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独特视角:"海判南天"与康熙天文历法的关系
独特视角:"海判南天"与康熙天文历法的关系
来源:中国国家天文杂志     作者:王吉拉    2009-08-14

经史五载 破译天涯

  位于三亚市西南下马岭的天涯海角游览区是三亚的城市名片、海南岛的标志。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对于其来历和涵义的解释众说纷纭。按光绪《崖州志》记载,康熙五十三年由钦差立的“海判南天”是天涯海角风景区的最早石刻,为什么钦差要在此立石刻呢?一个偶然的线索引来了五年的考证。

  天赐良师 指点迷津

  2004年2月春节期间,在三亚海天书店遇到一套电视文献片《清宫秘档》,该片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丰富的清宫档案,对社会上的谣传和戏说进行说明和澄清。片中第一集《中华瑰宝》展示了《乾隆十三排图》,其中国海南岛的南端的中央标注出“下马岭”。并介绍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五十八年,由中外科学家进行一次全国的地图测绘,绘制出中国第一幅有经纬度的《皇舆全览图》。而“海判南天”石刻的时间恰巧在这期间,会不会是这次测绘留下的标记呢?翻阅了一些古籍后,写了一篇《天涯海角是中国的文明奥区和风水宝地》草稿,大致进行了论证,交给当时的公司总经理杨其元,得到全力支持。2004年6月底得以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开始考证之旅。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到康熙五十三年的二份汉文奏折和一份满文汉译奏折,其中提到康熙五十二年李秉忠、麦大成、汤尚贤、苗受、绰尔代等人从江西九江府开始画地图,年底转入广东、广西画地图。广东地图于康熙五十三年十月完成。因奏折中的妙手、绰尔代和汤尚贤的姓恰与光绪《崖州志》记载的“苗曹汤”谐音,会不会就是这几个人呢?由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出的档案有限且不能复制,未整理的档案无法调阅查看,所以考证随后陷入僵局。然而,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中偶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吴伯娅研究员的所写的《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一书,其中引用了一份兵部和工部派遣李秉忠、麦大成、汤尚贤、苗受、绰尔代等人的咨文,为考证提供了新的线索。在得到三亚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具市政府办公室的介绍函后,再度进京查阅史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找到了吴伯娅研究员,她到院图书馆找出那份史料,并带去该院清史所图书室查阅所需清史史料。并指点如何去国家图书馆查阅史料。

  9月24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部调阅出乾隆《崖州志》刻本的微缩胶片,在黎情目中有“苗曹汤三大人”、“大人至州东下马岭刻‘海判南天’于石上”的记载,由此可以将奏折中的几位钦差与《崖州志》所记载的钦差联系起来了。随后,又在广州中山图书馆查阅光绪《崖州志》的初版及其他相关史料,初步断定“海判南天”是康熙《皇舆全览图》立下的“南极标志”。2005年1月以杨其元、宋爱军、叶必玮署名的《“海判南天”是康熙年间测绘的南极标志》文章在《三亚晨报》上发表,在海南岛引起强烈反响,有支持,更有质疑。三亚某自称史学资深人士在《三亚晨报》发表《正确解读》的文章予以质疑,并以“大不敬”、“天哪”之词予以攻击。虽然该文有很强的攻击性,有些意见也很中肯,就是史据还不够充分,结论还值得商榷。此时由于公司高层的变动,考证一度陷入僵局。考证的可信与否在于证据,岛内图书馆史籍有限,又不能再到国内一些图书馆查阅史料,考证工作陷入困境。一个偶然在网上找到了“孔夫子旧书网”,其中有大量已经出版的史籍文献,为考证打开了希望之门。从2005年6月起,从网上寻得《康熙朝汉文、满文奏折汇编》、《清实录》、《康熙起居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绘制的《皇舆全图》及记录内阁大库原始档案的《明清史料》等史料文献,有些是从台湾的网上书店购得。为此花费了全部积蓄。2005年5月至7月在北京午门举办了“中法交流年”的重要展览《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赛宫珍品展》其中展示了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仪器及当时中法交流的证据。为了观看这次极其宝贵的展览,以探亲假的名义经转北京,终于在展览快要结束之时观看了展览,找到了新的依据。

