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市2010年度环境状况公报
综 述
2010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南省海口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和发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为载体,以污染减排为抓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使我市的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为100%,环境功能区水体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质达标率为100%,内河湖泊经过整治后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区域噪声保持稳定,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仍然较重,生态指数逐年提高,生态环境现状为优,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局部得到一定的改善,环境污染稳中有降,环保工作取得了成效。
环境质量

各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单位:毫克/立方米)

各区空气中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单位:毫克/立方米)

各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单位:毫克/立方米)


一、环境空气质量
2010年海口市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API一级天数为299天,二级天数为66天,优良率(API指数≤100的天数)为10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年日均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2010年海口市全年共采集降雨样品214个,全年降水pH范围在4.63-6.84之间,酸性最大的一次出现在龙华区海口市监测站测点。全市降水pH年均值为5.60,酸雨率为32.2%。
本年全市降尘平均值为3.78吨/平方公里.月,其中清洁对照点的年平均值为3.87吨/平方公里.月。评价标准为6.87吨/平方公里.月,降尘监测结果达标。
2006-2010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二氧化硫年均值有明显下降趋势,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有下降趋势,但并不明显。降尘的年均值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二氧化氮和综合污染指数有上升趋势。降尘和二氧化氮的污染负荷比重有明显增加。
[page]二、地表水环境质量
2010年海口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河流、湖泊、水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河段水质与上年相比略有改善。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源水质要求。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相应的功能区标准,假日海滩浴场水质质量等级为二类,游泳适宜度为良。
河 流
全年共监测河流河段四条,长127.66公里,达标河段长度百分比为100%。全市II类、III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58.75%,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1.25%。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污染类型属有机污染型。
四条河流河段中,南渡江水系水质最好,其中龙塘段为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为II类水,五源河、美舍河水系水质总体较差。

湖 泊
全年共监测湖泊水库5个,水面面积378万平方米。达标湖泊水面面积百分比为80.47%,II类、III类水质湖泊1个,占监测湖泊水面面积的38%;IV类、V类水质湖泊4个,占监测水面面积的62%。重点湖泊水库中永庄水库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质为II类,水质达标。本市湖泊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型。

海口市近海岸域水环境功能区质量监测点位
近岸海域
海口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设九个监测点,假日海滩浴场点位功能为海水浴场,东寨港为红树林保护区,三连村出海口、桂林洋、环岛海滩、荣山寮均为滨海旅游风景区,秀英港、粤海铁路南港为港口功能区,海口倾废区区域的主要功能为纳污。
2010年水质现状:东寨港、桂林洋水质现状为一类,三连村出海口、假日海滩浴场、粤海铁路南港、荣山寮为二类,环岛海滩、秀英港、海口倾废区为三类。各点位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功能区水质要求。
2006-2010年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变化趋势
南渡江海口段水环境质量良好,水质保持Ⅲ类;南渡江支流海甸溪水质保持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石油类,污染原因主要为船舶排污污染和生活污水面源污染。美舍河、五源河水质变化不大,均以Ⅴ类水质为主,污染来源于周边生活源和畜禽养殖业。
湖泊、水库的水环境质量状态较差,除云龙水库水质为Ⅳ类外,东西湖、沙坡水库、工业水库均以Ⅴ类水质为主,以氮磷营养盐为主要污染物。云龙水库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其他湖库均为轻度富营养。
近岸海域海水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除了环岛海滩、秀英港和海口倾废区三个点位的无机氮指标超海水水质二类标准,其余点位的海水指标均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三连村、东寨港、假日海滩水质较好。
[page]三、声环境质量
2010年海口市声区域环境噪声保持稳定,交通噪声有明显上升。


