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口转变发展方式:生产型城市转为"四宜"城市
海口转变发展方式:生产型城市转为"四宜"城市
来源:     作者:黄蕾    2011-08-22



  这是国内唯一的北岸城市。

  从琼州海峡极目远眺,你会发觉她是如此婀娜多姿。

  从1980年代“十万人才过海峡”,到国际旅游岛建设“八方风雨汇琼州”,29.5公里宽的琼州海峡阅尽了两岸人间春色,也见证了海南的崛起,见证了海口的巨变。

  今年上半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222.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其中海口市地区生产总值352.11亿元,居全省第一,比上年增长11.4%。

  这11.4%,来之不易!作为国内“限购”较早、冲击较大、影响较深的省会城市之一,海口上半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下降高达60%。在这种情况下,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预期目标,没有因“限购”出现大起大落。

  风沙吹尽始见金。海口人说,是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为“海口答卷”奠定了坚实基石,提供了澎湃动力。

  中心城市:“大特区长子”的历史担当

  以全省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省近1/3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1/2的税收和消费总额,省内大家庭的“长子”,区域性中心城市……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海口的定位,都可以看到沉甸甸的两个字——责任。国际旅游岛,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中心城市——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海口占天元,据枢纽,一子千钧,举足轻重。省会稳则全省稳,省会强则全省强。

  然而,与海南和海口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规模小、布局散、功能弱,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功能不强,多年来制约着海口经济社会的发展。

  “海口最为迫切的是要把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的概念做起来,必须跳出海口看海口,把海口摆在全省乃至北部湾这一区位来做大做强。”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说。

  把中心城市的概念做起来,必须实现城市适度扩容。

  “十一五”期间,海口改造建设城市主干道5条,新增城市道路100多公里,市区外“六纵一横”和市区内“八纵五横”的主干道骨架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达9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年间提高了9.5个百分点。

  把中心城市的概念做起来,必须围绕省会城市定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海口提出“东进、南优、西扩、北拓、中强”的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中心带动、轴线辐射、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格局。

  如今驱车奔驰在海口的东南西北中,处处风生水起,生机勃勃,一个个亮点在海口的版图上洇染成片。

  向东,江东片区开发如火如荼,海南(国家级)水产物流交易中心、农产品加工园、桂林洋高校区建设气势如虹;向南,观澜湖休闲项目初具规模,生态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向西,海口综合保税区西移并与马村港区联动,新的行政中心和新海口会展中心落成,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西部转移,规模空前的“西进运动”,形成工业集中、物流畅通、新城崛起的西部大发展的局面;向北,依托岸线资源,邮轮、游艇、帆船等休闲产业迅速发展,人工岛海上项目建设加快;中部老城区内,以改造玉沙村为突破口的旧城改造实现历史性突破,海甸溪北岸、朱云路、镇海村等一批旧改项目顺利推进,不断刷新着海口的城市面貌。

  把中心城市的概念做起来,必须用同城理念来统筹琼北地区的建设。

  东环高铁的开通,使海口作为琼北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地的地位更加突出;海口连接文昌铺前的跨海大桥动工,长期偏离交通干线的文昌北部地区将焕发生机;海口绕城高速公路开通,为周边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开工,海口对海南中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海口与周边市县正逐步实现一体化。文昌提出要做海口的“后花园”;马村港将成海口未来中心港区并列入海口城市总体规划;琼北旅游同盟初步构建,联手促销、联合经营、资源共享……海口有如带动琼北的强大引擎,衔上下,联左右,发动有力,功能强劲。

  龙头扬,全局活。今天,东起文昌,南抵琼海,西至洋浦,作为经济总量、人口、产业占全省三分之二的琼北综合经济区域,正依托海口优质的生产要素资源和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以及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的发展优势,逐步形成以海口为中心的“大海口经济圈”。

  实体经济:科学发展的定力考验

  国内经济运行的规律表明,每一次国家宏观调控的洗礼,都是对地方经济结构的大考验,也是优胜劣汰的大洗牌。

  “上半年11.4%的经济增速,是海口市近年来始终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带来的回报。”陈辞说,“‘十一五’期间,房地产业始终没有成为海口市的主打产业。也正因为如此,限购没有引起海口经济的大幅波动。”

  作为房地产业资金趋之若鹜的省会城市,是什么使海口的决策者抵御住种种诱惑,在产业兴市的发展道路上有着如此定力?

