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东东在画室
李东东《谧》系列作品
艺术真正的魅力往往不在于受制于描摹的精确,而在于含混,是因为它给观赏者留出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需要作者与观赏者共同去完成的。
画出诗的朦胧
乐的韵律
文/本刊特约撰稿 范璠
艺术家档案
李东东 ,1983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海口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2002年油画作品《汛》入选中国美协“第十六届新人新作展”;2003年油画作品《空间》入选“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2005年油画作品《谧》入选“自然与人—第二届中国当代山水·油画风景展”。
在海南画坛,李东东的油画别具一格,与众多的写实作品不同,往往以抽象居多,有时即使是有较显然的具象,也是造型简约,线条简单,色彩纯净,旨在表现,达意而已。这种似有形又无形,似无形又有形,时实时虚,时有时无,如幻如真的画风,无不说明着他一心一意在走着自己的路,有着自己极为大胆的追求。
勇敢地表达自己
人类绘画,从最原始的壁画开始,走过漫长的道路。在西方,艺术描摹客体的能力从稚拙到成熟,总的趋势是由粗疏的写意趋向于准确的写实乃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西方古典艺术的辉煌。古典艺术讲究精确与完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人们一直追寻着的一种不变的永恒的秩序和理想。其间尽管有过各种变数,如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一扫当时画坛沉闷的空气,用激情代替了冷漠,并加强了色彩效果。而当其式微之时,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宣言重振画坛,使艺术反映了时代风云,把艺术的内容放在了首位。但凡此种种,也都摆脱不了写实主义的藩篱。即便是继之而起决意要创新的印象派,也逃不脱如此路数。他们尽管忽视社会内容,忽视题材,着重于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但只不过是偏重于形式的写实主义罢了。
真正开启现代艺术先河的,是从后印象派的塞尚开始,因此塞尚往往被称为抽象主义、表现主义之父。塞尚之后,表现主义是愈演愈烈,成为当代绘画艺术的重要思潮。
表现主义既颠覆了传统观念,又能不断给视觉艺术带来鲜活的例子。而它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凡成功的表现主义者,其艺术是他自身灵魂在画幅上的折射,具有不可重复性。中国绘画界早期有一个笑话,说是一个老外看了一个中国的画展,感叹道:这画家真有精力啊,画了那么多画。后来翻译对他说这是多人的画展,他才默然不作声。看来,可重复的,千人一面的艺术就是失败的艺术。
由于意识形态桎梏的原因,中国早期的艺术观念的确严重滞后。中国对艺术形式语言的探讨,始于1980年代。那时人们注意到了画面语言的直接作用,注意到人的主观意绪可以通过直接的视觉形式传达出来。其实逼真的表达方式过于单调,既让艺术家受限于临摹的客体,也容易制约了观赏者的想象力。艺术真正的魅力往往不在于受制于客体的精确,而在于含混,是因为它给观赏者留出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需要作者与观赏者共同去完成的,在接受美学普遍被接受的今天,这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定律。
李东东1980年代初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时值我国艺术界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李东东受到的是很正规,很传统的教育,他对当时的变革虽然不甚了了,但后来他在朦胧中有所意识到艺术是该变一变了,他开始关注新潮艺术。长期的关注,画风自然也就新潮起来。
从他的画风与作派中,似乎看到了杰克森·帕洛克、蒙德里安、康丁斯基等人的影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帕洛克用油漆滴洒的方式,当作他的画笔。他一点儿也不在乎画得像不像,画的是什么,只要勇敢地表达出来,就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绘画风格。李东东与帕洛克显然是相似的,他作画不仅仅是用画笔了,而是用了其他的方法,其他的新材料。尤其重要的是,他的艺术观念完全同帕洛克的一致:“勇敢地表达出来”,不在乎别人怎样说。
“冷抽象”和“热抽象”
在抽象画方面,蒙德里安与康丁斯基有别。蒙德里安有一幅画叫做“百老汇的爵士乐”,只用了三个颜色和直线,便构成了这幅抽象作品。这三种颜色好像代表三种乐器在轮流演奏。这些线条很规律地被画出来,表现出秩序与冷静,因此被称为“冷抽象”。康丁斯基的一幅画也用了相同的三种颜色,不过他的线条就自由多了,好像很轻松地表现出心里的情绪,这种随意的抽象画又叫“热抽象”。这种抽象画就没有固定形式,随着画家心里的想法自由表现。画家想表现的已经并不是真实的形体,而是一种感觉了。
相对“冷抽象”而言,李东东虽有其元素,但尤其倾向于“热抽象”,寻求的不只是知性的秩序与冷静,更多的却是心灵的自由,意绪挥洒的热度。李东东是学过设计的,“热抽象”这种作画完全跟着感觉走的反设计,是他艺术上最大的自我超越。
应该说李东东从关注新潮艺术开始,逐渐吸收了众多表现主义画家的特点,在自己的具象画中不断增强着各种抽象的因素。他并且感到单一幅画已经不能够尽情挥洒心中的意绪,非得要有系列画,于是便有了《待》、《峦》、《春》、《谧》等系列。东东读大学时是朦胧诗狂热的追随者,他尤其喜欢西方古典音乐。朦胧诗善于用扑朔迷离的语言暗示和象征隐藏在现实生活背后的理想世界,用一种朦胧的、隐晦的、静穆的艺术手段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朦胧诗与古典音乐同画,有相通之处。因此从东东十分唯美的画面,人们容易看到诗的朦胧,看到音乐的韵律。如果把他《春》的系列,《峦》的系列,或者《待》的系列,一幅一幅紧挨着排列开来,其色彩、其笔触、其节奏,简直就是一首进行着的交响曲———时而静如湖水,波浪不兴,时而动如山峦起伏,风云汹涌,时而宽如澄碧晴空,无边无际。画家似乎也已经把握了通感的艺术,善于将听觉艺术转换为视觉艺术了。
追求哲理的境界
当然,现代艺术就其思想内涵来说,更高的境界无疑是哲理的境界。东东《待》的系列,尤其是《谧》的系列,均有哲理的意味。我们可以看看《谧》系列:“谧”是安谧,宁静之意,但《谧》系列,有的像是雪峰蓦地涌起,又像是铺天盖地的雪崩;有的简直可以直视为海潮汹涌,山峦起伏。“谧”既然是安谧宁静,又为何这般山峦起伏,躁动不安?可以说东东完全不停留在表象的传摹,而是在凸显一种哲辨的色彩。事物总是静中萌动,动时尽管风起云涌,却总还是在“谧”中趋静。“静”又是什么呢?老子道:“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万物蜂拥而起,我就此看出它们的循环反复。万物尽管复杂众多,最后还是各自回复到它们的本原。回复到本原叫做静,静叫做回复到天赋的本然(命)。看来,“静”是根本,是天赋的本然。
李东东的《待》系列倒是充满安谧感,他似在静静地“待”。后期的表现主义有些画家过分玩弄形式语言,在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中沉溺,致使形式失之于内容,有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东东在“待”什么呢?似在待艺术的真正回归。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