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清代文化人曾对颜题“光分鳌极”石匾
位于海口桂林洋迈德村的曾对颜的故居
本版图片由蒙乐生、李幸璜摄
上期本刊“海之南版”中,提到在海口秀英美社村(原名“福兴村”)的“暖心庐舍”中,有海南清代文化人王国栋和曾对颜所题的两方石匾———“礼让休风”与“光分鳌极”石匾。那是该村父老乡亲引以为豪的镇村之宝。由于王国栋享年高寿和编印《海南丛书》的缘故,后人对他比较熟知,而对曾对颜却知之甚少。这一人文遗存,让今人对本土乡贤、晚清最后一位琼籍解元曾对颜有了新的认知。
科考风波 解元归乡
曾对颜在福兴村所题石匾虽历时百年,仍清晰可辨:抬头为“光绪乙巳年福兴村仝建”,落款是“同邑解元曾对颜书”。曾对颜是琼山桂林洋迈德村人,题赠石匾的起因是1905年本县福兴村民建村门,故称“同邑”。而他本人曾在光绪二十二年(l897)省城贡院桂榜夺得第一,成为海南最后一名解元,故称“同邑解元”。
自宋至清,上千年间,海南登“解元”榜者凤毛麟角。然而,尽管贵为“解元”,但曾对颜成名之前多灾多难。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伯叔祖均以科考入仕,父亲剑泉是岁贡。受诗礼传家思想影响,曾对颜从小手不释卷。家父惨遭牢狱之灾,曾对颜入监侍奉,虽是狱中就读,但年仅9岁就通晓四书五经。稍长,益加发奋笃学,尤喜古文诗词,造诣极深。
十年寒窗,三更灯火,熟读精研,曾对颜的文章已做得花团锦簇。为此,业师放言,弟子科考折桂,犹如探囊取物。清光绪二十二年(1895),39岁的曾对颜带着业师鼓励,父母嘱托,家族厚望,同学期盼,会试省城。果然不负众望,对颜科场考罢,春风得意,一举夺魁。发榜之日,琼岛轰动,曾家门庭若市,宗祠张灯结彩,村老扬眉吐气。
然而,这个“同邑解元”却因籍贯海南遭遇一场极其难堪的文化诽谤。当年,科场张榜之时,捷报“琼邑秀才夺魁”。得知来自蛮荒绝域的学子独占鳌头,岭南举子怅然若失,文化偏见致使群体失态,科考风雨骤然荡起,以至斥疑主考营私舞弊。
为了平息考场风波,主考官寻思无计,只好将曾对颜的应试考卷广为印发。同时,在府衙前门张贴那份书写工整、字体清秀的考卷,以供查考。拿到这份应试考卷,同科举子争相传阅,不得不为一气呵成的妙手文章而赞叹,主考也因此脱去干系。
虽然“岁冠乡举”,声誉日隆,但地域歧视和文化偏见却在对颜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后来,他在《赠及门邢经三茂才》诗中有此自述:“我生过四十,学殖日益荒。蹉跎复蹉跎,岁月去堂堂。前岁冠乡举,意气颇蹶张。禹门竞点额,未登选佛场。归来处乡里,青毡味久尝。”后来,虽然曾对颜也赴京会试,但旋即废除科举,他从此无心仕宦,归乡闲居课童,以振兴本土教育为己任。
从雁峰书院掌教到雁峰高等小学校长至1914年逝世,曾对颜为地方教育竭尽了全力。
雁峰执教 改弦更张
曾对颜在世的57年,正是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风云激荡的特殊时期。由于旧学的浸润和熏陶,他曾热衷科举入仕并扬名科场。但是,随着历史变革,他能与时俱进,融入时代新潮,为创立新学不遗余力,成了那个时期振兴海南教育的代表人物。
方归里间,曾对颜就出任雁峰书院掌教。这所书院创办于乾隆三十六年(1761),其前身是雁峰社学,因海南名贤丘濬在此就读时留下《雁集琼庠序》,又因社学对面有三元峰,故改名“雁峰”,是当年海南13所书院中名气较大的一所。能在这样的书院执掌教之鞭,足可看到曾对颜的文化功力和人格魅力。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科举废除,新学初创,研经书院与雁峰书院合并,取名雁峰两等小学,不久又改为雁峰高等小学。就在这一历史时期,曾对颜欣然出任校长,延请理化洋文教员授课。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小学校长”,一任就是10年。
