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昌江王下乡未来洪水村:茅草屋保护新构想
昌江王下乡未来洪水村:茅草屋保护新构想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王吉拉    2009-08-10

  金黄色的茅草“帽子”,红褐色的稻草泥墙,煤黑的三角土灶。外表仍保留金字形茅草屋的原貌,屋内原木色家具、柜式空调、卫具浴具却一应俱全,内外看来别有一番情趣。(香港)中国探险协会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的茅草屋保护项目,就是想通过一个案例示范,传播一种保护的理念和模式。

  但这是否就是黎族茅草屋保护的最佳模式?

  一次阔别20年的重访

  三年前,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的150间金字形茅草屋,差点在民房改造中灰飞烟灭。(香港)中国探险协会创办人黄效文的一次重访,改变了它们的命运。

  59岁的黄效文具有三重身份:探险家、摄影家与作家。20多年来,他在青藏高原以及云南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力图保护自己发现的东西,并成功运作了包括云南黑颈鹤、阿尔金山藏羚羊、悬棺、藏族寺庙等20多个自然和文化保护项目。

  1980年代,黄效文曾两次来海南,其中一次是代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学会前来探险,走遍了全岛18个市县。那时候,海南各地都能见到大面积的茅草屋。20多年后,他再次踏上海南岛,发现许多地方的茅草屋只能在记忆和照片里寻找了。

  2006年3月,黄效文借道王下准备去乐东考察,路过洪水村时不禁眼前一亮:“一间间金字形茅草屋掩映在高大的椰树下,聚集在稻田边,那景象好像又回到了25年前。”听到村里即将启动民房改造计划后,他立即向县里建议停止茅草房拆迁,“海南像洪水村这样完好保留着传统民居的村庄已所剩无几!”

  在黄效文眼里,洪水村是一个“文化孤岛”。它隐身于海南西南群山中,通向村子的最后12公里土路直到1997年才修通,从海口驱车到洪水至少需要5个小时。村民大多自给自足,种植水稻、橡胶和养猪,黎族文化的各种烙印在此都能找到。

  为制止茅草房拆迁,黄效文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有关洪水村茅草屋保护的提案。很快,他的建议得到当地政府重视。2007年,昌江黎族自治县县政府派相关人员与(香港)中国探险协会接触,多次陪同协会专家到洪水村调研,共同探讨茅草屋保护计划。

  一种物质渴求与文化追求的冲突

  一面是对物质文明进化的渴望,一面是对精神文化传承的执着。在这里,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发生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几年间,黄效文多次进入洪水村,与一群建筑、社会人类学专家共同为这里制订了远景规划。2007年底,他还带来了摄制组,将洪水村民的生活拍成纪录片,为村寨被相对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做种种努力。此后每年,他都组织哥伦比亚大学等几批美国大学的学生来这里做社会调查。

  不过,他的说服工作并非面面俱到,洪水村民仍一头雾水,“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茅草屋里,吃、喝、拉、撒全都在一起,当然想早点住进舒适明亮的现代砖房。”而且,茅草屋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害怕“火烧连营”,一把火就可能把整个村寨烧个精光。

  村民韩建忠家的茅草屋已换了另一种形式———用白铁皮取代金色茅草。他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茅草屋大约几年要更换一次茅草,而茅草只能生长在用火烧过的山坡,每年必须用火烧一遍,来年才能长出茂盛。由于大家都在山上改种经济作物,早在10年前他翻修屋顶时就已找不到茅草。现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政府实行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不允许再砍山烧山,茅草更是无从寻觅。

  村支书韩志民说,现在村里只有一户人家还留着2亩山坡地种茅草,供自家和亲戚翻修茅草屋用。另外,用泥巴和茅草混合起来垒成的茅草屋易受潮,必须有人住在里面不断烧火生灶,木柴散出的烟雾才能保证茅草屋不致腐烂。

  专家们面对这样一对矛盾,茅草屋在文化范畴是珍贵的,茅草屋在使用上是落后的;前者需要的是传承、保护,后者需要的则是淘汰、变异。

  “传统已经消失了,我们现在抢救的只是房子。”和黄效文一起到洪水村作调查的社会人类学家留斯担心,现在才开始整理黎族过去的资料是不是已太晚了?