   商标争议 再赐佳机

  2005年10月,历经七年的“天涯海角”商标争议败诉,我临危受命,负责“天涯海角”的诉讼,为了查找证据、答辩和出庭,至2008年4月期间得以多次往返北京,为查阅史料提供了新的机会。期间多次到国家图书馆继续查阅相关史料,到北京古观象台了解当时的天文历法、测绘仪器的状况,到滕公栅栏外国传教士墓地中找到汤尚贤及其他部分参与测绘的外国传教士的墓碑。至2007年底已经有了较为翔实的证据,十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命名“天涯海角星”,台领导来三亚了解到这一考证,约稿在《中国国家天文》上发表,经过史料核实,宋爱军署名的《“海判南天”与〈皇舆全览图〉》在《中国国家天文》2007年第6期上发表,详细论述了“海判南天”石刻与《皇舆全览图》测绘的关系。2008年第1期《中国国家天文》的《中国77个天文景观》中,将“海判南天”列为中国的天文景观之一。

  史坛论战 孰是孰非

  2008年4月,天涯海角商标争议在充分证据的支持下反败为胜,赢得了法律诉讼阶段的全部胜诉。2008年7月,《海南日报》开辟专栏主持“天涯文化开讲”,邀请三亚一资深史学家对“海判南天”进行解读,该先生称乾隆《崖州志》肯定写错了,洋人不可能用中国名。8月《天涯社区》的《琼崖史志》斑竹将该开讲的论点在论坛上进行辩论,于是关于“海判南天”孰是孰非的辩论由此展开。考证方作为正方在坛上举出了证据影印件进行逐条反驳,质疑方作为反方继续质疑。点击率由最初的700人次,最终突破万人次,关注度可谓空前。2008年10月,利用出差上海的机会,到上海图书馆徐家辉藏书楼得到法国人杜赫德根据中国参与测绘的传教士的书信和资料纂写的《中华帝国全志》,乾隆元年出版的法国海牙版书后所附由冯秉正提供的641个实测经度、推算纬度的影印件,其中有崖州。另一个检验考证真伪的时刻也即将来临,12月21日海南省图书馆破例移师三亚,在三亚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宋爱军《“海判南天”与〈皇舆全览图〉》的讲座,随后所有参加讲座人员一同来到天涯海角风景区的“海判南天”石刻,共同见证正午时刻的到来。11:50—12:10期间,太阳如约出现在“海判南天”东侧的巨石上方,分毫不差,这与《皇舆全览图》测绘纬度用冬至正午太阳高度和夜晚北极钩陈星高度共同测量作为推算纬度的依据的方法吻合。然而网上争论促使对考证需要给出更为充分的论证,以期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的要求。

  讲座验证 再寻解读

  经过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细致的研究,并对儒经进行精读,“海判南天”与康熙天文历法之间的关系的依据逐渐充分。2009年4月《“海判南天”与康熙天文历法》一文的初稿发给《中国国家天文》杂志,得到回复,但要压缩修改。5月初经编辑部研究,在对考证提出的各种质疑进行甄别后,正式提出史料更翔实、论述更通俗的修改意见。为了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完善,杂志社决定推迟一期发表。由于“海判南天”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儒学众多领域,把所有史料进行梳理,筛选出最能充分表述论点的依据,工作量巨大,甚至有放弃的念头,然而面对杂志社的信任,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进行整理和充实,终于在6月1日如期交卷。杂志社回复开始进行编辑和审查,经过审查和压缩,《“海判南天”与康熙天文历法》在2009年第7、8期进行连载,以“新奇独特的视角(杂志社的评语)”揭开了“海判南天”与中国天文、历法、地理、南海和儒学的关系。


  “海判南天”与康熙天文历法(下)

  【引言】“海判南天”短短四字,其中的确包罗万象:既隐涵我国传统地理学科体系的丰富知识,有暗含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版图的界定;既隐喻《周易》革卦“治历明时”的天文学含义,又明确了有清一代地理子午线的午位所在。更可贵的是今天我们还能从中钩沉索隐,揭出一段有关康熙帝时期中国天文、地理科学进步的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

