  大园小学早已停办。70多年过去了,遗址上的青砖仍然依稀可辨,围出几间教室的模样来。尽管如此,占地约500平方米的遗址,从来没有被挪用一点,而仍然受大园村人爱护,当作圣殿般在心底保持着一种敬意。每有他乡之客经过,村民必定指着遗址自豪地说,“民国时期这里走出了10位大学生”。在离大园小学不远处,有一条约30米长的小路,青砖铺就,看似普通,却是当地学人的最深刻情感寄托所在。曾经,无数个清晨和夜晚,多少个春来冬去,这条路上都留下莘莘学子求学的身影和苦读的脚印,他们手不释卷,来回踱步,沉思求索。渐渐地,学子们将这段路称为“书山石路”,沿用至今。

  一些大自然中常见的物体,在大园人的眼里也有了生命,认为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大园村边有一对石头,相依相偎,窃窃私语。先人们认为,这对石头通灵性,是夫妻恩爱家庭和谐美满的象征,故取名“公婆双石”。不知多少年了,公婆双石静静地矗立路边,而先辈在双石边留下的“公语俭勤兴大业,婆说守信福绵长”对联却深入黎家人的内心。常有远道而来的情侣或夫妻来到双石前,默念对联,祈祷爱情永存,持家勤俭做人守信。

  族中至宝

  村民黎国础的家中,精心保存着一张匾。此匾来历不凡,族人奉为至宝。300多年来,这块上好木料所制的匾,虽然曾遭破坏,匾的两侧有所破损,但总体完好,“内阁中书”四个黑底金字遒劲有力,仿佛可见当年获匾之人踌躇满志的样子。清朝康熙六十大寿,皇帝恩科取士,大园村人黎邦达成为第三十名举人。后黎邦达任职朝庭,官居内阁中书,此后获此匾誉。由于在朝廷机枢重地供职,黎邦达很受敬重。据专家考证,“内阁中书”四字从笔锋和神韵上看,像是清朝大学者纪晓岚所写。

  匾成为黎家史上最光辉的物件,乡亲们倍加珍惜,方圆几十里人家都知晓此匾。经历战火、迁移、重建,那块匾在族人的精心护卫下得以留存下来。但是岁月沧桑,风云变幻。“文革”期间,一群人冲进村中将高挂堂上的匾粗暴拉下,疯狂打砸。说来也怪,匾似乎很通人性,坚如钢铁,不屈不挠。乡亲们闻讯而至,个个敢怒不敢言。后来那块匾不知去向,村民们四下寻找不得而终。

  十年过去了,当村民渐渐淡忘牌匾时,无意中人们又找到了那块匾。原来,“文革”期间,当红卫兵们打砸后,这块匾被好心人收藏起来。它被收藏在柴房的鸡笼顶上,静静地度过寂寞的十个春秋。迎匾回家那天,村里举行了隆重的恭迎仪式。人们穿上新衣服,摆上喜庆的酒席,还请了舞狮队,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将金匾又安放在高堂之上。

  如今,历尽沧桑的传家宝已成为村民的精神支柱之一,成为激发后人拼搏向上的动力。

  承继文风

  新中国成立后,大园走出了3位博士,令村民倍感骄傲,也起了很好的文化育人榜样。黎红雷,中山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管理哲学博士后,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哲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尽管工作繁忙,每年春节,黎红雷都要携也获得博士学位的女儿回到大园,宴请乡亲父老,和村民同享大园的宁静,找寻曾经的黎家文脉。而此举又在村中产生良好的效应,文化改变命运的理念在村中深深扎根。

  黎红雷认为,大园村是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它有三大文化,一个是华侨文化,一个是书香文化,一个是教育文化,这三大文化主要是以书香文化为核心。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去年初大园村召开全体村民代表会议,推选成立大园古村文化建设小组,开展古村修复建设工程。目前古村建设已完成大园诗文廊、古井公园、荣誉之家等项目,接下来还将进行大园村史馆、八大古迹景点、古村古径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漫步大园诗文廊,30多米长廊里收集了20块碑刻,有临摹明清时期古牌匾,也有大园景观诗碑刻,或龙飞凤舞,或清雅俊秀,风格虽有不同,却都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数百年来,大园学风依旧。如今,不少外地游客像当年文人学士一样慕名而来,甚至不远千里,绕村过寨来到大园,感受古村非同一般的文化底蕴。

  本版照片均由王仪 摄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