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撑起琼崖革命“半边天”的琼纵女战士
撑起琼崖革命“半边天”的琼纵女战士
来源:南海网     作者:陈曼莉    2011-06-03

  档案馆里尘封的红色往事之六:

  撑起琼崖革命“半边天”的琼纵女战士

  核心提示:80年前,海南百多名女性组建了一支奇特的部队,首开我国正规妇女革命武装的先河。她们在琼崖这片热土上奋勇作战,取得赫赫战绩。而后,一批批女战士在琼崖革命中做出卓尔不群的贡献,海南解放时,琼纵女战士已经占到了整个琼纵革命武装的15%,达到3500多人。这个比例,在全国各支革命武装中是最高的。这也是海南革命的特色之一。

  在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斗争里,琼崖的女战士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女人?是什么原因使她们和男同志并肩作战,勇敢杀敌?她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当年的幸存者和党史专家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红色娘子军传奇故事。

101岁的王运梅把拐杖当作步枪演示持枪立正动作(南海网记者 李庆芳摄)

女子军特务连老战士王运梅讲述当年战斗故事(南海网记者李庆芳摄)

  琼崖妇女为何而战?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曾经,电影《红色娘子军》中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0年过去了,红色娘子军故事的发生地——海南岛琼海市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街上的雕像提醒着我们,这里正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

  我们首先来到琼海市党史研究室,这里收藏着许多关于红色娘子军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当年参与整理和编写这些资料的人大多已退休,林鸿范就是其中一位。

  “20世纪30年代海南与全国一样,民不聊生,不少男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到南洋等地打工,卖苦力。而妇女在旧社会几乎没有做人的权利,乐会、琼东的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没有名字,也没有做人的权利,更没有婚姻自由,只有服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海南省党史研究室资料征集处原处长林鸿范说。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琼崖的妇女和男子一样,有不少人成了革命行列中的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据1928年统计,当时全琼女党员有三千多人,女团员有一万多人,妇女协会会员有七万多人,在中共领导的群众团体中,妇女人数占了30%。这个比例,在当时位居全国前列,反映了琼崖妇女的新觉醒。

[page]

  翻拍琼海市档案馆收藏的照片,图为:被囚禁在“广州国民特别感化院”(国民党监狱)的女子军特务连领导和琼崖妇女干部(南海网记者李庆芳摄)

  女子军特务连的诞生

  冯白驹将军在有关回忆文章(《关于我参加革命过程的历史情况》)中说:“在琼崖第二次土地革命高潮时期,琼崖妇女强烈要求参加红军,拿枪上前线杀敌,为了表彰和发扬琼崖妇女的革命斗争精神,琼崖特委决定成立女子军特务连。”1931年,乐会县苏维埃政府根据琼崖特委的指示,公开发出征召女子军的布告。布告说:“英雄的、经过考验的乐会县妇女们,拿起枪来,当红军去,和男子并肩作战。”

  1984年第一次出版的《红色娘子军》一书,既有概括红色娘子军整个历史的专题,也有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的回忆录。书中记载,红色娘子军的番号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共3个排,9个班,一百多人。

  在海南省琼海市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的介绍下,我们来到了“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目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健在的还有三人,年龄都在97岁以上。当年的娘子军排长王运梅现在生活在纪念园里,老人已经101岁了。

  “妇女没有书读,只能去放牛,地位低,不自由,要翻身求解放就要参军闹革命,当时我看到布告说要召女子军,便赶去报名。”多少年来,王运梅从来没有忘记参加红军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林鸿范说:“征召女子军的布告发出后,短短一个月,就有七百多名妇女要报名参加红军。”

  1931年5月1日,经过筛选的一百多名妇女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这是中国第一支妇女革命武装。

  “报名参军的第一天就开始操练队列。”王运梅回忆说,刚入伍时,姑娘们都兴奋得不得了,因为学的、见的,都是从前不懂的东西。文化课,学识字,学怎么根据地形埋伏;军事训练,学习射击、卧倒。接受采访时,101岁的王运梅把拐杖当作步枪,向记者熟练地演示持枪立正的动作要领。

  为了加紧提高军事素质,女子军们中午也不休息,晚上则搞夜战,摸爬滚打,苦练杀敌本领。除了军事训练外,女子军还要和艰苦的环境以及各种疾病作斗争。

[page]

