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胡续发陈耿特约记者王仪

重建的中共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址。
本报记者王凯摄
山高林密,夜色沉沉。
1927年11月13日晚,一个名叫白水磉的小村庄,冯氏祠堂里悄然聚集了一群年轻人。
海棠油灯发出微弱的光芒,却映红了屋里所有人的脸。一颗颗火热的心,正为琼崖百万劳苦大众寻求光明而搏动。
这是一次重要的聚会。半年多前,大革命失败,琼崖地委主要领导核心被迫转移到这一带;一个多月前,琼崖共产党人打响了全琼武装总暴动的第一枪,可惜两位卓越的领导人杨善集、陈永芹牺牲,琼崖革命遭受重挫。
是时候梳理一下思路,重整旗鼓再出发了。
“这次会议的意义非常重大。”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说,会议第一次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第一次提出开辟革命根据地,第一次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是琼崖第一次土地革命高潮的起点。

会址内再现了当年开会的“场景”。
琼崖革命需要明确方向
几张旧桌椅,四面密不透风。杨殷、徐成章、王文明、罗文淹、陈垂斌、冯平、许侠夫、冯白驹等人围坐一起,热烈讨论着。
当年的乐会第四区白水磉村冯氏祠堂,群英汇聚。如今祠堂揭开了神秘面纱,后人将他们的姓名用红笔一一记下,放在桌上,供来访者瞻仰。
踏进祠堂,仿佛加入了他们的聚会。那些人、那些事,就在眼前……
琼崖孤悬海外,信息闭塞。新生的琼崖党组织自诞生以来,历经磨难和考验。所幸,中共广东省委一直视琼崖为广东革命斗争的重要后方,多次委派要员来指导革命工作。可是,椰子寨一役,省委派来的琼崖特委书记杨善集已壮烈牺牲。
一个多月后的1927年11月初,广东省委再次派遣省委常委杨殷等来琼崖指导工作。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全琼,杨殷只好以走江湖卖膏药为掩护,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乐城,找到乐一区委的负责人。随后他被带到乐四区琼崖特委驻地。
11月13日晚,白水磉村的气氛明显紧张起来,村周围许多人在站岗放哨。平常极少有人去的冯氏祠堂,悄悄进去了很多人。“那个时候我们村三面环水,山岭很高,进出村只有一条通道。祠堂就在山中,非常隐蔽。”82岁的村民冯锦芳听父亲说过这事。
村民不知道,冯氏祠堂里正在召开一个关乎琼崖革命方向的重要会议——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
杨殷带来了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指示,和大家讨论通过了《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决议案》。他们决定在琼崖进一步扩大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开辟革命根据地。
会议对特委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由王文明任书记。还决定将琼崖讨逆革命军改编为琼崖工农革命军,冯平任总司令,王文明任党代表。
“白水磉会议使琼崖党组织第一次把武装斗争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政权结合起来,开阔了眼界,表明琼崖的革命斗争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许德长说。
掀起第一次土地革命高潮
白水磉会议召开时,村民冯增南还是个7岁大的小孩。他生长在这个光荣的村庄,命运自然与这次会议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当时是劳动童子团的吹号手,经常拿着喇叭,吹集合号、行军号、冲锋号。”冯增南吹号还是他的堂姐——后来的红色娘子军连长冯增敏手把手教会的。
这次会议后,全琼武装暴动再度兴起。而琼崖特委驻地——乐会第四区,积极响应会议号召,率先组织召开农民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乐四区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推动了武装力量的发展,乐四区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此后,乐四区轰轰烈烈地开展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如火如荼。第一次土地革命高潮在全琼迅速掀起。
冯增南清晰地记得,村里很多小孩参加了劳动童子团,大一点的参加少年先锋队,成人参加赤卫队。劳动童子团和少年先锋队有统一的制服,头戴斗笠,穿蓝色上衣、紧身蓝色短裤,斗笠上分别写着“劳动童子团”和“少年先锋队”;只是武器不同,劳动童子团手持木棍,少年先锋队则配发红缨枪,还有一到两颗土手榴弹。他们的职责是站岗放哨、递信送情报。
冯氏祠堂后面有一块空地,是革命前辈的练兵场,至今都没盖什么房子,村民们准备树碑立字教育后人。
80多年前的每天早晨,在这块空地上,冯增南都要抬头挺胸,底气十足地吹起集合号来。不一会,小伙伴们都集中到这里做体操。他最矮,只能站在队伍的最后。
“做体操为了增强小孩的身体素质,为将来参加革命作准备。”冯增南告诉记者,后来阳江墟上公开召开群众集会,他和劳动童子团的伙伴们先参加体操比赛,接着跟随大人游行示威,喊革命口号,“那时候阳江墟上到处是革命群众,大家热情很高,把地主老财吓得躲在家里不敢出来”。
乐四区可喜的革命形势得到琼崖特委的高度肯定。在1927年12月27日的《中共琼崖特委给省委的报告》里,乐四区被誉为琼崖的“小莫斯科”,1928年1月25日《中共琼崖特委一月份总报告》里,认为“区苏维埃最有成绩者,为乐会第四区”。
险恶环境下保住革命火种
1927年冬,冯氏祠堂后的一个山坳里,来了一群奇怪的人,成天在那里搬弄刀、枪、火药。好奇的冯增南常跑去看。那里是琼崖特委军械局,专门为革命部队修理枪支,制造子弹、地雷等各种机械弹药。
军械局的师傅们看冯增南机灵,常叫他帮忙。有一次,一个师傅提着一把刚在火上烧过的大刀,叫他握着刀柄,师傅举起榔头用力砸下,一时火星四起,溅到他的身上。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现在想来,那时我们的武器太差了。”冯增南说,手榴弹做法比较简单。在牛奶罐里放进炸药,用一根铁丝从下圈到上,上面留出引线的眼。打仗时,要点燃引线,估计烧得差不多了,扔出去才能爆炸。