  “作为省会,海口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其影响力、带动力和稳定全省经济大局的职能,都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城市的发展不能只顾短期利益、眼前利益、即时政绩,要把更多的政府资源投入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去。”陈辞说。

  《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扶持医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等相继出台;海口工业发展基金设立,从土地款奖励、税收返还、设备购置资助、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和担保费补助等方面,对工业企业进行扶持……一系列举措让实体产业具有与虚拟产业竞争的条件和回报,让投资者不再把眼睛盯住楼市等虚拟经济,而转向实体产业。

  “十一五”期间,海口提出了“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的总体思路,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带动经济实力的提升。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沼气建设和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农业生产总值五年间年均增长7.6%。

  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英利一期顺利投产、二期加快建设,投资175亿元的汉能光伏项目已经开工,为建成全国重要光伏产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综合保税区、高新区、海口药谷、狮子岭飞地工业园、云龙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快,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机电制造、化工化纤纺织、食品饮料及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规模占全市工业的75.4%;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9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3.5%提高到38%。工业总产值五年间年均增长11.1%。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高尔夫、游艇两大论坛和高尔夫世界职业明星邀请赛,建成游艇泊位250个;海南国际创意港今年4月开园以来,已有50多家创意企业入园;中商农产品中心市场一期已投入运营、现代美居物流园加快建设,建成花卉、钢材、水产品等专业交易市场。

  合理的产业配置与布局使得海口经济“骨肉匀衡”,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整体提升。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5∶23.7∶69.8,“三二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五年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9%,五年翻了一番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8%,五年翻了一番多。

  “四宜”城市:转型背后的民生取向

  在海口的每一项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马时,海口的决策者们总是要求有关部门在计算工程造价成本的同时,要加上另外一种成本——“和谐成本”。

  “发展应该为资源环境、为人的发展、为社会和谐付出合理的成本。”陈辞说,“如果单纯就工程论工程,没有主动支付解决民生问题的和谐成本的意识,不仅会带来事实上总成本的加大,还会造成工作被动以及降低政府诚信度,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

  “和谐成本”在玉沙村改造中得到体现。政府免收4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投入10多亿元用于道路、学校和安置房建设,实行政府零收益,让百姓直接收益。海口为此付出的“和谐成本”换来的是当地居民的长远发展,是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使历来容易诱发矛盾的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顺利推进。

  独特的“和谐成本”意识,折射出海口发展的民生取向,城市决策者在经济增长和居民幸福感的天平上找到了平衡点。

  五六年前的海口,城中棚户区、城中村与现代都市格格不入,“断头路”随处可见,城市功能设施缺东少西——事实表明,生产型城市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市民舒适度的提升。

  2007年,根据省委的要求,海口市提出要建成“全国最精最美的省会城市”,如今,海口提出未来10年,努力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品位之城。

  由生产型城市向“四宜”城市转变——这是海口城市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向和深刻转型。

  建设“四宜”城市,要跨过的第一个门槛,便是市政功能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治理“城市病”。

  “通脉”——五年间海口完成重点工程建设500多项。完善中心城区污水截流并网,地表水环境综合整治完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7%,新建白沙门公园,完成“一湖两园”改造,新增102个街心绿地,新建改造旅游公厕143座。

  “疏堵”——大力开展交通整治,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出台《海口城市交通规划》,明确提出公交回归公益的思路,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治乱”——引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清洁、整洁、规泊、安静、打违“五大工程”,五年共拆除违法建筑200多万平方米,同时将城市管理与民生结合起来,设置155个便民疏导点、解决1.7万人的就业问题。

  “增绿”——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2%;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十一五”新标准复检城市,被联合国环保组织列入全球空气质量最好的10个城市之一。

  建设“四宜”城市,需要跨过的又一个门槛,是拉长民生“短板”。

  海口率先在全省实现全民医保,率先在全省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率先在全省免除农业税,率先在全省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

  5年来,海口实行财政向民生大幅度倾斜的政策,每年把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5年累计投入已超过250亿元。

  蓝天、碧水、绿地、大道、笑容……人在画中游,路自景中过,车在园中行。放眼海峡,春潮涌动;椰城岸边,气象万千。海口,一幅美丽的“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城市画卷正在铺开。

  这里,正在书写一部气势恢弘的北岸传奇!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