功能区环境噪声
全市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结果显示,1类区(居住文教区)、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3类区(工业区)和4a类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昼间等效声级年均值达到国家标准。
区域环境噪声
市区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4分贝(A),与2009年持平。
道路交通噪声
市区建成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7.7分贝(A),比上年上升了0.3分贝(A)。
2006-2010年海口市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区域噪声呈波动式上升,交通声2006至2009年间呈下降趋势,但是2010年有较明显回升。目前,影响海口声环境质量的噪声源有为三类:一为社会噪声(含生活、娱乐场所、商业活动等产生的噪声),占68.32%;二是交通噪声,占23.76%;三是建筑施工噪声,占4.46%。从噪声源的构成上看,海口市的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社会噪声和交通噪声,噪声扰民仍是群众环境投诉的热点。
[page]四、辐射环境
海口市辐射环境常规监测涵盖了空气、沉降物、地表水、饮用水、土壤和城市电磁辐射环境等内容,监测结果表明,海口市各个监测点位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沉降物、地表水、饮用水中的总α、总β水平,土壤放射性核素铀-238、钍-232、镭-226和钾-40含量以及城市电磁辐射水平均保持相对稳定,未发现异常情况。主要辐射污染源中波发射台和输变电系统设施,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各个监测点位的电磁场的场强保持相对稳定,未发现异常情况。
五、生态环境
运用遥感技术对海口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海口市生态环境指数介于70.9~77.09之间,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均为优良。2005至2007年EI指数为“良”,2008年和2009年EI指数为“优”2009年海口市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和EI指数分别比2005年有所增大,增加幅度分别为2.67、1.83、25.66、0.189和6.19。2008年和2009年比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好。
污染物排放
废 气
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47吨,比上年增加126吨,同比上升24.18%,但控制在省下达的控制指标700吨以内。烟、粉尘排放量为692.73吨,比上年下降3.6%。污染源监测结果显示,全市主要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率为100%。
废 水
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9991.9吨,比上年削减4663.9吨,同比下降31.8%。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
城市污水处理集中率分别由2009年的83.18%提高到2010年的95.80%。
固体废物
2010年度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总计为4.146万吨。其中处置量0.123万吨,综合利用量4.017万吨,贮存量0.006万吨,处置利用率为100%。
全市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43.80万吨,卫生填埋的有41.95万吨。全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78%。
2010年医疗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411.7吨,集中处置量1411.7吨,全部焚烧处理,处置率为100%。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04.1吨,处置量为933.1吨,综合利用量71.0吨,处置率为100%。
2006-2010年海口市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
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减少7.23%,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减少13.69%;烟尘排放量年均减少1.42%,万元工业增加值烟尘排放量年均减少8.37%。
废水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年均减少4.2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年均减少3.57%;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至95.6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年均减少3.98%。从废水污染物排放强度看,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年均减少7.08%;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年均减少6.36%。
[page]环境监管
规 划 投 资
2010年全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源治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环保投资达到14.9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53%。2006-2010年全市累计环境保护投资总额为33.65亿元,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平均为2.25%。
环 境 准 入
严格了环保准入,坚持依法审批,对不符合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同时,加强了公众参与、形式审查、专家论证、技术评估。加强了建设项目验收监管,2006年以来当年开工建设的项目环评执行率为100%;当年环保验收的建设项目 “三同时”执行率为100%。核发和换发全市涉源单位和射线装置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将全市辐射工作单位全部纳入安全管理。
污 染 减 排
“十一五”期间,我市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总抓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我市“十一五”期间每年都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控制任务。
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坚持以源头控制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新增量。坚持四个必须符合的审批原则,坚决拒批高污染、高能耗以及没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3年来,先后否决了各类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16个。
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加大对我市重点排污行业的监管,确保达标排放,并引导企业建设中水回用项目,进一步消减COD排放量。督促重点污染企业完成自动监控设备建设,并与我市自动监控系统联网,确保已建成的治污设施稳定运行,我市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于2009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目前运转正常。
开展畜禽养殖环保综合整治工作,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养殖场的环境管理,逐步削减畜禽养殖业的污染负荷。
监 察 监 测
开展污染企业的排污申报登记和核定工作,对辖区内的污染源进行全面模底调查,准确全面掌握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的种类、数量等情况,重点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排污申报率达100%,重点污染源档案完整率达100%。
规范发排污收费。积极拓展排污费征收费源,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加强排污费稽查,促进了排污申报与排污费征收工作进一步规范,贯彻执行排污费政务公开制度,公开排污收费程序、征收标准,排污收费逐步实现“阳光收费”。
市的环境监测部门围绕国家环保部提出的“三个说清楚”要求,较好地完成了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工作,为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环境监测能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不断得到提高,目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实行24小时自动监测。南渡江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以及龙塘饮用水源自动监测站即将完成。
“十二五”环境保护展望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作为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的第一个五年环保规划,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将海南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建立与国际旅游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确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为:到2015年,以高新技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备,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形成先进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将海口市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