面对西风东渐,学校勃然兴起,曾对颜改弦更张,扩建教室,增设宿舍,扩大规模,添置仪器,新购图书,议定章程,拟订学规,延聘名师,充实内容,亲自教学,并兼任琼山县勤学所所长。由于曾对颜治校有方,纪律严明,管理严格,执教认真,家长称赞,学生欢迎,影响深远,以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侨子弟慕名求学者纷至沓来。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民国创立之初,琼崖道范源濂和镇台成聚尚未归顺,琼崖宣抚使赵士槐奉命袭击府城镇台。其时,府城炮声隆隆,街市兵荒马乱,争夺东门之战血肉横飞,路人避之唯恐不远。然而,曾对颜却在枪炮声中从容讲学,安之若素。
光绪乙巳年(1905),正是办学热潮从城镇向乡村广为传播之年。也是这一年,曾对颜和王国栋不惮辛劳,两人合作重编和刊行了《海忠介公备忘集》。凑巧的是,笔者翻阅史料,无意中看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华书局编海瑞文集,首先选用的就是《海忠介公备忘集》。曾对颜和王国栋的文化建树,为华夏文明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济世益民 光风霁月
也是这一年,福兴父老筹资,新建村门,增其旧制,并改祠堂为乡村学堂。看到同邑乡村到处呈现出文明蔚起的文化气象,曾对颜感到无限欣慰。为奖掖同邑乡亲仁心善举,他欣然写下“光分鳌极”四个大字,充分表现了这位海南早期优秀教育家的文化良知。
“光分鳌极”是一个罕见词语。查阅《辞海》“光”条,指“礼乐文物”。孔颖达疏:“明习国之礼仪。”所谓“分”,《实用大字典》解释为“律也”。《尔雅释器》曰:“律谓之分。”“鳌极”一词见于《淮南子·览里》,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曾对颜看来,“光分鳌极”就是通晓诗书,熟习礼乐,传播文明,特立独行,就是像女娲那样,“断鳌足以立四极”,顶天立地,建功立业。
对颜题匾,语重心长。他不仅寄希望于福兴父老,也是寄希望于自己,寄希望于琼崖同胞:为传播文明建功立业。所说“光绪乙巳年福兴村仝建”,表面上是指当年福兴村既修村门,也建学校。也是这一年,琼台书院改为琼崖中学。面对蓬勃发展的海南教育,他和王国栋高兴之余,为鼓励同邑乡邻,题赠石匾。
作为一名教育家,曾对颜注重修身齐家,尤其注重礼乐礼仪。曾对颜有感于福兴村民耕读持家,古风淳朴,怜孤惜寡,特别是村中缙绅“善缘倡首”,怜贫惜老,修建“暖心庐舍”让老人烤火取暖。在今人看来,此举纯属儿戏。其实,如果了解当年气象,了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琼山“雨雪,卉木陨落,椰、榔枯死过半”;光绪十八年(1892)十一月“霜寒风凛冽,贫者冻死……”的接连灾难,就会为那些缺衣少被的老人能够在小屋里烤火度冬而感到温暖。其实,此举所彰显的是仁义道德,所凸现的是济世益民。读书求明理,就是明白关乎民生疾苦的大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对颜的人品可谓光风霁月,他的所作所为可谓“鳌立四极”。
曾对颜诗学造诣很深,著有《还读我书室诗录》二卷、文集四册,现存《还读我书室诗录》所收67题184首,其中“我亦忧时者,闲居感慨多”“方今天下正多事,我辈岂可纵情文宴事遨游”之类,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忧时伤世之作。
曾同春是对颜第四子。法国里昂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著名院校教授。
曾浩春是对颜第五子。就读于里昂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
“同邑解元”曾对颜对海南教育贡献巨大,对故乡桂林洋迈德村影响深远。作为“教育世家”,曾氏一家九代,代代育英才。对颜之后,迈德村出了一名院士,七名博士,可谓彦士俊才,代出无穷。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