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优雅、花香馥郁的琼台书院一角。本报记者苏晓杰摄
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 传播革命思想的园地
穿过府城熙熙攘攘的街道,琼台书院闹中取静,粉色、黄色的鸡蛋花撒落一地,细雨温润,空气中透着淡淡花香。
“1920年9月,琼台书院历史演变翻开重要一页。奉广东省教育委员会令,琼崖中学改为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六师),是海南地区第一所省立师范,成为传播共产主义革命思想的园地。”
5月23日下午,琼台书院门前的一块空地上,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学副教授曾跃敏告诉记者,这里曾是六师校门所在地。
学校师生始终站在革命斗争前列
“1926年6月,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中共琼崖地委宣告成立,13名地委委员中六师师生有7名,此外指导琼崖一大召开的广东区委特派员杨善集也是六师校友。”曾跃敏感慨万千地说,六师曾为琼崖革命培养了众多骨干力量。
“早在琼崖中学时期,学生们就积极投身革命,加入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参加学生军。”对党史颇有研究的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教师薛月爱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众多学校首擎革命大旗,教育史与革命史交相辉映。在琼崖革命史上,同样呈现类似特征。
六师的办学史,可上溯到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钦命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于琼山府城创办琼台书院,成为海南最高学府。清末新政中,1902年琼台书院改为琼州府中学堂;1906年,改称琼崖中学堂;1912年琼崖中学堂改称琼崖中学,成为海南第一所新型中学;1920年,琼崖中学改为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成为海南培养师资的摇篮;1935年改名为广东省立琼崖师范学校,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延续至今,于2004年5月成立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这所校名多次变更的海南名校,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琼崖风云际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7日,消息传到海南。当天晚上,琼崖中学300多名师生集合在大礼堂开会,他们痛斥北洋政府的卖国罪行,表示坚决支持北京爱国学生的正义斗争。此后,以琼崖中学杨善集、王文明等为领军人物,成立“琼崖十三属学生联合会”开展学生运动。5月下旬,学生联合会发动全岛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
“五四运动中,海南学生运动成为全国学生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六师与琼崖革命的关系,就如同北京大学之于中国革命的影响。”薛月爱评价道。
190余名进步学生加入党团组织
1926年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十二师进入海南赶走盘踞海南的军阀邓本殷。
“2月中共琼崖特别支部派出党团骨干陈垂斌、罗文淹、陈公仁到六师工作,陈垂斌任教务主任,罗文淹任训育主任,陈公仁是教员,负责宣传工作。”曾跃敏说,大批琼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随国民革命军返琼,开展筹建琼崖党团组织的工作。
3月,六师迎来一个新学期,陈垂斌等人到校工作,与罗文淹、陈公仁3人,秘密组成中共六师支部。他们以教师身份向学生积极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每逢节日他们请来王文明等发表演说,介绍内地的学生运动和革命形势。3月8日,六师临时团支部成立,成员有韩托夫、邢惠学、梁慧贞。在他们的宣传和鼓动下,不少同学提高了觉悟,向党团组织提出了申请。
此后,六师党支部和团支部经常在操场旁一间旧房里召开联席会议,被称为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党团(联合)支部。全校分成若干党团小组进行活动,每组一般7至10人,时常讨论革命形势和学校工作。
曾跃敏说:“小组活动是秘密的,各组之间也彼此保守秘密。党团小组布置各成员注意观察师生中的进步分子和右派人物的活动情况,开小组会时,以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汇报。”
据史料记载,截至1926年年底,六师的党团员已有190多名,占全校学生五分之二,有些班级半数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党团组织。
“全校中学部最小的女同学谢琼香(后更名为谢飞)是初一学生,当时才13岁,也参加了共青团。”曾跃敏说,1934年10月她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30名长征女战士之一。
血雨腥风中师生坚持斗争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屠杀革命人士。
根据《琼岛星火》一书中的记载,4月21日下午5点消息传到海南。晚上7点,琼崖国民党清党委员会派出一队军警将六师团团围住。在他们到达六师之前几分钟,罗文淹接到琼崖地委通知,匆匆作了一些安排,就化装跟着一名学生从校门出来,罗文淹刚刚离开学校,反动军警便从对面走来。好在天色已黑,敌人认不出他来,罗文淹幸而脱险,一些学生干部和左派教师也在仓促之下跳墙逃走。但学生会干部符瑞华、许国栋等50多人却被敌人抓走。4月22日,海南反动军警到居民家里抓捕六师进步学生,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这一反革命行径被称为四二二事变。
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六师校园,学校被迫停课,反动派不断杀人。第一批被敌人用铁丝勒死的7个人中,就有六师校友、中共琼崖地委委员李爱春。不久,六师学生雷永业、冯爱媛也惨遭杀害。
曾跃敏动情地说:“敌人的屠杀,吓不倒六师的革命师生。”反革命事变之后,六师中五级学生、党员韩宏准奉命留在六师,担任海南联络站负责人,六师中七级学生、共青团员陈干华被指定为六师和琼海中学、琼山中学三校共青团负责人。他们定期接头,刺探敌情,散发传单,用他们的行动警告敌人:革命者是杀不绝、吓不倒的。
眼前,革命烽烟已然远去,民国时期的建筑尚存无几,一棵100余年树龄的白兰树守望着穿梭的岁月。风中轻颤的花瓣,似向我们讲述六师青年师生以强烈的使命感,与琼崖党组织共克时艰的历史片段,激励着今天的琼台人铭记历史、再创辉煌。(本报海口5月24日讯)
采访札记
少年强则中国强
在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府城校区,琼台书院古香古色的院落气韵悠然,像一位敦厚安详的历史老人,目送一代代学生怀揣着知识、梦想走入社会。而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琼台精神在社会变迁、时代更迭中一次又一次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早期民主革命时期,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大批琼台学子就纷纷走上革命之路,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907级琼崖中学堂学生徐成章、徐天炳等人,在校以研究学术为名,从事反清革命运动,1909年加入同盟会,成为海南最早的同盟会会员。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大批早期民主革命人士纷纷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中共党员。徐成章、王文明、杨善集等,先后于1923年、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母校发展学生党员,为琼崖党组织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翻开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那段历史,一批20岁左右的进步青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曾那样决绝地与反动派以死相抗。许多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着入党时许下的誓言。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六师党团组织也同样遭到严重破坏,先后被杀的六师学生、党团员和校友达100多人。经过一次次血的洗礼,革命队伍中一些人被吓破了胆,离开了革命。但是,真正的革命者却像暴风雨中的海燕迎风而飞,逆险而上。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100多年前,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反思中的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把中国强盛的希望放在了青年人身上。事实证明,在琼崖地区正是一代代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他们不畏艰难、浴血奋斗,推动革命最终走向了胜利。本报记者丁静魏如松(本报海口5月24日讯)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