  海南省党史研究室资料征集处原处长林鸿范向南海网记者揭秘真实的红色娘子军(南海网记者李庆芳摄)

  女子军参加系列战斗威震琼崖

  女子军特务连由当时的海南琼崖红军师部直接管辖,她的主要任务是,保卫领导机关,看守犯人和宣传工作等一些特殊任务,然而随着战斗形势的变化,她们很快投身到了战斗中。

  就在女子军特务连成立后仅一个月,她们就参与了消灭乐会县国民党“剿共”总指挥陈贵苑的沙帽岭伏击战,此后又参与了火烧文市炮楼等一系列战斗,威震海南岛。

  在火烧文市炮楼战斗中,女子军特务连活捉了大恶霸“冯朝天”。这个冯朝天就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的原型。

  然而,女子军特务连成立刚过一年多,国民党便开始大肆围剿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女子军特务连所在的琼崖革命根据地也不例外,斗争形势变得日趋严酷。

  1932年8月,国民党派遣警卫旅陈汉光部,围剿琼崖革命根据地,刚刚成立1年零3个月的女子军特务连与红军一营奉命在马鞍岭进行阻击,她们迎来了最为惨烈的战斗。

  “红色娘子军的这一场阻击战,伤亡十分惨重,直到弹尽粮绝,她们用石头砸敌人,跟敌人拚刺刀,最后用牙咬。其中一个阻击班,一共有10个人,10个人都牺牲了。”陈锦爱说。

  王运梅还记得,她所在的班当晚返回马鞍岭接应二班时,看到那片林子里满地是血。没有工具挖坑掩埋,她们只好用石块盖住姐妹们的尸体。

  在这场战斗中,女战士们牺牲过半,冲出重围的,也在战斗中失散了。

  最终,女子军连5位连级干部被捕入狱。国民党在马鞍岭一战得手后,陈汉光旅又调集了6个营的兵力开始新一轮的围剿,此时琼崖特委决定剩余的娘子军分散隐蔽,海南的革命武装斗争也转入游击作战。至此,女子军特务连被迫解散。

[page]

  海南省琼海市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讲述一封国民党的复电揭秘的狱中真相(南海网记者 李庆芳摄)

  一封国民党的复电揭秘狱中真相

  在琼海市党史研究室,我们发现了一张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照片,照片上的8个女人都穿着囚服,其中有6个人是女子军特务连战士,包括指导员王时香在内的5名连级干部全部在上面。她们在狱中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她们在国民党的监狱中被关押了5年,敌人以封官许愿、金钱引诱、毒刑拷打逼迫她们交出组织和所知的真实情况,她们除了承认自己的身份外,其余守口如瓶,敌人毫无所得。”林鸿范说。

  此外,陈锦爱向记者透露了琼海市党史研究办公室在征集史料过程中的一个惊喜的发现:“当时我们在征集史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份国民党的复电电报,说的是陈汉光警卫旅奉命离开琼崖前,就如何处置女子军连干部问题请示了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陈济棠对女子军特务连干部在狱中坚持斗争的事早已知道,并为之头痛不已,他在9月7日复电说,‘……唯其充当共匪,业已多年。而此时琼崖匪患,尚未完全肃清。审核该犯性情及其环境状况,仍应施以感化处分’。”

  因此,冯增敏等8人又被押解到“广州国民特别感化院”。所谓感化院,其实就是一座关押政治犯的监狱。

  “从这个电报来看,娘子军6名战士从1932年底被捕,一直到1934年,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被押在4个监狱里,在狱中,她们和敌人开展各种各样的斗争,没有一个人屈服,没有一个人投降,这个电报正好印证了这段历史。”陈锦爱说。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被迫释放了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及爱国人士,被捕的特务连女战士也恢复了自由。出狱后,她们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悲惨生活。可是,冯增敏依然选择继续革命。

  冯增敏,出生于苏区乐会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6岁就加入了共青团,后来又报名参加了女子军特务连,并担任了连长。这个被当时红军称为“小革命”的姑娘就是吴琼花的原形。在马鞍岭战役中她也被捕入狱。

  1938年冯增敏出狱后不久,嫁给了当地一位普通的农民,生下一个女儿。那段时间她在家务农的同时,还做着地下工作。通过与一位当副县长的同宗堂兄的密切接触,她为游击队获取了大量情报。丈夫病故后,冯增敏把女儿送到了亲戚家中,自己只身上山继续寻找党组织。