  一种保护中开发的模式

  “要不惜代价保住这片海南最后的金字形茅草屋!”2007年,昌江黎族自治县决定,洪水村的金字形茅草屋一律不动,对居住茅草屋的黎族村民实行易地搬迁,引进NGO(非营利组织)资金与(香港)中国探险协会共同参与洪水村的改造建设。

  2008年4月16日,(香港)中国探险协会项目负责人王健与洪水村6户村民,签署了一份共同保护黎族文化(茅草屋)的协议:协会为每户村民出资8000元资助改造民房;村民要协助协会保存好现在居住的茅草屋,协会再出资对茅草屋进行改造。这份协议的生效期,为50年。

  同时,省里和县里免费为每户村民提供8000块砖和5吨水泥,用于新房建造。现在,与金字形茅草屋相邻的空地上,一间间崭新的平顶房正按规划相继建起,茅草房里的村民也正逐户分期分批地往新房里搬迁。

  2008年5月,首批9间茅草屋改造开始动工,包括引水系统在内的改造总共花费了60多万元。今年6月,这些茅草屋全部改造完毕。在黄效文的规划中,这9间改造好的茅草屋,准备用作示范区和生活区;另外再开发五六间茅草屋建成展览馆、图书馆、小戏院、医疗站,陈列从村民家收集来的手工艺物件,让人们对这里的历史多一份了解。

  “如果我们的行销方式正确的话,其余的茅草屋可一一改成小旅舍,或单为旅客提供床铺和早餐;或沿着红水河岸建一些小型宾馆。”黄效文已开始想象:一大片传统的茅草屋将在现代经营模式下,大放异彩。

  改造好的茅草屋,为保持金字形茅草屋的外观原貌,屋顶仍保留原先的“草帽子”。墙体则打掉,换上空心的新型墙材再糊上一层稻草泥。地面仍铺泥巴,再抹上与黄泥颜色接近的地板漆。房子里摆放着原木色家具、柜式空调,现代厨具、卫具浴具一应俱全,别有一番味道。

  昌江黎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王青认为,改造后的茅草屋既在外观上保留了黎族住宅建筑的元素,内部追求文明、舒适、现代的生活需求。新的茅草屋将作为接待游客的馆舍,这种民俗味十足的馆舍,对当地酒店业是一种极好的补充。

  一个社会认户的设想

  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这是当今世界上沿用较多的一种保护模式。“适当时,我们会将改造好的茅草屋和展览馆交还给村民,让他们自己去保护和管理。”黄效文说。

  如何发动社会力量,让洪水村另外的百余间茅草屋也得以保护?日前,昌江黎族自治县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推行社会认户的办法。学习四川保护大熊猫的做法,由单位、企业或个人参与购买茅草屋,按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的原则,茅草屋改造好后成立旅游合作社经营或委托村民经营,业主与村民或旅游合作社按比例分配收入,在挽救茅草屋部落的同时,也让村民们共享开发利益。

  留住洪水村这一片茅草屋,除了抢救与保护不可复制的黎族文化标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构想———启动昌江旅游。长期以来,工业是昌江经济的支撑,旅游业开发层次较低。按照昌江的旅游规划,将以王下乡的旅游资源开发,从而延伸和带动棋子湾、霸王岭的开发,形成“一湾一山一黎乡”的西部旅游格局。

  而撬动王下旅游的支点,就是洪水村。洪水村及周边,俨然就是一个未被发现的天然大景区,颇似《消失的地平线》作者詹姆斯·希尔顿笔下梦中的“香格里拉”:闻名遐迩的皇帝洞钟乳成林,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南尧河对岸,具有奇特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十里壁画长廊”绵延不绝;鲜为人知的地下宫,钟乳石向下倒垂或腾地耸立,壮观至极……

  在文明进程中,无数部落族群和不同文化个性正逐渐消失。于是,留住历史的记忆也就被重复提起。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