  历象日月星辰的“南交”

  《尚书•尧典》述尧帝“乃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又云:“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南交”与历法密切相关。

  朱熹云: “日月所会是为辰,特在天之位耳,若以地而言之,则南面而立。其前后左右亦有四方、十二辰之位焉。但在地之位,一定不易。而在天之象,运转不停,惟天之鹑火加于地之午位,乃与地合,而得天地之正耳。”

  南方为夏。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云:“唯朱雀不知为何物?但谓鸟而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于木,此火之象也。或谓之长离,盖云离方之长耳。或云鸟即凤也,故谓之凤鸟。少昊以凤鸟至,乃以鸟纪官,则所谓丹鸟氏,即凤也。天文家朱鸟乃取象于鹑,故南方朱鸟七宿曰鹑首、鹑火、鹑尾是也。鹑有两种,有丹鹑,有白鹑,此丹鹑也。色赤黄而文锐上秃下,夏出秋藏。飞必附草,皆火类也。”唐孔颖达云:“日月所会之辰:五月未为鹑首,六月午为鹑火,七月巳为鹑尾”,五月至七月称为夏。

  《钦定历象考成》指出:“后世专家谓天有十二重,非天实有如许重数,盖言日月星辰运转于天,各有所行之道,即楚词所谓圜也。”《御定星历考原•象数本要》云:“今按天分九重:第一重为月天;第二重为水星,亦曰辰星;第三重为金星,亦曰太白;第四重为日天,第五重为火星,亦曰荧惑星;第六重为木星,亦曰岁星;第七重为土星,亦曰镇星;第八重为三垣二十八宿,谓之恒星,亦谓之经星;第九重为宗动天,宗动左旋,日月星辰右转,高则愈迟,低则愈疾,故月一月而一周天,金、水与日皆一岁而一周天,火二岁而一周天,木十二岁而一周天,土二十八岁而一周天,经星每年东行五十一秒,是为岁差,以为推算之术。”

  汉刘熙《释名》云:又云: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于《易》为离。离,丽也,物皆附丽阳气以茂也。午即阴阳交。朱熹云:“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所以尧时“南交”必在地之“午”极。

  太阳夏至运行至北回归线上,此时日下立竿无影。吴黄武五年(226年)置广州。此地夏至日下立竿无影,又为东、西、北江交会处,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开始在广州三江交汇的东南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建南海神庙,以江水会合的海滨处(即今澳门)以南为南海,因江西大庾岭东南群山绵亘以达于广东潮阳府之揭阳,以揭阳为东海与南海的交界。汉刘熙《释名》云:“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欲同四海名,故言南海也。”

  中国之水发源于西北青海和西南西藏,以黄河、长江为主干,汇于渤海、东海,南部干支河流汇入南海。而古人又以为,东海之水,总汇于南海。

  明徐问《百川考》云:“四海之水,北极极远不可穷,东北至于朝鲜,东至于登莱,东南至于闽、浙、岛夷,日本、琉球,南至交广、琼崖,又南至于安南、占城、真腊等夷国,而西南至于交趾云。”明黄佐云:“南海者万川之所会极,而广藩则四夷之所归趋者也。(嘉靖《广东通志•外志》)”又云“惟南海居东南委输之极,为万水所宗,故出虎头、甲子二门,则东西二洋随舶所之,东可以至倭国,西可以通西蕃,故曰海为百谷之王,以其下也。翕受自北,而东西迤演,夹乎左右,故南海独弘且远,称天池焉。(嘉靖《广东通志•南海图经》”)。四大海区深度证实了古人的推断。