[page]

上海天马电影厂发行的故事片《红色娘子军》海报(南海网记者李庆芳翻拍)

  红色娘子军精神薪火相传

  虽然红色娘子军组建仅500多天就解体了,但是琼崖女战士参与革命的热情并没有消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又有更多的琼崖女战士顽强地投入到战斗中去,顶起“半边天”,涌现出海南妇女的光辉榜样刘秋菊、革命母亲云四婆等女英雄。

  在海口市府城镇那梅村西北侧东线高速公路路口旁,有一个肃穆庄严的烈士纪念园,园内青松翠柏、安宁幽静,这就是刘秋菊烈士纪念园。

  1899年刘秋菊出生在海南岛琼山福云村(现属桂林洋农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尝尽人间的辛酸苦辣。丈夫病逝后,窘迫的现实生活炼就了她坚强的性格。

  1927年,刘秋菊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和男同志一样,巡逻、放哨,破坏敌人的公路、桥梁,割电线,送情报,当向导,乔装打扮,冒险掩护战友。

  “头戴陈旧竹笠,身着黑色土布便衣,经常赤脚跑路;打起仗来,冲锋陷阵,英勇非凡;回到后方,开荒种地,养鸡养鸭,样样能干。外表看来与普通农妇没有两样,唯一不同的是,她经常佩带一支勃朗宁手枪。”这是人们对刘秋菊的生动写照。

  1928年春节,刘秋菊和一些同志正在迈联村研究工作,不料敌人狗腿子告密。刘秋菊为了掩护同志们撤退,留在后面。眼看敌人已到眼前,该怎么办呢?当时刘秋菊急中生智接过村民的婴孩,装成喂奶的样子,敌人一走近,秋菊便暗暗在婴孩的小腿上拧了一下,婴孩哇哇大哭,秋菊镇定自若,轻轻地拍着婴孩说:“不要怕,不要怕,先生们是过路的。”当团丁问她:“看见共产党往哪里跑了?”她随手指着右边的通道说:“刚刚从这边跑过去了。”团丁们信以为真,拔腿就跑,他们哪里会想到,为他们指路的女人正是他们要捉拿的共产党员。

  秋菊急中生智的故事还不止这一个。由于她机智勇敢,从容沉着,一次次化险为夷,被人们誉为“飞檐走壁”的女英雄。

[page]

  海南解放时女战士达到3500多人

  解放后,红色娘子军战士的英雄事迹被拍成电影和被编成现代芭蕾舞剧,闻名遐迩。这些电影、舞剧,大都以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题材。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琼纵女战士为海南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据资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全琼总人口约300万人,其中女的约占了一半,由于战争的原因,一部分男劳力上了前线,一部分男劳力远赴南洋,留在农村里劳作的大部分是妇女。她们既要担起繁重的生产和家务劳动,又要担负支援前线的繁重任务。

  根据特委的指示,反“围剿”、反“扫荡”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动员优秀的男女青年参加队伍,加速抗日武装建设。在这个时候,琼文、乐万、临儋、昌感等地大批女青年参加抗日部队。当时,琼崖独立总队有4000余人,其中女同志占了12%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琼崖抗日部队中,担当看护任务的女同志手中没有武器,拿着担架、救护器具和救护药品上前线,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救护受伤同志。在反“蚕食”、反“扫荡”的3年中,全琼牺牲的妇女同志达到1000多人,付出的代价很大。

  1945年,琼崖纵队发展到了7000人,其中女兵占15%以上,还有一部分女同志参加地方武装,海南妇女成了琼崖抗战的重要力量。

  1950年海南解放时,琼纵女战士已经占到了整个革命队伍的15%,达到3500多人。当时,琼崖纵队也涌现出了一批女战斗英雄、女功臣、女模范代表人物,海南刚解放时,琼纵全军评出300多名战斗英雄和功臣代表,女战士就占了将近8%。

  今天,尽管枪声和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在和平鸽翱翔的蓝天下,海南的凤凰花依然开得火红,万泉河畔的传奇故事仍在深情地延续,琼纵女战士的精神代代相传。

  (南海网6月3日消息南海网记者符泽亢)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