小小年纪的冯增南走上了革命道路。尽管在那块热土上,他不时看见自己的亲人和伙伴倒下。
为了搞活根据地经济建设,同时秘密掩护革命斗争,共产党人在白水磉开办了集市,安插革命群众在集市开店做生意。村民邓大富在集市上缝衣服,真实身份是党的联络员。1928年,他和年仅15岁的弟弟一起去上科村送情报时,被敌人抓获,之后在海口遇害。
白水磉村头原来有一条水沟,清澈见底。沟尽头有一间茅草屋,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天黑后,红军战士常在沟里洗澡。王姓村民便自觉地为战士们站岗放哨,一有陌生人进村,他立即发出暗号,通知战士们隐蔽。共产党人经常来到他家,了解当地敌情和交通路线等。不幸的是,红军转移后,敌人一把火烧了这间被称作“红军老屋子”的茅草房,村上王姓人家几乎全部被杀。
就是在这样的装备和险恶的环境下,次年,琼崖特委书记黄学增执行省委决定,要将特委领导机关迁至海口。而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则坚持在农村开展斗争。
1928年底,白水磉村,王文明与黄学增等北上海口的同志一一握手道别。这个一年前还为琼崖革命指明方向的地方,竟成了革命者的永别地。
随后不久,迁至海口的特委领导机关遭敌黑手,黄学增等人遇害。王文明则坚持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精神,带领600多名革命志士,转战母瑞山,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的命运又有了新的转折。(本报嘉积6月12日电)
[page]先辈热血撒精神世代传 白水磉村民自己想办法重建会址
本报记者胡续发 陈耿 特约记者王仪
两年前,琼海市阳江镇江南村白水磉村民小组后的荒坡上,杂草丛生,只有一块石碑竖立。如今,这片荒坡上盖起了中共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址和纪念馆两座主体建筑,周围是花草苗圃、池塘和一些附属设施,占地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
“我们村没有‘等、靠、要’,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发重建起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址。目的只有一个,发扬革命传统,教育子孙后代。”71岁的冯锦健老人自豪而又认真地对记者说。
村民成立筹建小组重建会址
这是一处二进式建筑,第一进为会址,墙上贴有中共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乐会县委成立等历史事件说明,以及为革命流血牺牲的二十多位村民简介;后进是纪念馆,陈列着镖枪、草鞋、舂米石等革命者当年用过的物品。
1989年,当时的琼海县政府就将这里列为该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立起石碑,进行保护。但是,和很多地方一样,在各类开发如火如荼时,红色资源却很少进入投资者的视野。白水磉村民最终决定自己想办法,恢复重建革命会址。
“父亲那一辈人很伟大,为革命连生命都可以牺牲,这样的精神我们有责任让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而且我们村曾经是琼崖特委的驻地,杨善集、王文明等特委领导都在村里开过重要的会,我们没有理由不恢复重建。”82岁的村民冯锦芳老人激动地说。
可是没有资金,没有规划,光有干劲还不行。村民们一合计,决定成立白水磉革命会址筹建小组。
困扰重建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作为“财务总监”,退休老干部冯增云积极奔走呼吁,向社会各界募捐。令他和村民们感动的是,获悉白水磉村自发重建会址一事后,市里、省里甚至中央有关部委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琼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拨款9万元作为重建启动资金,水务、法院、国土、地税、阳江镇等近20家单位,以及一些企业家、离退休干部等纷纷慷慨解囊,支持会址重建。
“现在生活好了,这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功绩。重建会址也是我们的义务。”谈及捐款,许多单位和个人的看法都惊人的一致。
就这样,村民们靠四处募捐和自发捐款,筹得50多万元,2009年7月1日修复工程动工,一年后纪念馆初步完工。
男女老少无偿投工投劳
为了重建会址,村民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未索要过一分钱。需要人手时,只要通过高音喇叭一呼叫,很快就会有许多扛锹带铲的村民前来,一直干到完工。为了修路,家庭并不富裕的冯锦健主动砍掉几株椰子树,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行动,阻挡道路的障碍一天就打通了。很快,一条通往村外的路顺利开通。
“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棵草木,都凝结着村民们的辛勤汗水。”冯增云怎么也不会忘记,去年清明节时,村民们打算清理红军曾经沐浴过的池塘,并准备立碑围石加以修缮。但是池塘上游是瀑布流水,堵水施工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得知消息后,全村几乎所有在家的村民都跳进了池塘,堵水、清淤、围石、立碑,小到十多岁的少年,上到八十多岁的老人,从早晨6点到晚上10点,村民们连续干了两天。完工后,大家拍拍身上的泥土,各自回家了。
阳江镇委书记李德对记者说,白水磉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址已经成了阳江镇一处重要的革命遗址,成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的重要场所。自去年7月初步建成以来,这里已接待40多批约600名党员干部、学生、游客参观。(本报嘉积6月12日电)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