  中国之水总会于南海之南,于“天一生水”相应,所以称南海为“天池”。

  中国山脉起于西北,趋于于东南入海。南脉至于广东入海后又绝生一奇岛,延伸地之余脉。所以依地而言,海南称朱崖,三亚所在的“崖州”有“地之垂末”之称。海南岛古称炎州,东方朔《十洲记》云“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上有风”。中有五指山,乾隆续修《大清一统志•琼州》云:“五指山在定安县西南,旧名黎母山。”《舆地纪胜》云:“望气者谓南极星降此山,或谓婺女星现化下此山,因名黎婺,讹为黎母。”《礼记•月令》注云:“祝融,颛顼之子,曰黎,为火官。”据地质学家考证,琼北火山喷发于新生代早第三纪,最后一次喷发是第四纪全新世,距今约1万3千年前。历经万年沧海,大地变迁,这里还保存了36座环杯锥状火山口地貌遗址,其中马鞍岭火山口海拨222.8米,乃琼北最高峰。中国山岭起于西北,总收于海南岛,而合“地二生火”之说。

  中国江河海归宗的南海,以中国山岭所会的海南岛,构成了水、火相合的“太极图”。明太祖朱元璋《劳海南卫指挥》:“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数千里,历代安天下之君,必遣仁勇者戍守。地居炎方,多热少寒,时忽瘴云埋树。若非仁人君子,岂得尔寿耶!”明丘濬《南溟奇甸赋》:“爰有奇甸,在南溟中,邈舆图之垂尽,绵地脉以潜通。山别起而为昆仑,水毕归以为溟渤,气以直通而专,势以不分而足。天一生水,融而为川,地十成土,结而为山。川者,天地之血脉,山者,天地之肌骨。血脉流行于肌骨之中,浃恰于中而外出。出乎外而环其中,是为一大勘舆也,具元气之浑沦,容日月之出没。……管子言名山三千,墨氏云名川三百。三百之川,总归于东南,三千之山,皆发源于西北。是则海者川之所委,岭者山之所积。兹甸者(指海南岛南溟),居岭海之尽处,又越其崖而独出,别开绝岛千里之疆,总收中原百道之脉者也。”

  开太平盛世立南天一柱

  康熙历法以康熙甲子年为历法之元,以甲午年观测天象。甲午即为夏正。《史记•天官书》云:“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敦牂岁:岁阴在午,星居酉。以五月与胃、昴、毕晨出,曰开明。炎炎有光。”《抱朴子内篇•登涉》云:“经传有治历明时刚柔之日。《灵宝经》曰,所谓宝(保)日者,谓支干上生下之日也,若用甲午、乙巳之日是也。甲者,木也。午者,火也。”

  康熙五十三年为康熙本命年,二月初八,浙江巡抚王度昭奏折云:“兹者岁逢甲午,时际春明,卜万年有道之长,适当贞下起元之会,衍万寿无疆之历,正值周而复始之时。”所以康熙皇帝按古法以甲午年进行天文测量。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四月,谕和硕诚亲王允祉等曰:“古历规模甚好,但其数目岁久不合。今修历书,宜依古之规模,用今之数目为善。”十月谕和硕亲王允祉等曰:“北极高度、黄赤距度于历法最为紧要。”十一月命学习算法官员往各省测北极高度及日景,和硕诚亲王允祉等上疏:“昔郭守敬修授时法,遣人各省实测日景,故得密合。今除畅春园及观象台逐日测验外,于里差之尤较著者,如江南、浙江、河南、陕西、四川、云南、广东七省遣人测量北极高度和日景,则东西南北里差及日天半径皆有实据。”康熙同意了这一请求。

  《新唐书•天文志》云:“宋元嘉中,南征林邑,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交州影在表南三寸,林邑九寸一分。”“(唐)开元十二年,测交州,夏至,在表南三寸三分,与元嘉所测略同。”郭守敬“四海测验。南海,北极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景在表南,长一尺一寸六分,昼五十四刻,夜四十刻。”元以前以林邑为南交所在,元、明、清以海南岛区域为南交所在,郭守敬测影即南逾朱崖。

  钦天监五官正苗受正是康熙皇帝钦命的“羲和之官”。 《史记•历书》云:“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清国史•职官志》云:五官正属时宪科,专理历法造历,时宪科“掌验岁差以均节气,制时宪书。日月交食则掌其推步。”十一月命钦差至崖州下马岭,此时是代表康熙皇%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